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及其实现路径

2020-12-23王新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性实现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

[内容提要]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学理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逻辑基础,二者有机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全过程。要坚持用辩证的学理思维讲清政治问题,用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表达,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学理性;内在机理;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王新华,法学硕士,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其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是首要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发展中是导向、是灵魂,其他各项要求也无不反映着、渗透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因此,研究二者统一的内在机理,明确各自在课程建设中的基本定位,厘清二者统一的逻辑脉络,掌握实现二者统一的实践抓手,对于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提升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一、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政治任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显著标志,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办学方向。政治性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占领价值制高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从根本任务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决定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要把真正有远大志向、为民宗旨、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出来,并让他们融入党的事业中去。由此决定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造福于人民、最终要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制度,爱国主义的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于这个“最大的政治”,集中表现在它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对大学生直接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毋庸讳言,当前,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面临着不少挑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治理体系仍不够完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面对中国发展强大境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恰恰就在于能够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通过清晰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让青年人明确人生方向,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青年面临的各种困惑,通过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彻底的思想理论征服青年学生,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

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基本内容,以之塑造学生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就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而言,无论是本科阶段开设的五门主干课,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讲授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基本经验、基本价值、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理想信念、价值宗旨、治国理路。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指引和价值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個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要“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主线,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高度统一。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内容。“调整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2],“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当前各高校正在进行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就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核心来创新课程体系,统筹推进课程内容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归根到底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从课程建设来看,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入,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这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等系统周密的顶层设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秉持“初心”,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才能保证学校的各门课程、各项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想、政治、组织领导,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努力培养广大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下一步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概言之,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与必然选择。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领悟和系统认知,而且也需要思政课教师敢于对错误思潮亮剑,警惕政治虚无主义和政治中性论。

二、 学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建设目标的根基

学理性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对事物演进过程的逻辑追述,其中包含了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学理性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占领真理制高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使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的目标,就要以深刻的学理阐释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尤其要对关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予以学理性回应,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

首先,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是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内在要求。其一,从教学活动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具有独特的教学规律,这使凸显其学理性成为必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而且也应当遵循其独有的教学规律:不仅要遵循知识传播規律,而且要遵循意识形态宣传规律;不仅要遵循教师主导规律,而且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仅要遵循认知规律,而且要遵循价值规律。正是在其独有的规律的支撑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作为一门学问而存在。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多种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并取得较好效果。其二,从教学内容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这成为凸显其学理性的重要因素。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而闻名于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具有的科学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诸多历史事实所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并丰富和发展自身,进而使其科学性愈加彰显。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不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才能展现真理的光芒。其三,从教学任务看,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将学理性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始终,以准确的概念、严谨的命题和严密的推理实现以理服人。

其次,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2005年,国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目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不能脱离“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核心目的。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最大学科之一。经过2018年的学科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导向、带动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地位已经体现。在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范式逐步形成,该学科研究所持有的特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已经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范式的逐步形成,意味着该学科学术发展达到新的高度。[5]因为一个学科一旦“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也就意味着该学科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6]确立规范的学科范式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的第一步。要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话语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眼界、更新学生的知识,进而实现科研支撑教学的预期效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换言之,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也将在最新研究成果的推动和引导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彰显。

最后,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慕课、微电影、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对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手段忽视目标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形式化、表面化以及“去学术化”倾向大有抬头之势。以娱乐化的微视频、情景剧、故事会代替严谨深入的理论讲授,以零散化的案例教学代替系统的理论演绎、历史规律总结。理论庸俗化、历史碎片化、课堂娱乐化等做法消弭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严肃性、逻辑性,使教学改革滑向娱乐化、浅薄化乃至庸俗化,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相违背,与教学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表面上可能收获了“抬头率”,但不可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并不意味着以晦涩难懂的命题“装点”课堂教学,更不意味着要使学生陷入纯粹的概念演绎,而是要以真理的魅力引领学生深入理论体系之中,详细了解命题所关涉的厚重的历史、鲜活的现实与发展的实践,在洞悉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予以认同。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有机统一的实现路径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关键在于揭示两者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其一,要以政治性引导学理性,用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表达,使学术表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决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首要遵循,否则就会失掉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目的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效果检验以及学术研究导向、学术研究规范、学术成果评价等方面要理直气壮讲政治,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坚定不移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和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提升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毋庸讳言,在实际教学和工作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政治话语表达,人们普遍感觉是耳熟能详却又往往处于无思考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让一些人对政治产生错觉,即政治是高、空、远的“身外之物”,对于走“老路”“邪路”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一些人甚至把“出于政治的需要”当作某些个人、集团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采取的手段,忽视政治对于人民、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忽视政治的公共性。而一旦由于政治教育缺失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则悔之晚矣。“熟知并非真知,在认识的时候首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的,因而就这样不去管它,这是最习以为常自欺欺人的事情。”[7]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政治素质不强、缺少理论深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规律认识不深、把握不到位,把课程变成与专业课程无异的知识传授和学术探讨,把课程改革变成表面化、形式化的班门弄斧或移花接木,使课堂看起来目眩,却缺少实际内容,这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心背道而驰的。因此,一定要认识并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只是衔接和配合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性不能被掩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不能不得到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运用其他学科理论甚至适当借鉴一些西方的学术理论未尝不可,但绝不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己的教學内容、教学特点、教学规律,也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运用,有自己的学科支撑。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歌可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化,融汇古今中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及成功经验,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向学生阐释清楚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让各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服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服务。

