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病人的护理与饮食
2020-12-24谢锦
胆囊炎是胆囊壁和(或)胆管壁受到细菌侵袭而发生的炎症反应,即胆道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多数患者有胆绞痛病史,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厌油腻饮食和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可有右上腹和肩背部的隐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有相关研究显示,胆囊炎的发病率在日益上升,大多都伴随着胆石症出现。目前胆囊炎临床症状明显并伴有胆囊结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对年老体弱或伴有重要器质性病变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合理作息、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合理饮食等,因此,加强胆囊炎患者的护理和饮食指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1 胆囊炎的概述
胆囊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或胀痛,常发生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疼痛放射至右肩、肩胛、右背部,发热,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系统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会不断变化,疼痛感也会不断加重。胆囊炎主要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若患者在患病后未引起重视,可导致病情加重。随着胆囊炎炎症及结石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可诱发胆囊癌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
2 护理措施
胆囊炎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护理措施的开展,具体措施如下:①合理作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高度紧张。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对于尚在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卧床静养,对于慢性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运动量过大会导致患者的胆囊负担加重,因此患者应避免过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柔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患者的胆囊肌肉收缩,促进胆汁的排出,有利于患者的恢复。②心理护理:患者的情绪也是影响胆囊炎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认为情志不舒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加重胆囊炎的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表现。患者长期住院静养可能会感到心情烦躁,加上受疼痛的影响,情绪可能会较为低落,护理人员应对其加以疏导,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保持情绪的舒畅,有助于调和气血,促进胆囊炎的恢复。③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指导,如腹痛的患者,嘱患者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指导病人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目的;对诊断明确且疼痛剧烈者,给予消炎利胆、解痉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若患者有发热的现象,根据患者体温情况,采取物理和(或)药物降温措施,遵医嘱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恢复正常体温。
3 饮食调节
合理的膳食是缓解患者病情、促进胆囊炎恢复的关键。对于慢性胆囊炎患者而言,在急性发作期时应绝对卧床静养,减轻胆囊的负担,可根据护理人员的指导,食用低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饮食。禁食煎炸类食物、动物内脏、辛辣及烟酒等油腻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脂肪类食物的摄入。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食用清淡的食物,若患者还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则应注意控制食用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饮食的选择十分重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促进胆囊炎恢复的关键。胆囊炎患者的饮食需要培养良好的规律,每餐应定量,且需定时进食,做到少食多餐,注意不能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胆囊的负担加重。每日可进5~7 次,有助于胆囊分泌胆汁,促进胆汁的排出。每日的脂肪总摄入量应控制到20~30 g,蛋白质在50~70 g,适当摄入蛋白质能够促进患者自身修复损伤的组织。同时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维生素,多食用蔬菜及水果,维生素的摄入有助于患者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及机体修复能力。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每日超过2000 mL 的饮水量,多饮水不仅能避免便秘的发生,还能将体内的胆汁浓度稀释。
4 结语
胆囊炎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同时,也需要自己进行约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工作中劳逸结合,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及稳定的情绪有利于促进胆囊炎的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