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头痛病证给药途径浅析
2020-12-24徐荣鹏张程
徐荣鹏,张程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荆州 434020)
0 引言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穷毕生之精力,采众家之精华,历近30载之艰辛,撰写出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收集验方11096个。在这浩如烟海的验方中,治疗方法丰富多彩,给药途径琳琅满目。今特整理选取其中有关头痛病证的给药途径,希冀对拓展临床给药途径、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
1 内服给药
1.1 煎汤内服。《卷32·吴茱萸》[1]:“呕涎头痛,吴茱萸汤: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解析:此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厥阴寒气上攻,逆犯阳明所致的头痛呕逆。方中吴茱萸功能暖肝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为君药;辅以人参、大枣以扶助正气;佐生姜温中散寒,调和胃气以止呕。诸药合用,共奏散阴寒、降逆气、平呕逆、止头痛之功。此方疗效卓著,是煎汤内服的有效方剂。煎汤内服法亦是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
1.2 浸酒内服。《卷36·蔓荆子》:“头风作痛,蔓荆子一升为末,绢袋浸一斗酒中七日。温饮三合,日三次。”解析:《本草汇言·卷之十·蔓荆实》[2]中称:“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本品性凉,味苦、辛,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历来作为治疗头痛的常用药。以本品入酒,借酒之活血升散,直达头部,止头痛效果倍增。若患者善饮酒,则可使用此法。若不善饮酒,则不能应用。
1.3 煮酒内服。《卷14·当归》:“头痛欲裂,当归二两,酒一升,煮饮六合,饮之,日再服。”解析:当归乃补血、活血要药,功能补血活血,散寒止痛,凡血虚、血瘀兼寒证之疼痛均为首选之品。《汤液本草·卷之六·酒》[3]云酒“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之分”。此方用酒煮当归,可增强当归的活血化瘀之力,并能引药至头部。酒具有挥发性,经煎煮后大部分已挥发,故不善饮酒者,亦可使用此法。
1.4 研末内服
1.4.1 茶清送服:《卷14·莎草、香附子》:“气郁头痛 《澹寮方》用香附子炒四两,川芎藭二两,为末。每服二钱,腊茶清调下。常服除根明目。”解析:方中香附功能行气止痛,李时珍谓其“得芎藭、苍术则总解诸郁”;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要药。两者伍用,可行气止痛之功作用于巅顶之上。此方用腊茶清调下,是借其清轻之功,使药物作用于头部。
1.4.2 细茶、薄荷送服:《卷14·白芷》:“偏正头风 百药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调下。”解析:方中白芷辛散温通,善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甘草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川乌辛散温通,善驱逐寒湿而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薄荷味辛发散,轻扬升浮,与茶叶相伍,便于轻扬上行,使药达病所。
1.4.3 牛脑、煮酒送服:《卷50·牛》:“偏正头风 不拘远近,诸药不效者,如神。用白芷、川芎各三钱。为细末。以黄牛脑子搽末在上,瓷器内加酒顿熟,乘热食之,尽量一醉。醒则其病如失,甚验。”解析:方中川芎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白芷辛散温通,祛风止痛,善治头痛,尤善止阳明头痛。二者为临床治疗头痛常用药物,但给药途径较为新颖。中医有“以脏治脏”、“以类补类”之说,此方用黄牛脑治头痛,即是此意。用酒煮熟,是取其通血脉、行药势之功。
2 头皮给药