其二,要用学术话语讲清政治问题,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抓住事物的根本,需要辩证的思维、逻辑的力量、透彻的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功能的发挥,不能靠强制性的灌输,不能靠娱乐化的感官刺激,靠的是建立在严密逻辑和学理基础上的让人“真读、真懂、真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有知识的广度、历史的厚度、教师的温度、社会的热度,更要有思想的深度、理论的力度、分析的维度、辩证的角度,只有以严谨的逻辑、透彻的学理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真正征服学生,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表达的政治观点和诉求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并成为他们自觉的追求。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一是必须抓住理论精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理分析要透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最为真实的数据和历史还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处理好学理性与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把对理论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学理性的深刻认识当作看家本领,并在此基础上,用好新媒体技术等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切不可舍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坚定理论自信,面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性分辨,增强青年学生的理论自信,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

其三,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错误倾向是只讲政治不重学理,政治话语缺少逻辑根基,观点阐释缺少科学理论支撑,给人的感觉是照本宣科、深度不够、缺少令人信服的真理力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彻头彻尾的空洞说教,政治课缺少了“说理”的味道,完完全全变成“说教”,所讲内容难以让人“服气”,而只强调让人“服从”。这样讲政治难以让教育对象形成真正的政治自觉,也就难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让青少年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目标。这样的课程难以赢得学生的认可,其教育实效性更难以保证。另一种错误倾向是只关注学理而忽视政治,只注重对理论观点、事件本身逻辑脉络、理论架构的梳理,逻辑严密,旁征博引,甚至言必称古代先贤,言必称希腊罗马,言必称西方学者观点,标榜价值中立,却缺少对事物和观点的定性分析,缺少对价值观的判断和引导,为学术而学术,完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政治诉求,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政治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向和要求完全背道而驰。实践表明,离开学理性,政治性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无滋无味“无意思”;离开了政治性,学理性就会偏离方向,无是无非“无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二者相统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9]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就好像盐和食物,二者必须有机融合、相互吸收,才能成为一道“美食”。以政治性引导学理性,政治是学理展现的政治,学理是表达政治的学理;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用辩证的学理思维讲清政治问题。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发展的“正道”。

其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必须把握切实的抓手,在关键点上布好局、发好力。

第一,不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心,把握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层面,要在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思想引领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在教学理念层面,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这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基本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坚持以政治性为灵魂,坚持以先进的、科学的政治理论为指导去推进改革创新,任何改革都不能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同时,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让学生更加科学、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方向。为此,要“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2]。在教学方法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对现实的观照,善于以日常现象导入理论命题,增强理论的现实观照性。在教学话语层面,要善于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用大量的事例、数据和生活事实充分诠释概念和命题,实现学术范式的大众化表达。在教学内容层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充分了解经典作家对理论观点的论证思路,感受理论魅力。

第二,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为契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描绘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理想,具有崇高的政治站位。它有着科学、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理论根基扎实,逻辑论证严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理论本身就是政治性与学理性完美统一的典范。目前正处在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的重要窗口期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关口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不仅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中具体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论中体现其指导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些重要讲话不仅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方向和原则、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一系列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体制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六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八个统一”,这些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性的意见,必须贯彻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价值引导作用的阐述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目标及其实现保证。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改革目标要求,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的目标及其实现保证,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第三,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建设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政治过硬、理论功底深厚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論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体现党和政府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视,更反映出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关键性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直接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2020年1月,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这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规定,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的首要要求就是“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凝练形成与所教课程相关的科研方向。”[11]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只有作为学生成长引路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学理上分析问题,既能够坚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高超的政治鉴别力,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像习近平总书记所称赞的艾思奇先生那样,做“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让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讲青年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政治素养除了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政治立场、宽广的政治视野、深刻的政治思维外,还要站在国家政治战略高度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事,要树立政治思维,克服书生气,避免政治上的幼稚,加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讲中获得,这其中的真学、真懂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的要求,真信、真讲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信仰、价值追求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沉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整体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避免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自己真懂、真讲马克思主义,才能用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回应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讲出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猜你喜欢

政治性实现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