对立的抽象观念系统
——构成主义与风格派之构成观念及理论比较①
2020-12-24杨艳芳倪建林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杨艳芳 倪建林(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20 世纪初,在那段被工业化、技术革命、世界大战的混乱所困扰的时代里,一批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通过设计勇敢地直面社会,他们急需寻找秩序和意义,并试图以此来改变世界。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觉法则创作海报、书籍、杂志和版式设计。他们竭力反对装饰、对称等过去的审美传统,以革新的目光从机器和科技发展中获取灵感。在这些观念之下,涌现出了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新浪潮等一系列设计运动,尽管这些理念的本质与内容不尽相同,但却在那个时代凝聚成一股新锐的力量,共同铺就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基石。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与风格派(De Stijl)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构成主义平面设计将遵循客观法则和基于普世价值的形式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建立了极具几何语言的、独创的、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色彩和形式表达;风格派将平面设计视为作用于人类精神的一种精密工具,认为这种工具能够将表现的准确性和完美的执行力有机地融为一体。毫无疑问,西方现代平面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他们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和传承关系。每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它们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科技、经济、人文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并非孤立或偶然的事件。正是由于西方对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的重视,才有了西方平面设计的繁荣。构成主义与风格派作为齐头并进的两种设计流派,它们拥有相似的视野,采取了几何元素与抽象形式,且同时对“普遍性”(Universal)展开研究与实践,甚至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尔·利西斯基(El Lissitzky,1890-1941)也曾是“风格派”小组的成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为何发展出两套完全对立的抽象系统?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立足于观念,从形而上的理论层面对二者设计现象背后的思想和内核进行发掘、探讨和比较。
一
立体主义(Cubist)的出现打破了西方艺术的传统模式,在立体主义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中,20 世纪20 年代出现的抽象几何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结果之一。这种新的艺术表达模式摆脱了对自然世界的参考,将绘画视为一种拥有“纯粹”的本质和自我参照的结构、且与客观存在以及可视世界没有直接关联的形式安排。事实证明,这种形式安排本身就可以创造情感和精神内容。
全新的抽象艺术,曾在构成主义与风格派形成的初期推动着形式语言的发展和成熟。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1879-1935)是俄国革命前后抽象主义的代言人,他的艺术创作最先受到立体主义的启发,经过立体未来主义(Cubo-Futurist)的阶段,最终形成他独有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艺术观念和抽象表达方式,从而与立体未来主义区别开来。此后,他的许多至上主义构成研究也部分地涉及构成主义的创作。马列维奇通过与“宇诺维斯”(Unovis①Unovis,意为“坚持新艺术的人”,是座落于维捷布斯克艺术学院的一个艺术组织,内战结束时(1920 年),利西斯基和当时的Unovis成员使用原始的机械装置,为实现书籍设计的新目标而努力。他们使用打印、平板印刷、蚀刻和雕印的方法,制作了名为Unovis 的作品。同年,这个组织更名为Unovis。)成员的交往,以及与当时诸多先锋派诗人②如亚历山大·瓦西列夫(Aleksandr Vasilev)等。的合作,使“至上主义”抽象绘画风格得以传播(图1),对构成主义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主义平面设计的杰出代表利西斯基就是在其影响下,自1919年开始,前卫艺术(Avant-Garde)创作,③“至上主义”(Suprematism)与“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 世纪初俄国主要的两派艺术运动,至上主义主张艺术是面对架上绘画精神性的生活寄托,构成主义则认为,艺术应以实用性为目的而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两者虽有形式的相似之处,创作的根本理念却有所不同。