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调研
2020-12-24本刊评论员
■ 文 / 本刊评论员 赵 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一、成立与发展
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和睦涧村,全村共有856户2820人,拥有耕地面积5185亩,省道239穿村而过,有良好的区域和资源优势。2008年,村集体先后牵头组建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和劳务专业合作社。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统田之前在南京经营装修公司,2008年回到村里,当时村里“除债务,什么都没有”。在村里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村干部带头组建合作社,流转4个自然村的土地,然而土地一时无法整治完毕,导致水稻错过季节没有种下去,但是租金需要照付。于是因流转土地合作社亏掉80多万元,魏统田“整整四夜没睡着觉”。
在成立之初,4家合作社在各自经营范围内发挥出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经营业务和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2014年,和睦涧村以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开展综合社试点项目,以撤并、参股等方式将4家合作社的服务职能整合到水稻专业合作社,由此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资产管理、村民服务等新的职能,开启了综合社的运作模式。
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10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变,由普通合作社逐渐成长为市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2010年,合作社种植的水稻通过了有机认证;2011年,注册了“和睦涧”商标,开始走品牌发展之路;2013年,被南京市命名为“五好”示范社,“和睦涧”牌有机大米在江苏省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上获得“最佳人气奖”;2014年,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优质诚信绿色生态农产品种植示范单位。
二、组织与运作
1.通过资产量化,明晰成员股权结构。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面向本村农户,成员结构可以概括为“454+1”模式,即454户农户加上村集体,村集体出资代表了全村856户农户集体量化的资产,收益归全体成员共有共享。具体而言,合作社主要有3类成员: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团体成员;二是本村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出资的农户;三是以货币形式出资的本村农户。合作社出资结构为:第一部分为集体股,即村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代表村集体入股,共出资373万元。其中,基于村集体积累的货币出资318万元;523.37亩集体土地作价出资33万元,包含水田319.75亩(作价750元/亩)、旱地203.62亩(作价450元/亩);548.59亩集体水面以400元/亩作价出资22万元,水面清挖后专门用于灌溉。第二部分为个人股,即454户农户共出资177万元。其中包括454户农户2159.61亩土地作价入股150万元,包括水田1760.48亩(作价750元/亩)、旱地399.13亩(作价450元/亩),以及27户农户以货币形式出资27万元。第三部分为“优先股”,即将财政扶持低收入农户资金以及“万帮万”扶持低收入农户资金共20万元,平均量化给70户低收入家庭,将扶贫资金变股金,每年参与分红,作为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
2.通过土地托管,压实生产经营责任。合作社拥有水稻种植面积3232亩,通过5名种植大户进行田间管理,主要采用2种生产模式。一种是种植大户定产模式,即1200亩土地由3名种植大户进行生产和管理,每名负责400亩左右的田地。种植大户负责生产管理,其他经营和销售都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种植大户与合作社签订托管种植合同,确保每年每亩500斤稻谷产量,超出部分按照四六分配(合作社占四,种植大户占六),租约一年一签。另一种模式是由合作社聘用职业经理人和村副书记,专门负责田间管理。在两种模式下,合作社都实行“八统一”,即统一“种苗、技术指导、耕种、收割、收购、加工、品牌、销售服务”,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性服务。在加工环节,合作社聘用7名村组长,充分发挥“统”的功能,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3.通过参与试点示范项目,打造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几年来,在理事长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合作社充分利用稻田艺术和田园综合体、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配套设施试点等各类项目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配套和乡村美化等。如今,合作社建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农机、植保、技术信息、劳务用工、农业保险、农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扩展了稻米全产业链。合作社有机稻米主要销售渠道为门店、自营店、超市专柜以及公司、集团等固定渠道。通过“和睦涧”自有品牌,合作社有机稻米销售价可达到10元/斤,比农户卖原粮高出1到1.5倍,初步实现了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的双丰收。
三、作用与成效
1.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合作社积极开展科技兴农和设施兴农活动。在科技兴农方面,合作社依托“321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等平台,主动寻求科技力量支撑。合作社与有机生物学专家合作开展水稻用药实验,通过使用新型纳米农药,在农药减量方面取得了突出效果。在设施兴农方面,合作社投资2000多万元,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粮食加工机械等设备10余台(套),建设农机库1座、直营店2个以及粮食加工厂、烘干房、粮食仓储、成员培训中心等,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分散经营走向专业经营,有效提升了全村农业现代化水平。
