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的重构

2020-12-23夏兴国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群产教融合高职

摘  要:以产教融合引领专业群的建设为切入点,以M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阐述产教融合下专业群进行专业优化选择和重构、专业群“群长制”负责制探索、专业群教学标准制定、国际化合作以及建立专业群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为职教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专业群;群长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30-05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对产品的精细化要求不断提高,与之相应的是产品生产对生产者技术技能分工的要求亦愈发严格,各工种的产业人员的工作范围会越来越狭窄,内容更为具体化、过程的协作化趋势日益明显[1]。鉴于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转换育人理念,主动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布局是直接依据相关产业群链条的组成和发展,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意识和办学特色[2]。

一、产教融合引领专业群的建设

(一)产教融合

德国是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典范,产教融合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其精髓。[3]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产教融合,难点是企业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对此国务院于2019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出台了激励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銜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4]职业教育模式被凝练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教改革创新的逻辑主线越发清晰,是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方向,[5]规范了政府、企业和院校等权利和义务,打破存在的“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增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相应成果并进行监督评价,使相关政策“落地”。我国高职教育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现在的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始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重点内容,也是校企产教融合的契合点。[6]

(二)专业、特色专业与专业群

1.专业和特色专业

“专业”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专门的学问、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中高等院校所分的学业门类。在院校的教育教学领域,专业是指根据工作岗位所需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体系的要求而划分的,亦指依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特色专业是指高校中经历多年办学实践的积累,各方面办学条件较好、在区域内有一定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的专业。每所院校根据所处的区域或行业都会有这样一些特色专业,它们大体表现为办学历史悠久、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内涵建设好、有很多项目支撑、师资强、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优越等特点,又被称为优先发展、明星、龙头、核心、重点等专业。

2.专业群

单个特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不足的,只有以此为龙头,发挥其优势和辐射效应,打造形成“专业群”,才能够做成规模,真正为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服务。在专业群建设规划时,“龙头”特色专业的选取非常重要,它不是随意的,不能仅考虑办学历史和办学规模,而要综合考虑院校所处的区位优势、行业背景、师资情况、办学条件、专业辐射面及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等因素。同样,专业群建设“集团军”效果又能反哺龙头专业建设,提高其发展水平与质量,龙头专业与相关专业群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群布局主要参考区域行业产业定位和发展趋势,展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在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上需要做到:一是强化区域性,树立面向需求的发展观,服务于区域经济宗旨意识;二是突出实践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职教类型特色,服务于学生就业;三是体现教育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人的发展的职教本质。

二、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特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体具备以下特征:条件性、操作性、开放性、结构性、专业设置行业性、培养目标应用性、教育主体多元性、培养过程实践性、培养途径多样性、市场导向、能力本位、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7]笔者将其归纳为三方面:一是方向特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二是操作特征,以培养学生成为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育人过程中坚持产、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企业、行业等场所教育资源,形成社会职业能力;三是实践特征,根据市场岗位设置,确定知识技能和素养结构,安排教学活动,注重理实并重,教学服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需要,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产教融合正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特征。

(二)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最具特色的是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德国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徒)实施教学和培训,深受企业认可。加拿大、美国则是以“职业为本”模式,倡导能力是基础,岗位是核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是“能力为本”模式,倡导能力和知识并重,确定能力标准。[8-9]国内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订单式、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订单”模式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签定培养协议,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要求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去用人单位就业。“工学结合”模式是利用校企各自资源,课堂和工厂相结合,主要有“2+1”“1.5+1.5”和“2.5+0.5”等的学习过程。“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借鉴职教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我国在以上模式的基础上做了深化,提出并倡导“产教融合”模式,制定了一系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文件,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10]

三、专业群构建和实施

“专业群”于2006 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有了真正的国家政策导向。专业群建设是当前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品牌的重要命题,是一种战略选择,是创新高职教育办学的新制度、新途径,将揭开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篇章。

(一)专业群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各个层面大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十几个产业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和各国竞相争夺的制高点。而熟练掌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动产业智能制造转型的各类人才,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支撑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智能制造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金钥匙”,抓住智能制造,等于抓住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就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赢得主动。[11]

(二)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优化与重构

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大多都在校内某二级学院或系内组建。M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是在智能制造行业产业领域变化的新形势下,按照机、电、气、液等要素重构的专业群。它突破了原有的院系专业管理建制,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抓住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统一进行资源重整,配置优秀的专业群“群长”。重点遴选了5个紧贴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从原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群迈向智能制造专业群重构。入选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专业有电气工程系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机械工程系有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未来还将吸纳“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加入该专业群。

