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未来产业发展 打造安徽“十四五”经济竞争新优势
2020-12-24闫成建阜阳市科学技术局阜阳市颍东区科学技术局
文/秦 煦 闫成建 李 瑾(.阜阳市科学技术局.阜阳市颍东区科学技术局)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方向,对社会发展起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谋求安徽省“十四五”时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目前,安徽未来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创新优势突出,但总体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迈向中高端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未形成产业生态。对未来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布局松散,聚焦度低,配套联动不紧密,聚集效应不明显。二是未形成头部效应。部分领域发展刚刚崭露头角,缺乏引领型企业和标志性重大投资项目。如上海拥有人工智能企业220 家,浙江87 家,江苏50 家,安徽14 家。三是未形成支撑体系。未来产业发展尚缺乏顶层设计,市场条件不成熟,政策支持不系统,推进机制和合力没有形成。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瓶颈制约突出。四是关键核心技术未实现有效突破。在区块链、类脑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很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
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对进一步放大安徽“十四五”创新发展优势、促进安徽产业发展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赢得下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体系,抢占“十四五”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积极前瞻布局,凝聚领跑合力
布局早,方能占先机。要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选择优先发展重点领域,按照产业定位清晰、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要求,编制“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一要高端站位。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聚焦产业重点和发展方向,力争“十四五”期间,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创建一批国际公认的中国标准。二要凝聚合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研究未来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及人才、资金、税费等要素支撑的推进措施,凝聚未来产业发展领跑合力。三要想深谋实。认真谋划推进一批先发产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坚持创新驱动,催生领跑动力
未来产业属于技术驱动型产业。以“未来技术产业化”和“未来产业技术化”为方向,面向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是率先前瞻布局。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及其交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二是构建先发优势。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生物与生命科学等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新兴前沿领域,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形成战略技术优势,提高未来产业话语权和竞争力。三是聚焦解决“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梳理未来产业突出技术短板与弱项,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科研攻关,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
三、实施重点突破,增强领跑能力
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以重点突破领跑未来产业发展。一是构建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围绕智能语音、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未来生产,智慧交通、通用航空等未来交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能医疗等未来健康,量子计算、区块链、5G 应用等未来信息技术,电子材料、储能材料等未来材料等前沿领域,着力打造未来产业生态体系。二是大力发展以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引导虚拟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绿色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规范发展,积极布局新金融、新零售、新文化、未来健康等交叉应用领域未来产业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制造服务业发展。支持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协同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四、做强创新平台,厚积领跑实力
发展未来产业,必须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未来产业领域高水平学科和科研机构建设,打造一批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一是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聚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构建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二是围绕未来产业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新建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和应用能力。三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多领域技术协同突破机遇,抢先布局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工程和“黑科技”展演展示平台。
五、做大企业主体,激发领跑活力
龙头企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头雁企业,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未来产业转型发展。一是实施未来产业领域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二是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三是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全面激发领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