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动态性原则
2020-12-24王宏兴邬开东张丽丽
王宏兴,邬开东,张丽丽
(安徽理工大学 习近平思想研究中心,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112017年,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2]19。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动态推进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伟大历程。在这个意义上说,推进总布局必须坚持动态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重要原则,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方法的总体”。对于实践性和人民性原则,笔者已另文讨论。在此,拟就推进总布局的动态性原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动态性是历史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动态性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永恒动变性,实践性是指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生成方式、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的动态性与实践性显然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然而,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与动态性又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相关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发展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的动态性是历史辩证法的具体体现。主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性质,对于在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整个世界的总体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神秘的天意,也不是来自事物之外的东西,而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在这个世界上,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世界上永远没有无矛盾的角落,也永远没有无矛盾的状态。因此,永恒发展是世界运动的本质特征。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表现为一个运动的过程,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动态性特征。
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由于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个动态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动态性是社会实践必然体现出的特点。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苗头和趋势,敏锐地把握和研判实践的各种变化,从而深化对实践本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次,对社会发展动态性的把握,有利于促进对社会发展实践的反思、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实践能够更好地沿着预定的轨道,向着合理的方向不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实践演进过程。再次,认清社会发展的动态性特征,能够坚定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588因此,要主动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在动态中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革新。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社会发展的动态性。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逐渐完善实践格局,增强社会发展实践的总体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实践目标。总布局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不仅要在动态的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而且还要实现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向度之间的“联动”,从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现出一种系统的动态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五位”之间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联系,而不是一种静止的关系;必然是一种立体的、多向度的非线性关系,而不是平面式的、单向度的简单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五位”中的任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不仅仅是两个“位”之间的关系,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11只有通过总布局实践的顺利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体现出系统的动态性,才算用实践的方式有力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实现而且必然会实现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
总之,从整个世界来看,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在实践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更是以加速度的方式不断发展。通过统筹推进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总体实践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会实现建设和改革全局中的“系统联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动态性的辩证体现
总布局实践是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此,实践的动态性在本质上符合事物辩证运动的规律,表现出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渐进性与飞跃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等特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所呈现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增强推进总布局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实践能力,彰显实践效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动态演进中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实践都是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而开展的。“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4]在统筹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找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局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地抓住关键环节、解决主要问题。当然,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然后再集中精力解决新的矛盾。可以说,推进总布局的动态过程,就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实现新的发展的过程。当然,对任何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必然离不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定的价值立场、原则的指导下,才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动力。而且,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念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制约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条件和工具的取舍和考量。也就是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唯此,才能使推进总布局的实践在一方面不断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迎接挑战、开辟新局,另一方面又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迈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动态演进中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量变不是不变,而是事物在量的积累中表现出一种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事物处于渐进的发展状态。当然,量变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凡事均有度,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固有的度,从而引发质变。质变的发生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对以往量变的巩固和确认,也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事物的发展历程。因此,质变彰显着事物发展中的飞跃性。实际上,从事物无限上升的发展过程来看,量变与质变总是交替循环,从而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体现出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整体面貌。在总布局实践中,不管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特征。就在总布局实践的动态推进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不断跃上新的发展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社会实践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典型例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动态演进中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否定中有肯定,在批判中有继承,在克服中有保留,这也就是所谓的“扬弃”。如果没有否定只有肯定的话,事物就没有创新发展的机会。如果只有否定没有肯定的话,一味地否定,最后只剩下纯粹的虚无。在否定完成以后,由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还要在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否定。只有不断地进行否定,才能保持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日新月异。这就告诉我们,在统筹推进总布局的实践中,也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既要破旧立新,又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让总布局在实践中既能保持一脉相承又能体现与时俱进。
总之,在总布局实践的动态推进中要善于把握辩证的智慧,自觉地做到“照辩证法办事”[5]200。
三、推进总布局是动态的实践过程
从系统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推进总布局的动态性表现在,经过反馈、总结、调控等环节,必然使总布局实践在方向、方式和效果方面不断优化。
1.推进总布局中的信息反馈与总结。实际上,不管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并释放出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蕴含着解读总布局实践状况的“密码”。只有全面地把握和占有这些信息,才能准确地了解实践的进展状况,从而进一步研判实践的大致路向和可能的实践结果。因此,在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实践,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实践中的各种信息。要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就要建立和完善实践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实践场”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能够以尽快的速度、以最便捷的方式被实践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所获取。在获取了这些信息以后,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对实践发展状况的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时,也就基本上摸清了实践的进展状况,知道有哪些成绩,也认识到有哪些问题和不足。总之,在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要做好实践信息的反馈和总结工作,这是对总布局实践进行调整和控制的必要前提。
2.推进总布局中的实践调整与控制。一般来说,实践活动很难做到完美无缺。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某些难以预料或难以控制的意外情况,总会使实践活动发生一定的偏差或偏离。这就需要实践主体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对实践方案进行合理调整,有效纠正实践中的偏差,消除实践中的风险和隐患,使实践顺利地达到预定目的。如果问题是出在实践目的上,就要对实践目的进行反思、调整和完善;如果是出在实践方法上,就要对方法进行重新比较和取舍。如果问题是出在实践对象上,就要对实践对象进行适当处理和改造。问题出在哪里,就把哪里作为实践调整的机会和突破口。当然,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践本身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某些关键实践要素的变动往往伴随着实践总体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这样,也就在实践的不断调整中实现了对实践的有效控制。
3.推进总布局中的实践优化与提升。在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从实践的信息反馈,到实践的控制和调节,再到实践的优化,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总布局视域下的实践优化,既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内部的优化,也包括这五种建设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系统整合和总体优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实践的优化。政治建设实践的优化要实现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全面依法治国顺利实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有效保证。文化建设实践的优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得到更好地激发,文化产品的质量更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社会建设实践的优化要达到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优化的方向是资源更加节约,环境更加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统筹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五种建设”之间关系的优化,就是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总之,社会全面发展是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不断上升的实践过程。在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过程中,从实践的反馈到调控再到优化,表现为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这是总布局实践动态性的重要表现。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使总布局得到一定的提升,在提升的基础上又会开始下一次循环。无数周而复始的循环联结起来,就是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生动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总布局实践还会不断地创生出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从而呈现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运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