(三)探索专业群“群长”负责制

模糊性的公共行政责任总被推诿、虚化和忽视,“X长制”主要是政府在公共行政责任上从责任界定、打包、运作和强化过程视角的治理创新实践,描述和分析怎样落实,清晰化运作的识别、转化和操作逻辑,实现激励和管理的可操控性。涉及的管理层面和管理对象不同,大致有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街长制和院长制等。[12]“X长制”的概念是从社会公共行政管理和经济领域向职业教育的延伸,为加快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和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而设计的。

专业群“群长”的任用,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双师型”教师,在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拥有国际化视野,并在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国家有累计1年以上的留学、访学和进修等经历。“群长”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专业群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的各项工作,组织、领导并履行定位专业群的建设目标、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群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的组建由校企双方倡导,政府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响应,并兼有国内外职教专家、兄弟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职能为制订专业群建设章程并实施,章程大致有:积极探索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组建模式和建设成效;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申报新专业等;专业群的构建如何更有效地对接服务产业行业发展,提升在领域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实施;运行及评价体系等。

(四)专业群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

1.课程体系

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和领导下,制定了培养智能制造技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由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实习模块组成,创新构建并实施产教融合下共享式平台的课程体系,即:“公共模块统一”“专业模块分流”和“实习模块选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见图1。

公共模块统一。公共模块由基本素质和专业群通用课程组成,群内各专业学生都必修。

专业模块分流。每个专业列出5门左右核心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考虑自身兴趣进行选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岗位设置课程依托校企双方围绕智能制造行业产业领域的典型岗位设置,开设工艺研发、创新设计,装配调试、操作加工,生产管理、设备运维,质量检测、售后服务四个项目的课程内容,模拟各类岗位工作场景,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具备相应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培养其达到该具备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岗位任职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习模块选一。对于传统的实习模块,大多数院校的做法是毕业设计。目前我们开发了创新创意产品、专利申报、毕业设计和定岗实习周记四个选题,学生任选一种完成,后续还将列入企业认定完成的与岗位有关的工程项目、产品、专业设计等,增设实习模块内容。

2.实践体系

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为创新产教融合共享式实践人才培育基地,搭建校企双主体“453”育人平台,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了实验实训、培训鉴定、技能大赛和生产科研“四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体系,创设了技术技能体验、基础专项训练、综合平台应用、创新创业培育和产学研孵化的“五位一体”校内实践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了项目化、学徒制和岗位式的“三位一体”校外实践人才培育体系,见图2 。

(五)国际化合作

M学院瞄准国际先进产业和高水平职业教育,长期保持与德国文化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溝通和合作,与德国海因里希-比辛职业学校等多所职校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中德合作项目。德方教师或技师来学院,为学生开展电工、钳工、车工和数控等技能实训。同时保持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达到目标、标准、师资、课程、环境和教学模式国际化专业群的构成要素。开展国际化合作项目,对接行业标准,植入发达国家技能考核和认证体系,加大学生去外企工作的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合作培养方式,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师生。

(六)专业群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群”建设质量如何?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评价学生(员)的受益程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智能结构存在差异性,各有所长,要人人有才、成才,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始终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围绕服务发展、以能力为重和学生为本开展。

产教融合需要建立校企、政府和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主的四方评价体系架构,围绕校企组织、领导和履行及师生员工能力提升、校企品牌共长、奖惩制度等内容分指标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下的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集群”优势和“抱团”发展,是强化内涵建设、打造职教品牌、提升办学特色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可提高院校和专业知名度,同时为行业企业输送更为合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在合作办学上也形成了“招生-育人-就业”的良性循环,达到“多赢”局面。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究专业群建设的运行规律并加以实施,更好地健全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新模式,积极探寻更多更有效的运行途径。

参考文献:

[1]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26-30.

[2]夏兴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着力点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105-106.

[3]张奇,夏兴国.德国双元学徒制现状研究[J].安徽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2):56-58.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19.

[5]周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4):45-52.

[6]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27-32.

[7]刘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8]向丽,刘晓欢.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试点及反思[J].职教论坛,2015,22(2):52-57.

[9]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3,20(8):42-43.

[10]温辉,彭建平.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产教融合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8,24(2):76-77.

[11]朱俊晨,赵彤.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9):3-5.

[12]李利文.模糊性公共行政责任的清晰化运作[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3(1):127-136.

猜你喜欢

专业群产教融合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