2.1 煎汤洗头。《卷25·淡豉》:“头风疼痛,豉汤洗头,避风取瘥。”解析:淡豆豉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用豆豉煎汤洗头,可使药效直接作用于患处,并借汤药之热力,以祛散头面风邪而止痛。
2.2 煎汤擦发。《卷32·吴茱萸》:“头风作痛,茱萸煎浓汤,以绵染,频拭发根良。”解析:以药测证,本方所治头痛当为感受寒邪所致。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能散寒止痛,善治风寒邪气侵袭肝经所致巅顶头痛。以之煎汁频擦发根,能使药力持久的作用于头皮,通过透皮而吸收。
2.3 研末摩头。《卷17·附子》:“头风摩散,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痛甚。用大附子一个炮、食盐等分,为末。以方寸匕摩囟上,令药力行。或以油调稀亦可,一日三上。”解析:浴后或汗出时腠理开泄,易为风寒邪气所袭而致头痛。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食盐咸寒,渗透络脉,可引邪外出。研末后在囟门上摩擦,所生之热不但能助药力渗透,亦可驱寒外出。
2.4 下敷上熨。《卷51·麝》:“偏正头痛,久不除者。晴明时,将发分开,用麝香五分,皂角末一钱,薄纸裹置患处。以布包炒盐于上熨之,冷则易。如此数次,永不再发。”解析:麝香辛香,开通走窜,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能活血、通经、止痛;皂角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二药合用,凡气滞血瘀、痰瘀交阻之偏正头痛皆能治之。将药末外敷患处,可使药力接续;用布包炒盐熨于其上,其温热之性可助药力渗透。
2.5 研末调涂
2.5.1 葱汁调涂:《卷17·附子》:“年久头痛,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经验。”解析:头痛日久,邪气深入,常入于络,痼结难除。乌头辛热之品,药力雄厚,善能止痛;又加天南星祛风痰,止痛止痉,善入经络,祛经络之邪。此方用葱汁调涂,是借葱汁的辛香透达之性,透邪外出而止痛。
2.5.2 用酒调涂:《卷34·牡桂》:“偏正头风,天阴风雨即发。桂心末一两,酒调如膏,涂傅额角及顶上。”解析:肉桂辛甘大热,能行气血、通经脉、散寒止痛。酒可通血脉、行药势。两者合用,能增强通脉止痛之功。同时,酒具有渗透性,能促进药物的吸收。调如膏状贴于患处,可使药力持久。
3 鼻腔给药
3.1 研末吹鼻。《卷9·雄黄》:“偏头风病,至灵散:用雄黄、细辛等分为末。每以一字吹鼻,左痛吹右,右痛吹左。”解析:中医学很早就将鼻腔给药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汉代的《金匮要略·杂疗方》[4]即记载有“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鼻腔给药,药物经鼻粘膜吸收后,能快速地直接输送中脑中而发挥治疗作用。方中苦平之雄黄搜肝气、泻肝风,以除内风;佐以辛温之细辛祛风散寒,以祛外风[5-6]。表里同施,共奏祛风止痛之效。适用于感受风邪所致的头痛。
3.2 取汁滴鼻。《卷13·延胡索》:“偏正头痛,不可忍者。玄胡索七枚,青黛二钱,牙皂二个去皮子,为末,水和丸如杏仁大。每以水化一丸,灌入病人鼻内,随左右,口咬铜钱一个,当有涎出成盆而愈。”解析:以鼻粘膜作为吸收途径来说,液体较固体易吸收,故此方将丸药水化,灌入鼻中,能提高吸收效率。方中玄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青黛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清肝火;牙皂味辛善走窜,能祛痰以通窍。使用后,鼻腔“涎出成盆”,由此来看,此头痛当为痰浊瘀阻所致[7]。
4 循经给药
《卷14·假苏》:“头项风强,八月后,取荆芥穗作枕,及铺床下,立春日去之。”解析:《灵枢经·经脉》[8]:“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取荆芥穗做成枕头,铺在床单下面,人睡于上,则荆芥穗的祛风之功可作用于整条足太阳膀胱经。故太阳膀胱经感受风邪所致的头项强痛可用此法治疗。
5 结论
头痛病证给药途径有四种。①内服给药:多以酒、茶、薄荷、牛脑作为媒介,引导药物达于头部;②头皮给药:多用性温之药作用于头皮而渗透,发挥祛风散寒作用;③鼻腔给药:多用细辛、皂角、荜茇、冰片、麝香、艾叶、乳香等辛散透达之品,通过鼻粘膜吸收后直接进入头部。④循经给药:使药物作用于足太阳膀胱经,通过经络循行使药力达于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