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误杀》的视听语言特征浅谈

2020-12-23罗紫文

声屏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电影隐喻

罗紫文

摘要:《误杀》是一部根据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剧情改编而成的中国剧情悬疑电影,影片在院线上映后引来了一大波受众的关注,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文章通过对《误杀》这部电影的背景介绍,了解电影的情节发展特征,从影片的镜头、细节的处理渗透这部电影艺术手法的体现,进一步分析影片视听语言的符号建构、表达特征。

关键词:电影 《误杀》 视听语言 隐喻

《误杀》于2019年12月13日在中国院线上映,由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改编而成。《误杀瞒天记》以印度为故事发生背景,讲述父亲为保护因被偷拍甚至被威胁强暴而错手杀死男同学的女儿,而制造隐瞒犯罪事实的故事。《误杀》的拍摄地选址在泰国,不仅是为了还原故事的背景,更是为了保护故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符合现实主义特性。影片里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斥着暴力、走私、贩毒的泰国边陲小镇,这样的渲染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发展环境,让接下来的故事无违和感、顺理成章的发生。

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

张菁与关玲在《影视视听语言》一书中提到,所谓的视听语言,其实就是指剥除电影纯粹文学性之后,唯能通过影像与声音的有机组合表现出来的电影语言[1]。视听语言包括电影画面的布局、镜头的形式、剪辑手法的拼接和蒙太奇的运用等。所以,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需要从故事情节的处理上把握剧情的发展,同时需要拍摄的专业化角度、演员精湛的演技、对于镜头的处理等多重配合。

镜头运用与处理。镜头作为电影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承载着电影的起承转合。在《误杀》开篇,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长镜头对佛寺的描绘,交代了故事背景是具有标志性的泰国,为后续剧情的发展进行了铺垫。影片中对于人物表情和心理映射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紧张的气氛,让观众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任何镜头的演员特写,都是为了向观众传达剧情戏剧性的发展,似乎是每一个镜头都在讲述一个内容,甚至是一个急剧变化的转折。

影片色调的不断切换也是镜头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影片伊始,画面的整体色调偏于暖黄色,体现了东南亚的异域风情,轻松欢快的音乐展示了李维杰一家人的幸福生活,给观众以轻松的享受。而在李维杰一家出事以后,影片的整体色调转为冷绿色,多以昏暗的色调、灯光渲染一家人面对事态发展的紧张不安,迫使观众体会一家人深深的压迫感。

演员服装、妆容的把控。演员的精湛演技需要服装、道具等外观形象的加持,不同的场景、不同身份代表的形象和心理情感是不尽相同的。从影片的宣传海报来看,最醒目的是陈冲扮演的拉韫警察局长,大红唇映衬下冰冷的神态,给人以距离感;加上制服、帽子的搭配,以上帝视角审视海报下方的李维杰一家人,塑造了身为警察局长不近人情的高冷形象。衣服是一个人身份的表达象征,影片中对拉韫的服装处理有三处截然不同的对比。第一处就是身为警察局长的制服,通过细节表现了她制服的肩章和功勋章所代表的国家身份和地位,大眼红唇对犯人审判的咄咄逼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处是身为议员夫人,出席丈夫的政治会议时穿着传统服饰,彰显了身为夫人的雍容华贵;第三处是结尾,身为一个母亲,面对失去孩子、失去社会地位后的落寞,一席素装,未施粉黛,尽显沧桑和悲凉。与拉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主阿玉挽着头发塑造的照顾家庭的慈母形象,没有精致的妆容修饰,更显朴素温婉。至于男主角李维杰,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在东南亚地区生活的真实朴素,演员肖央特意让自己在太阳下暴晒,形成黝黑的肤色,一头微微的自然卷发,衣着更加随意,让自己的形象更加贴近土著民的原貌。

每一位演员的用心付出和造型师的精心打造,都是为了让影片表达更加真实。每一处细节的把握和追求,巧妙的形象设计,看似未经雕琢,实则蕴藏着专业人员的细细揣摩。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演员更加融入到角色中,观众才能够体会到影片的真情实感。

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影片在剪辑制作和情节故事叙事方面,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明,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处理时间和空间上取得了更大的发挥余地。对于蒙太奇的选择运用,实质上就是对表现对象的筛选和组织的重新安排,最大程度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一种独特的节奏手法。

影片按照连续蒙太奇的手法书写了颂恩的故事线索,介绍了人物的背景和关系,在影片的最后起到了画龙点睛和总结的作用。此外,影片多次交叉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如在展现警察局长狠辣查案时,所呈现的罪犯的犯罪现场和审问室的认罪过程,将故事丰富化,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清晰明了,性格特征表现突出。包括李维杰制造不在场的证明,将犯罪时间和不在场的时间打乱,制造伪证,成为影片的重心和难点。运用这种手法所营造出的影片的神秘感,从而丰富了影片的发展情节,牢牢抓住了受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使影片充满吸引力。

