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畅享语文精彩
2020-12-23龚红丽
龚红丽
【摘 要】 “国学经典”这四个字虽然简洁,但是背后所承载的含义却是绵长的。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通过差异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实现个性诵读,通过一日三诵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习惯,通过音乐的配备让学生萌生情感,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动力,从而畅享语文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 国学经典;小学语文;诵读
国学经典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文学著作,其中广为人知的有《论语》《中庸》等图书,以及唐诗宋词等内容,这些国学经典无不包含了深厚的文学内涵,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底蕴。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能够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国学经典的寥寥数语中体验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引入国学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开展诵读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在仿照古人进行文章的阅读中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
一、差异指导,个性诵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是学生的特点。然而,在展开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发现,当教师为学生设定统一的诵读任务时,有的学生能够较为流畅地完成诵读,而有的学生则读得磕磕绊绊,如果教师仍旧延续之前的教学形式,那么无疑会加大学生间的差距,降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质量。所以,为了保障全体学生的诵读水平都有所提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诵读任务的设计。
比如,在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这一国学经典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诵读其中的内容,检验学生的诵读能力。在学生进行自由诵读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因为了解过《弟子规》,因此能够较为顺畅地进行诵读,而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国学经典图书,因此在阅读时困难重重。随后,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诵读任务,如对于阅读较为流畅的学生,教师为其设定“不求甚解”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最大化地还原古人的诵读行为,在不求甚解中整体把握本书的内容;而对于阅读不通顺的学生,教师则设定“细致分析”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诵读,使得学生在缓慢的诵读过程中能够读得流畅,更好地掌握诵读的节奏。
显而易见,教师采用差异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指导,能够保障每个学生在诵读活动中的参与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实现诵读能力的提升,从而逐步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诵读教学的品质。
二、一日三诵,形成习惯
小学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越早地为学生引入国学经典,学生也越容易形成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主动地从国学经典中挖掘文学元素,促进自身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并将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贯穿在晨读、课前等各个环节,使得学生在“一日三诵”中逐步发展良好的诵读习惯,提升诵读的积累量。
例如,在实际组织学生展开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时,教師就可以创建“一日三诵”的方式,让学生在“晨诵”“课前诵”“路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具体来说,“晨诵”主要是指在每天清晨所进行的诵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国学经典进行重复诵读,使学生可以在清醒的头脑中再次回味国学经典之中的文学魅力;“课前诵”主要是指利用语文课堂的前十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可以基于诵读活动转变自身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将目光聚焦在语文课堂中,为之后进行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路诵”主要是指学生在回家路上展开的诵读活动,在学生排队走出校园时,学生可以将国学经典当做“口号”,从而在读好国学经典之余也可以排列整齐的队伍,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高诵读的能力。
可以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日三诵”的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在重复性的诵读活动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养成经常诵读的行为。
三、配乐吟诵,调整气氛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带来了多媒体技术,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在展开诵读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主动地应用媒体技术,能够打破传统形式下的诵读方式,让诵读的氛围变得更加灵动、富有生机。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诵读的内容,为学生配备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基于音乐萌生相应的情感,把握诵读的节奏,从而不断提高吟诵的效果。
以《出塞》这首古诗的诵读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媒体技术来配合学生的吟诵,让学生深刻感知边塞的军旅生活。在本首古诗中,诗人以雄劲的语言表现出了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叹息,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渴望,整首古诗内容流畅、一气呵成,又耐人寻味。当教师单纯地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时,学生很难透过汉字体会到其中的气氛,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英雄的黎明》等乐曲,引导学生伴随乐曲进行诵读,使学生在激昂澎湃的音乐之中体会到边塞的风景,在配合乐曲进行诵读之时感受到雄伟豁达的诗韵,从而感悟诗人渴望胜利的意境。
由此看出,教师利用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配乐,能够让学生在诵读之余透过音乐感受到古诗等国学经典之中的深厚内涵,使得学生产生与诗人相同的情绪,以便在有感情的诵读中提升诵读的效果。
四、吟诵比赛,提高活力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当学生对活动的形式感兴趣时,他们也会主动地学习活动的规则,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组织学生展开国学经典吟诵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也可以改变以往枯燥、单调的诵读指导形式,为学生创建比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同伴进行竞技,使得学生在追逐胜利的过程中,积极地调整自身的诵读节奏,从而在激发兴趣中提升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对《论语》这一国学经典名著进行诵读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比比谁最强”的诵读竞赛,让学生在相互比拼中提高诵读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前,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读《论语》,使得学生解决诵读中遇到的生字词。之后,教师为学生讲述诵读竞赛的规则:每名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根据诵读的语速、情感、节奏等方面进行打分,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获得平均分最高的学生成为“冠军”。紧接着,学生按照上述规则展开竞赛活动,以便在追逐冠军的名次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在活动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奖励,使得学生维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
不难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诵读,以便在好胜心的驱动下调动诵读的动力,更加主动地调整自身的诵读节奏,提高诵读的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进,国学经典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提高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也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未来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吟诵国学经典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以便学生在做好情感表达、语速控制中,更好地把握诵读的节奏,从而实现诵读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克军.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9(07):118.
[2]戴秀兰.向“经典”取经 为“生命”润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国学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120-121.
[3]马洪亮,杨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路径[J].汉字文化,2019(04):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