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人性化护理进展研究
2020-12-24刘启桃
刘启桃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0 引言
骨科患者中,下肢骨折的患者最多,患者常常需要利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从而恢复肢体功能,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后,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患者不仅会诱发并发症,还会出现疼痛现象,影响患者对手术的配合,不利于手术的疗效,下肢骨折因其不易固定,往往使患者移动时疼痛加剧,甚至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除此之外,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一般会合并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加上患者体质弱,手术耐受性差,故而,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配合手术治疗,能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
1 下肢骨折
骨折是指骨结构断裂,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骨折、跟骨骨折、股骨干骨折、盆骨骨折等,该病发生原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劳损以及疾病等,多发于幼儿与老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闭合复位或者手术复位治疗,需要及时治疗,不然会存在后遗症[2]。
2 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因静脉血流缓慢等多种原因,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患者常常感到疼痛,当血栓脱落时随血流进人的器官,严重危及患者性命,该并发症诱发因素较多,如(1)麻醉因素:麻醉能减少下肢血流量,进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手术因素:骨折后3~7 d血液凝固性最高,同时手术也可以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上术中出血量大,深静脉受损,会提高血栓发生率,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此外,术中避免使用止血带压迫患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3)制动因素:下肢骨折后常会固定患肢,促进患肢痊愈,但在固定患肢时不可避免地会压迫肌肉、血管,降低血流速度,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其他因素:与其他阶段的人群相比,老年人的血管较脆,血管壁薄,术后修复能力弱等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等[2]。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在临床工作中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以重视,加强对老年下肢骨折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积极选择有效的预防措施。
3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人性化护理
3.1 心理护理
骨折对老年患者造成的心理打击非常大,部分患者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护理工作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快速掌握患者的病情程度,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3]。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可行性与重要性,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但手术前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心理负担重,易出现悲观心态,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为患者实施人性化的心理疏导,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抑郁、不安的情绪,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讲解康复治疗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树立恢复肢体功能的信心,由于老年人听力下降,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在与其沟通时要有耐性,语速适宜[4]。护理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护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掌握患者的一般资料,了解患者的心理态度以及家庭关系,并对患者实施综合性分析,进而为患者制定人性化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并获得家属的支持。
3.2 基础护理
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期间,基础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清楚患者的生命体征,时时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并详细记录,同时掌握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情况[5]。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是否有渗血情况出现,使引流管保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等,一旦发现情况异常立即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如病情好转可摄取低脂、高纤维的易消化食物,均衡营养,忌烟、酒类物品,饮食不当可以诱发严重并发症,尤其患者术后活动量不足,消化功能降低,肠蠕动变弱[6]。饮食指导十分重要,患者需要常饮水(2000~3000 mL/d)来降低血液黏稠程度,保证肠道通畅,不在下肢大量输液,避免出现下肢静脉回流现象,防止血液滞留在血管内形成血栓,若是患者合并糖尿病,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3 疼痛护理
手术以后,老年下肢骨折常会有疼痛状况发生,护理工作人员需要观察患者创口部位的渗血情况,如渗血情况严重,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患者切口部位进行相关的加压包扎,并持续冰敷,同时为患者进行紫外线照射治疗,30 min/次,3 次/d,保证患者骨折部位的供血充足,缓解患者的疼痛状况[7]。在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时,保证操作正确,动作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损害,消除患者的痛苦。除此之外,护理工作人员还可以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指导其深呼吸,这样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8]。
3.4 健康生活指导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常常发生肿胀情况,而且患者容易诱发诸多并发症,导致患者骨折难以愈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也可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资料,告知患者治疗方案,使其重视术后肿胀情况和肿胀的影响,指导家属如何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利用人性化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9]。
3.5 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专业的健康教育,预防老年下肢骨折的发生,指导患者了解该病是如何发生、如何护理以及手术效果等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该疾病、治疗方法等,引起患者重视。护理工作人员在患者能够下床活动时,多注意巡视病房,观察患者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预防肺栓塞发生,注意患者症状情况[10]。在术后,护理工作人员可结合患者下肢骨折状况,尽早指导患者进行相关的功能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血液流动,缓解血液滞留问题,改善患肢的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老年患者术后活动无耐力,可选择机械辅助运动,针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制定人性化的锻炼计划,在尽量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护理工作人员每日多次为患者介绍、指导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先让患者进行轻微的肢体活动,并指导患者进行长训练;术后两周左右,可以让患者从被动训练转化为主动训练;术后1.5 个月左右,患者能够开始进行关节屈伸运动;逐渐增加下肢关节的活动量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血流情况。同时,指导家属协助、陪伴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一旦患者出现不适,马上处理[11]。当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进行功能训练期间,不宜久坐、久站,避免下肢肌肉按摩动作减弱,可有效预防血流减慢甚至停滞所造成的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出现,使患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12]。
3.6 手术室环境护理
在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操作前,需要营造舒适的手术室环境,能够缓解患者的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减轻疼痛感。采取适当沟通,可帮助患者尽快熟悉手术室环境,特别是在对患者进行翻身等操作时,需要得到患者的配合,良好的护患沟通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1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年群体肌群出现退变情况,若受到外力影响,极易出现下肢骨折情况,常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性差,尤其在进入手术室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患者疼痛感加重,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延缓了手术的进程,该治疗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还会产生诸多并发症[14]。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阶段,我国多个医院把人性化护理作为护理培训的主要目标,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还要尊重患者,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15]。护理工作人员需对患者病情严密监测、记录,并将信息汇报给医生,同时,当患者出院后,仍需要给予患者鼓励与关心,知道患者的心理变化,积极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叮嘱家属常陪伴患者,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