符号建构

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诞生[2]。试图通过不同的符号特点来解析电影艺术,对符号编码和解码暗示了对电影不同寓意的阐释。电影通过视听语言决定了电影的复杂程度,通过符号建构体会电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带来观众感悟和启示。

电影的隐喻。在电影《误杀》中,能够完美制造不在场证明的细节得益于男主人公平时大量观影的观看积累,职业的特性和对电影的爱好,烘托了影片故事情节的主体。电影一开场就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男主人公在小卖部里与老板一起讨论电影的情节,并无意识地分析电影的发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也给观众开场就留下了疑问。影片中多次提到《肖申克的救赎》,镜头频繁闪现,暗示着男主对于自由的追求,为影片做了一个谜一样的铺墊。《活埋》类似的故事情节在影片开头给观众心中打上问号,到最后总结呼应开头,对死亡的敬畏。《蒙太奇》对影片的故事设定有重要的作用,借鉴方法操作事实真相,称为“完美犯罪”的标本。《控方证人》的镜头出现与《误杀》中的真相的偏离,制造了扑朔迷离的真假剧情。就像《狩猎》这部电影一样,主人公李维杰塑造了一个好人缘的形象,为后来的群众反抗形成了鲜明的衬托。片中对《七宗罪》的犯罪映射,都为制造一场完美的犯罪提供了可供的参考素材。包括提到的《白夜行》《天才枪手》等一系列犯罪悬疑电影,这些符号的构建一定程度上都证明了《误杀》这部影片具有完美的逻辑链条承载依据,也从侧面体现了这部电影对这些犯罪悬疑电影的凝结。

羊的隐喻。影片中一共有七次羊的符号出现,分别有不同的隐喻意义。第一次是李维杰去佛塔布施,僧人背后出现的羊,代表了人性的善良与虔诚。第二次羊的出现是李维杰把素察的车推向湖里时,刚好有放羊人出现,其中一个镜头特写是羊的凝视,代表了对事实的见证,也是李维杰人性开始转变抽离的一种暗喻。第三次是李维杰和桑坤发起争执,桑坤打死了一只羊,此时镜头也特写了李维杰盯着羊的思索,代表了一种牺牲,是一种人性之恶的体现,既是对身为警察的桑坤对于职权的滥用的讽刺,也为后文羊的出现埋下伏笔。第五次羊的出现是女儿在课堂上,老师提到了羊是群居动物,视力极差,是在暗喻面对弱肉强食的社会下,平凡人想要生存就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同时也是在说身为一家之主的李维杰主动承担了家庭的责任,面对法律制度的裁决一家人抱团在一起的力量希望能够唤醒人性的冷酷无情。在真相即将公布于众、警察开棺找素察的尸体时,被桑坤打死的替罪羊这一羊的符号第六次出现,这预示着犯罪之后的真相终究是要水落石出的,对人性的解读对与错终究是要有一个公正的结果,但对制度的黑与白在影片的聚众闹事中得到了强烈的冲击。羊最后一次出现是李维杰再一次去佛塔反思自己的罪行,镜头中出现了羊,这次的羊是一种救赎,是对生命的感悟。

细节的隐喻。影片中的小女儿涂改成绩对父母撒谎,李维杰再一次去佛塔布施遭到拒绝,这两处情节安排让整部剧情得到了升华和人性的启示。李维杰的行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让女儿从思想到行为上存在侥幸的心理。然而,每个人在面对法律制度的时候是平等的,人性的善恶不能靠个人去评判。

影片男主人公的妻子阿玉的个人形象的塑造,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思考。虽然没有精致妆容的修饰,也没有高贵华丽服饰的衬托,但这一人物形象也是对专业形象師的一种考验。阿玉以家庭主妇为身份象征进入到观众的视野中,对丈夫和孩子的饮食起居无微不至。看似是一个没有闪光点的角色,但正是因为这个温婉贤淑的人物,在得知女儿被伤害后表现出的为母则刚,给观众震撼一击。在仓库中,面对性侵者对女儿的威胁,阿玉毫不犹豫地对性侵者当头一棒,虽然感到害怕和恐惧,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女儿,与男主精心策划保护女儿周全形成了呼应。这体现了父母和孩子在面对恐惧、威胁、人性考验时,无意表现出的爱,惊醒了观众不论身为儿女还是身为父母,孝道没有国界,更没有善恶。

影片最后开放式的结局给人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在面对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的思考,对于在成长道路上的不断自我迷失、自我寻找,对自我的怀疑、否定、再认知的循环过程,始终保持人的善良之心,保持世界的光亮。

结语

《误杀》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职场对于权利的把控和普通人的无助,引人关注的强暴等社会热点话题,最后回归到对人性的解读。影片既有对世界丑恶的揭示,也有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爱、责任和保护的宣扬。完整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配合演员精湛的表演,向观众呈现了一部完整的剧情电影。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思索影片的艺术造诣,体现了电影的不断创新和人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注释:[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马继超.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符号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电影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视听语言考试改革与实践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