但在突破传统绘画的限制和框架、开启新的艺术创作和思维方面,两者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此后的作品才逐渐表现出彻底的平面对比观。作为构成主义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利西斯基采纳了抽象主义的表现方式,却并不满足于仅仅将抽象艺术视为摆脱模仿的手段,于是开始设法弥补抽象艺术的不足。当构成主义作品被认为是一种新政权思想的延伸和大众生活品位的表达时,他尝试着将绘画上的构成主义因素运用到建筑上,并以“Proun”④取俄语“为现代人的主张所作的计划(Project for the Affirmation of the New)” 这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缩略词组成。来命名这种新的设计形式,这种设计风格成为了“绘画和建筑之间的交接”,也是连接设计和艺术的桥梁。
此时的荷兰,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与俄国构成主义齐头并进地发展了相似的图形语汇。风格派是荷兰那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前卫设计流派,风格派平面设计最主要的图形特征源于皮耶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作品中的几何图形、构成和原色。早在1911 年,蒙德里安就开始以立体主义的碎片形式和潜在的网格系统为基础,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普遍”原则。他从自然形式中提取元素生成抽象的形式,再将其以一定的节奏和模式沿着垂直和水平轴线合理组织,他坚持垂直和水平的线性结构,同时强调原色的运用(图2),这些都是在受到立体主义的启发后,在自己的图形实验中产生的最直接的反应。蒙德里安提出的“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的许多理论,尤其是“普遍性”(Universal)、“纯粹性”(Absolute)和“平衡”(Equilibrium)原则,不仅奠定了风格派平面设计理论的根基,也始终支配着其设计实践的发展和走向。⑤因此,“风格派”(De Stijl)也被称为“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
图1 受至上主义观念影响的构成主义平面设计(左图,马列维奇,《白色背景上的黑方块》,布面油画,1915年;右图:利西斯基,《两个方块》封面设计,平板印刷,1922年。)
图2 蒙德里安影响下的风格派平面设计。左图:《红、蓝、黑、黄和灰色构成》局部,布面油画,1921年;右图:凡·德·莱克, 版式设计,1941年。
实际上,构成主义代表人物众多,有瓦瓦拉·史蒂潘诺娃(Varvara Stepanova,1894-1958)、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亚历山大·罗德钦科(Aleksandr Rodchenko,1891-1956)等,风格派也有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1883-1931)、凡·德·莱克(Van der Leck,1876-1958)、赫里特·里特费尔德(Gerrit Rietveld,1888-1964)以及范·伊斯特伦(Van Eesteren,1897-1988)等,他们都参与了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具体化”的实践活动。在构成主义与风格派发展期间,他们将设计实践与观念相联系,投入地促成观念的具体化过程,这从以往的设计史研究中可以得到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他们的贡献,是理解了构成主义与风格派平面设计的主要目标,即:为人类创造更有生机、更幸福的环境。但是,马列维奇通过他的“至上主义”构成,引入了一种新的、建立在开放的几何形式之上的图形语言,构建了新的图形法则,而且试图寻找一种表达方式,能够传达普遍真理(universal truth)和精神秩序(spiritual order),⑥无论在形式还是观念上,这些构图都象征着与立体未来主义的分离。影响了包括利西斯基在内的一大批构成主义代表人物,成为其观念与理论最重要的奠基人,利西斯基则通过将抽象艺术运用于生活和宣传而成为构成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也只有在皮耶特·蒙德里安参与到风格派之后,才使风格派保有统一的观念。
作为设计理论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流派艺术家的实践,都推动着其理念和实践方法的发展。因此构成主义与风格派平面设计的历史和特征绝不只限于某种观念的发展,也不只是对某种既存形式的运用,而是一个不断理解和实现艺术家创新观念的过程。但无论何种风格和流派,其内部都存在一种重要的关系,即主导思想和具体化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贯的客观准则和不同的个人方法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其依存的风格和流派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只有把握了构成主义与风格派内部的主导关系,我们才能准确地对其加以研究。因此,作为构成主义与风格派观念与理论的奠基人,本文将以马列维奇、利西斯基与蒙德里安的观念、理论与创作为例展开考察与比较。
二
