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化教学,让低学段语文课堂更精彩

2020-12-23单晓宇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段文本课文

单晓宇

【摘  要】  在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多采用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性强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课程学习中,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导入故事、课文故事讲述、故事延伸以及生活化故事思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故事化;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低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母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语文。当前,低学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功利性过强的问题,教师一味追求课堂学习的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这就让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怎样改变这样的教学状态呢?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化教学,让低学段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一、课程导入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故事来导入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导入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让学生们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好的故事导入,能够让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期待,学生们就能够在一种更加积极快乐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好的动画故事,让小学生边欣赏边感悟,这样就能够提升导入的效果。例如在《乌鸦喝水》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以故事导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是关于一只小乌鸦的故事,它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他不能喝到杯子里的水,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能够用怎样的办法喝到水呢?我们来读一下这篇课文吧,在读的过程中,你要帮老师找到答案哦!” 以这样的故事引入课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增强,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主观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用故事导入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学习的快乐。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课堂的亲切感,从而让自己的课程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课内讲述故事,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心选择了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在这些文章的讲述中,教师不能忘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每学习完一篇文章,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复述文章故事,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能够重新建构文本语言,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够逐渐形成。在学生复述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稍加引导,让学生能够科学、有条理地将故事的内容真切地展现出来。在低学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故事讲述的模板,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模板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于整个故事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自主来讲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有关毛主席的故事,那么,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这才是故事的主要要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表述的条理性,学生们的语言建构能力在这样的讲述中更可以得到发展。在學生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们互相评价,使他们能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内复述文本故事,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个性表达中提升语言建构能力。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给予他们一份独有的尊重,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在这样的积极表达中提升语言综合能力。

三、自主想象故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他们会依据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恰恰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这样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依据文本内容自主想象与文本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主讲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联想,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们乐于参与的课堂。例如在《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这个故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故事的延伸而发展,“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的讲述中,你有没有想到小猴子在什么都没有得到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猴子第二次下山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继续来讲述这个故事吧!” 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展开自己的想象,对这篇课文当中的故事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很多学生想到了小猴子非常后悔,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再也不会这样三心二意了。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悟其中的道理大有裨益。

自主想象故事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这种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延伸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加入情节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故事,培养学生思想品质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小学低学段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们讲述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些故事,从而利用这些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质。在讲述这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教师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将文本与生活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生活中的故事自然而然地突出,这样,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而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述文本内容,忽视生活中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那么,语文教学便会走向一个误区,让语文失去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例如在《文具的家》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这篇文章中蕴藏的道理:“同学们,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呢?你有没有过这样丢三落四的事情呢?这可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呢!希望我们能够改掉这样的坏习惯,下面请大家讲述一下你生活中的这些故事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纷纷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马虎、丢三落四的一些小故事,引得班级中的同学捧腹大笑。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不遗余力,教师要将生活故事引入到课程学习中,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做那个学生背后的助推者,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人生初级阶段浅尝生活之味。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低学段学生的年龄实际,展开故事化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以故事为依托,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文本故事进行迁移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优秀思想品质,这样的故事化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吕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才智,2020(05):97.

[2]罗玉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03):254.

猜你喜欢

学段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