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安徽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12-24储节旺曹振祥林浩炜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文/储节旺 曹振祥 陈 芬 林浩炜 夏 莉 丁 辉(.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由高速度经济增长向高技术、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质量”也愈加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内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表现为科学知识量的增加和质的改变,更表现为知识转变成产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所接纳[1]。科技创新能够加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等科技成果产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安徽省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高质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从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 安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安徽坚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新突破。2019 年安徽省GDP 增长7.5%,增速高于全国1.4 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均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4.9%和18.8%[2]。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安徽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虽然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创新平台,难以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创新链条。产学研各主体、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成果应用、政府产学研协调等环节存在脱节,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即便能够成功转化,也存在管理、利用和主体的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安徽的创新人才政策相对于周围省市而言缺乏吸引力,区域收入水平也较低,难以真正吸引到高端的科技创新人才。安徽人才汇聚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才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乡村振兴战略没有与科技创新进行很好的结合,科技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力不够。五是安徽整体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仍有差距,在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中面临困难。
三、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安徽省需要坚持“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安徽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安徽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将科技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将科技创新政策落到实处。
通过对接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础,加快安徽省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一流的创新平台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要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研发机构在安徽省落地扎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之一,是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能够有力促进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3]。通过构建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打下良好基础。科技创新平台主要由研究开发平台、数据信息平台、产学研协同平台、创新服务平台与产业化平台五个子系统构成(见图1)。其中研究开发平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集中资金、知识与技术的平台。数据信息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数据信息支撑,具体包括大数据平台、信息保障平台、创新交流平台。产学研协同平台则由科技创新多主体建设,可以加强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协同创新服务贯穿于创新全链条。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条件,包括人才与培训服务平台,企业与社会服务平台。产业化平台是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及科技与经济的有效融合,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基地以及企业合作与培育等。
图1 科技创新平台构成
2.加强协同创新,构建技术创新联盟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通过各主体间的协同和资源、知识、技术的共享以及各自的优势和能力促进各创新要素发挥积极作用,产生聚合效果,加速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科技创新的政产学研用协同以市场为导向,各个创新主体联合创新的前提是通过调查市场环境、用户等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系统分析,协同各个参与主体确立创新项目[4]。这样能促进科技创新适应实际需求,协同创新也能够为从源头技术研发到用户使用的全链条提供服务,可以整合资源,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坚,掌握源头技术。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应是区域性的科技创新联盟,是基于安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基础,以区域性重点科技创新内容为导向,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共同受益、风险共担的组织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技术的迅猛发展[5]。在技术创新联盟运行过程中,政府主要是进行统筹规划与监督,市场与用户则需要对产品更多地提出意见,促进其落地。
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要以市场的经济规律为准则,以市场实际需求为目标,使高校、科研院所能够研发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创新产品;技术创新联盟可持续运转的物质基础是利益的共享和分配,因此必须要根据各主体的贡献度构建合理有效的分配体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联盟运转制度规范各主体的创新行为,推动构建有效的合作关系;构建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由临时、松散、单一化转向持续、紧密、整体化;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联盟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创新资源能够合理使用,创新成果能够更加顺利地应用和落地;发挥政府在创新联盟日常管理中的协调监督作用,优化人力、财力和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
3.实施安徽人才战略,积聚创新人才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对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都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并在创新服务、政策、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但相较于长三角发达地区还是缺乏较大的竞争力。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战略核心,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才能够占据科技创新的主动权。
人才政策为首位,执行落实为中心。实施人才战略,“制定政策—统筹资源—部署力量—推动实施”各环节缺一不可。除此以外,结合安徽省高质量发展需求和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将引进创新人才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实现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型企业落户安徽。安徽省应向长三角先进地区学习人才引进经验,增强人才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优化柔性引才体系。同时安徽省应充分发挥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以及先进结构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优势,着眼于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制造产业创新人才汇聚中心”,形成安徽省特色产业人才发展优势,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实现协同联动与优势互补,从而增强长三角区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为安徽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可以通过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人才资源的流动与沟通,实现知识共享、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6]。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用户使用”每一环节都与高校相互衔接,使高校能够把握前沿动态、技术发展和人才知识以及能力的需求,从而明确高校创新学科以及人才培育的目标和方向。除此以外,技术创新联盟能够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论掌握—实践检验—理论升华—服务创新”。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吸引高校人才参与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来。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建设人才培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安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和乡村振兴问题。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来实现,而提高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要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构建基于科技创新的乡村振兴路径和手段,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通过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农村建设、农村科技人才、农业技术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产业链等方面加速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加快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推动农村的能源绿色升级及居住环境的改善。推动农民与现代化科技生活相衔接,增强农民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并把提升知识素质作为完善自身的根本途径。通过设定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激励—评价”的人才体系,最大程度的调动农村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要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生态农业及新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融合技术创新[7]。
聚焦安徽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乡村基层流动,实现农村地区的科技、农业产业、金融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建设一批效益优、产品突出、生态循环的特色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并提升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流程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升级,有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推动乡村传统农业模式转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构建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溯源、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为主体的农产品产业链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的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5.加速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应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探索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水平,为长三角科技创新要素流通创造条件,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发挥长三角区域创新优势,带动安徽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和城市共同体,加强长三角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作用,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加强长三角各城市分工协作,以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为视角,对区域城市间产业结构、不同城市的功能及区域大型科技设施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统筹和协调。“G60 科创走廊”是目前长三角重要的协同创新一体化平台。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上,以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资源配置上加速一体化进程,同时推动科创要素按市场配置要求自由流动[8]。以长三角的“G60 科创走廊”为基础,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强化上海知识创造、知识扩散等主体功能,以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都市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以水路、铁路线路为轨迹,协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创新资源,建立沿海和沿江科技创新走廊、都市圈科技创新走廊。加强长三角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联手构建数字长三角,推进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地,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使区域内各省市都能够充分利用区域网络内的资源,从而实现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调配,促进长三角资源主体的协同创新。激励各类科技创新型人才区域性流动,加快打造区域深度融合新格局, 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提升安徽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