在选择以抽象几何形式作为对艺术最本质的表达时,构成主义和风格派虽然都将哲学和精神问题与平面、空间、动态等形式问题加以同等的考量,但他们使用的方式却截然不同。风格派平面设计作品,始终专注于基本的两种构成方式,即作品蕴含的运动感和线条、以及色彩和平面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这些思考是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发展的基础。在将空间和形式融合成统一的平面模式后,蒙德里安开始寻求一种全新的、以细分几何形为基础的平衡,同时着手研究活跃画面的方式。他发现,通过纵横构图和纯色之间的平衡,能够表达出“真实现实”的普遍性与和谐感,在这种组合下,元素间的微妙关系能在简单的形式中保持一种稳定和平衡。
蒙德里安试图用与世间万象对等的图形语言来探索世界的本质,在他的观念和作品中,所有形式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具有普遍性的结构。因此风格派平面设计的形式,一般是以拓展垂直、水平的线条和二者的穿插结构获得几何形的平面,或者用连续的线条表达这个平面。尽管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形式是静态的,但是通过色彩和静态形式的相互作用,画面呈现出活跃的构成。(图3)
图3 拉兹罗·莫霍里·纳吉,包豪斯第5期《蒙德里安:新设计》封面设计,1924年,图版印刷,23.7*38.1 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图4 马列维奇,《白上白》,1918年,布面油画,79.4*79.4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在理论上都承认:通过感官体验的有形世界,只是人类的一种幻想。但是构成主义并不使用对世界万物加以联系和拓展的方式探索存在的本质。路德维希·西尔贝赛默(Ludwig Hilberseimer,1885-1967)曾说,马列维奇如同柏拉图(Plato,428/427 或 424/423-348/347 BC)般“突破了感知现实的屏障”①L. Hilberseimer, “Introduction to Kazimir Malevich”, in Malevich, The Non-Objective World: The Manifesto of Suprematism, Courier Corporation, 2003.(“broke through the barrier of sense perception of reality.”)。在马列维奇的观念中,他最终想要传达的是世界的虚无,这在他的极简绘画作品《白上白》②关于作品《白上白》(White on White)意义的讨论,见Alan C. Birnkolz, “On the Meaning of Kazimir Malevich’s White in White,”Art International 21 (January 1977): 9-16, p55.(图4)(White on White)中可以得到证明。而构成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利西斯基构建形式的方法,大多是以完整的几何形(没有碎片)组织而成,由于画面安排的合理性,他的形式表现出相对的动感。
尽管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平面设计都采用了相似的几何元素和原色,但二者的构成方式却传达出对空间概念的不同理解。构成主义平面设计使用的二维几何形和原色大多悬浮在空间中,纯色背景寓意着可以自由浮动的宇宙空间,这种观念在以“Proun”概念为模型的平面作品中表达得尤为典型。(图5)相比之下,风格派平面设计通过对水平和垂直的黑色(或无形)网格以及平涂色彩进行精确设计,创造了一种平面的图形空间,这些朴素的元素经过垂直组合,在二维空间上创造出静止而精确的结构。(图6)
图5 利西斯基,《1919—1923年Proun时期回顾》,海报设计,1923年。
图6 杜斯伯格,纳吉,《包豪斯》封面设计,1925年。
图7 利西斯基,《Proun概念的的复制和延伸》,1919—1925年,平面构成及实验性版式设计,大都会博物馆、哈佛大学博物馆等馆藏。
在构成主义观念下创作的Proun 是对至上主义视觉语汇的拓展,利西斯基将空间的元素融入其中,运用转换画面轴线和多点透视的手法形成有序而统一的变化。利西斯基在Proun 中引入了至上主义的普遍性,在设计中,这是与色彩和几何形式并重的一种重要特性。传统的透视空间是由重量、物质和一系列想象中的具体形式构成的体系,马列维奇却独辟蹊径,他以抽象几何形式构建的透视空间,其本身是去除物质和重量的,这种空间建立的基础是方向和动感,这种方向和动感通过有色几何形体的下降、上升和沿对角线移动等运动来实现。凭借画面轴线和透视的无穷变化,这种构成方式能够延伸为一种无限的法则(图7),这种画面的空间象征着全新概念的物质空间,也象征着人类更高级的精神世界和宇宙观。
当构成主义倾向于通过时空的连续表现动感时,风格派却专注于二维图像形式,竭力消除一切对三维物质世界的参考。构成主义能够自如地运用漂浮的色块中隐含的动态和能量来表现动感、活跃画面,风格派则致力于静态的匀称和动感的平衡,蒙德里安认为,菱形背景能够最好地展现这种平衡,因为菱形很好地保持了垂直和水平的稳定,而画布边缘线条的出血处理则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和活力。由此可见,这两种抽象系统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在构成方式上,构成主义使用了动感的形式和宁静的色彩,风格派则使用了静态的形式和活跃的色彩。
