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司唑仑与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24于宏妍袁晓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5期
关键词:艾司克隆效率

于宏妍,袁晓安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0 引言

失眠是一种以睡眠不正常为特征的疾病。轻的不容易入睡,容易醒来,醒来后不能再睡,或者睡觉后常醒来,睡眠不稳定;严重的可以整夜不睡。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失眠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不适,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抑制大脑的创造性思维[1]。该病能引起过敏,加速新陈代谢,影响机体功能的恢复,降低免疫力,引起疾病发生。重症患者并发焦虑、强迫、抑郁。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第一代巴比妥类、第二代苯二氮卓类和第三代非苯二氮卓类[2]。艾司唑仑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右旋佐匹克隆是一种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艾司唑仑与右旋唑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失眠症患者88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采用右佐匹克隆治疗,对照组患者44例应用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49~86岁,平均(60.5±2.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平均(2.8±0.6)年。对照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0~84岁,平均(61.5±4.0)岁;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12年,平均(2.5±0.3)年。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艾司唑仑治疗,睡前半小时,艾司唑仑片,口服,初始剂量,1 mg/d,根据睡眠情况调整增加剂量,最大<2 mg/d。

观察组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睡前半小时,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初始剂量,1 mg/d,根据睡眠情况调整增加剂量,最大<3 mg/d。

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患者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定[3]。评分总分为0~15分,分5个项目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4],每项0~3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对用药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疗效判定:以评分减分率进行评定,即(治疗前-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减分率>80%;显效:减分率在60%~80%;有效:减分率在30%~60%;无效:减分率<30%[5]。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睡眠质量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44例,治疗前入睡时间(2.22±0.41)分、睡眠时间(2.51±0.41)分、睡眠效率(2.26±0.42)分、睡眠障碍(2.45±0.43)分、日间功能(2.34±0.46)分;治疗后2周入睡时间(1.57±0.64)分、睡眠时间(1.40±0.41)分、睡眠效率(1.23±0.66)分、睡眠障碍(1.35±0.62)分、日间功能(1.31±0.68)分;治疗后4周入睡时间(1.23±0.55)分、睡眠时间(1.11±0.25)分、睡眠效率(1.03±0.55)分、睡眠障碍(1.12±0.55)分、日间功能(1.01±0.45)分。

对照组患者44例,治疗前入睡时间(2.20±0.45)分、睡眠时间(2.53±0.39)分、睡眠效率(2.27±0.41)分、睡眠障碍(2.41±0.40)分、日间功能(2.37±0.48)分;治疗后2周入睡时间(1.75±0.45)分、睡眠时间(1.65±0.55)分、睡眠效率(1.66±0.33)分、睡眠障碍(1.64±0.32)分、日间功能(1.54±0.66)分;治疗后4周入睡时间(1.22±0.57)分、睡眠时间(1.13±0.36)分、睡眠效率(1.05±0.49)分、睡眠障碍(1.13±0.54)分、日间功能(1.03±0.55)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睡眠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4 4例,痊愈6例(1 3.6 4%),显效1 4例(3 1.8 2%),有 效16例(36.36%),无效8例(18.18%),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患者44例,痊愈8例(18.18%),显 效16例(36.36%),有 效13例(29.55%),无 效7例(15.91%),总有效率为84.09%。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84.09%,对照组81.82%,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口干2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4例,口干3例、头晕3例、乏力3例、宿醉表现2例、肌肉松弛2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8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8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82%,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引起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的状态。其他症状是失眠的继发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起、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疲劳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焦虑、抑郁或恐惧,并导致精神活动的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6]。

催眠药是一种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镇静催眠的药物。镇静和催眠作用没有严格的区别[7]。苯二氮卓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催眠药,它们能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苏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它们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催眠药,缺点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药物戒断、反弹和记忆力下降。艾司唑仑属苯二氮革类药物,主要用于睡眠浅、易醒和晨起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者。右佐匹克隆是一种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作用于与苯二氮卓类受体偶联的GABA受体复合体[8]。该药起效快,半衰期短,次日早晨无宿醉症状,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弹少,目前被推荐为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9]。由于大多数睡眠药物在长期服用后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弹,原则上以最低有效剂量、间歇给药、短期给药、缓慢减药和逐步停药为原则[10]。

对临床收治的88例患者应用艾司唑仑与右佐匹克隆片治疗,观察组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后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各指标与应用艾司唑仑的对照组进行对比,2周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总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84.09%,对照组81.82%,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8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82%,两组差异明显。

总之,对于失眠症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和艾司唑仑片治疗的疗效基本差异不明显,但治疗期间右佐匹克隆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艾司克隆效率
克隆狼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
跟踪导练(一)2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