2.丰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当地农民主要以务农收入为主,合作社的成立为农民收入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村民收入来源包括了务工收入和合作社分红收入等。在务工收入方面,合作社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积极作用,目前日均用工50多人,带动村民和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2018年发放工资共计60多万元。此外,村集体为老年农户提供保洁等长期工作岗位和多种临时用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户收入更加稳定。在分红收入方面,从2014年开展综合社试点以来,每年按股分红,2015年—2017年,合作社年均经营收入800多万元,3年分红520.8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91.6万元,农户分红429.22万元。2018年,合作社经营收入853万元,盈余200.9万元,提取公积金30万元,剩余盈余170.9万元的80.28%按土地股份分红,19.72%按成员出资分红。合作社农户成员共分红141.84万元,户均达3124元。
3.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合作社吸纳70户低收入农户加入合作社,并从2015年开始连续4年提取专项资金,因人施策开展精准帮扶。一是让困难人群享受到更高的分红比例,即每年以不低于20%的比例参与分红;二是针对有条件务工的低收入户,安排其在合作社打工,实现就近就业,拿理事长的话讲,“能做一点体力活的,我们就给安排,增加他的收入”。2018年,63户低收入农户(不包括已经去世的)共分红4.64万元,获得打工收入16万元,户均增收3276元,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
4.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展综合社试点以来,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到2018年,村集体收入从23万元逐渐增加到285万元,年均增长超过30%,和睦涧村连续4年进入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
5.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睦涧村近年来总投入270多万元,对有机稻米种植基地西山坳进行重点打造,对村庄绿化与环境整治提档升级。同时,合作社与村委会合力打造以有机大米为特色的稻乡文化村,融入稻米文化展示、稻田大地景观、稻草艺术体验、传统美食体验等生态旅游因素,打造经济发展与稻米文化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和睦涧村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文明村”。
四、合作社发展与村庄治理
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与村委会分工合作,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在分工方面,合作社与村委会形成“村社独立”的局面。合作社与村委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自我管理,相互支持,通过“财务分开、管理分开、项目分开”,确保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账目清楚。这一做法拓宽了合作社发展新思路,也开辟了村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引领农民增收和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的有效路径。
2.在合作方面,合作社与村委会通过村党组织实现了深度融合。合作社依托“党建+合作社”模式,自2014年成立党支部以来,通过整合资源、精准服务,形成了“党建强社”“合作富民”的村社发展互为促进的局面。
在“党建强社”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领办,理事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突出合作社的“集体性质”。和睦涧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分别为农村党支部、新社区党支部和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总支委员任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合作社提出“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将党员示范在创业岗位上”,组织党员争当示范和标兵,带领成员比技术、比服务、比贡献。
在“合作富民”上,合作社成立的10年来,和睦涧村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8799元逐步增长到2018年的26820元。合作社除对社区村民就业增收起到积极作用,更成为低收入户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现年69岁的王九伢,因肌体残疾只能耕种少量田地,家里还有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儿子,需要长期吃药,全家主要靠低保维持生计。成立合作社后,他将家里所有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获得土地租金4500多元,所得二次分红每年达500元—800元,土地入股后,村里安排其负责后宅里自然村保洁工作,每月又可得800元务工收入,如今家庭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此外,合作社还积极参与村庄公益事业。村民如果患上大病或者考上大学,合作社均会给予2000元的资助或奖励。
五、小结
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由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参股、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财政扶持资金量化入股的做法,积极探索合作社建设与发展新机制,开创了综合社运作新模式。合作社将有机水稻种植作为全村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加工、销售、股份合作等方式共同打造“和睦涧”有机大米品牌,呈现出“出资形式多元化、田间管理多样性”的发展特点,达到了“集体经济添活力、村民致富添动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