导致这种区别的关键,是两者对艺术职责的理解不同。构成主义艺术家希望转变大众的欣赏趣味,使他们能够理解抽象的几何语言;风格派艺术家则认为在艺术中追求的极致纯粹和朴素将会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但二者都希望他们的艺术能够服务社会。蒙德里安在思考艺术的职责时写道:“……艺术仍然是人类社会必须且有用的吗?诚然,新艺术仍是生活所需。明确地说,它建立了能够真正获得平衡的法则。再者,它可以创造知性的人和深刻的美,这不仅可以通过高品质的新建筑来实现,还能由绘画和雕塑中的构成艺术来创造……”②Stephen David Ross,Art and Its Significance: An Anthology of Aesthetic Theory, Third Edition,SUNY Press,1994,p688.蒙德里安曾多次明确地强调风格派的原则和宗旨:为了人类的利益,以遵循生活和宇宙轨迹的形式去发现和表现,他认为这是艺术最重要的职责,实际上,这是一种价值重估。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进行改革,抽象元素、矩形和原色间的直线成为他唯一的表达方式,而艺术的价值及意义,也随之发生转变:它们不再效仿自然或人类思维的惯势,而是以自身的意义建立一种法则,一种与自然和人类思维相一致的法则。艺术家的工作因此更加接近科学家和哲学家,不同的是,科学研究倾向于实证,而哲学和艺术则倾向于推理和演绎。
图8 蒙德里安的纽约工作室,摄影:哈里霍兹曼,1944年
构成主义艺术家设想,能将平面设计作品带到街头参与宣传工作,美化国家发起的各种项目。在俄国艺术革新之初的狂热氛围中,构成主义艺术家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契机,他们通过研究平面构成和建筑理论来设计草图和模型,以此将构成主义的形式语言引入生活,作品《宇航员公寓》(Planits and Architektons)和“Proun”就是将平面构成进行三维转换的典型。构成主义艺术家把平面构成应用到建筑和环境中,将其视为改革的重要步骤,并且认为,这种合乎逻辑的改革是现代生活的终极表达方式,也是融合艺术与生活的最佳途径。
蒙德里安也试图在建筑中实现新造型主义的平面构成原则,但是与构成主义的平民主义立场不同,蒙德里安认为,人们在追求纯粹、朴素(简洁)、和谐的精神需求的同时,可以创造与此相统一的物质环境,这种和谐与统一只能在抽象的图形语言中建立。在一个完全抽象的建筑内部空间中,通过将这个空间组织为色彩区域,绘画和设计作品就能够籍此延伸至现实空间而真正存在,本质上来说,这是将二维平面的造型美转变为人为环境的过程。蒙德里安将自己的工作室作为设计实验的对象(图8),③对蒙德里安的巴黎工作室和纽约工作室空间设计的讨论,见Troy, The De Stijl Environment, chap. 4, p135-64, 186-91;Holtzman and James, eds., The New Art, 5;以及H. Holtzman, Introduction, Piet Mondrian: The Wall Works, 1943-1944 ,New York: Carpenter and Hochman Gallery, 1984, p3-4.着手创造统一的新造型主义空间。他用图钉将许多可移动的方形彩色卡片粘在墙上,形成一片可任意安排的色彩区域,还根据相同的矩形关系原理设计家具,将其放置在特定的空间中,作为能够清晰定义空间的隔断,也是对墙面设计的一种补充。蒙德里安认为,新造型主义的内部空间是表达纯粹造型的最后阶段,是根据新造型主义的平面构图原则创造现代环境的典型,也是表现新造型主义乌托邦理想的完整艺术作品。
在实现平衡的手法上,风格派和构成主义平面设计是互相对立的,那是由于它们的背景、创作手法和目标都存在差异,但二者也有相同的视野,二者都认为,艺术家是未来生活秩序的创造者,并且坚信,通过发现和运用这种建立在抽象几何形式之上的图形语言,平衡、和谐、普遍和纯粹终将进入大众的视野。
通过对几何元素和抽象构成的使用,构成主义和风格派都实现了各自的目标:创造具有普遍性的表达方式。构成主义平面设计将遵循客观法则和基于普世价值的形式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逐步建立了极具几何语言、独创的、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色彩和形式表达。风格派则将平面设计视为作用于人类精神的一种精密工具,认为这种工具能够将表现的准确性和完美的执行力有机地融为一体。实际上,任何形式语言都蕴含着普遍性,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表现、或者创造、实现着艺术家对观念的理解。舍恩马克尔斯(Mathieu Hubert Joseph Schoenmaekers,1875-1944)在阐述这种观点时说:“我们思考的普遍性,有可能成为思考的结果,在‘语言’这个概念中,这个事实已经得到了确切的证明。”①原文为“Uniformity in our thought is possible in the results of our thought. In a ‘language’ for instance, this face is clearly proved.” Schoenmaekers, Beginselen der beeldende wiskunde, Nabu Press, 2010, p 15.
结 语
在光彩耀眼的西方平面设计的现象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内驱力作为支撑,其现象的演变和视觉形式的不同追求实质是合逻辑的思想发展的显现。从史实上看,是科技的进步给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必要条件,包括平面设计在内的整个艺术领域都因此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成为引领世界设计走向的先驱。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还可能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以为只要科技进步了,经济发达了,文化和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发达和进步。在深入地分析和比较构成主义和风格派之构成观念与理论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和经济是外因,人的思想追求和创造性本能的释放才是决定性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