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和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0-12-23何月梅

糖尿病新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饮食干预控制效果运动干预

何月梅

[摘要] 目的 探究GDM(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行饮食与运动干预对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5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69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甲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乙组患者在甲组基础上加强运动、饮食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妊娠结局。结果 乙组干预后1 hPG、2 hPG、FPG分别为(7.02±0.05)mmol/L、(5.12±0.12)mmol/L、(5.02±0.08)mmol/L,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50、52.627、8.965,P<0.05);乙组阴道分娩率为94.12%,高于甲组的77.38%,剖宫产率为5.88%,低于甲组的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3,P<0.05)。结论 GDM患者行饮食与运动干预能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11(a)-00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e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Methods 169 cases of GDM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June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given exercise and diet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p A.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pregnancy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1 hPG, 2 hPG and FPG in group B were (7.02±0.05)mmol/L, (5.12±0.12)mmol/L and (5.02±0.08) mmol/L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92.250, 52.627, 8.965, P<0.05); vaginal delivery rate in group B was 94.12%,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77.38%), cesarean section rate was 5.88%, lower than 22.62% in group A (χ2=9.713, P<0.05). Conclusion Die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glucose level, improve pregnancy outcome and reduce cesarean section rate in GDM patients.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Diet intervent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Blood glucose level; Control effect; Pregnancy outcome

臨床上,GDM(妊娠期糖尿病)为妊娠期特有疾病之一,是指妊娠期间首次被识别或者首次出现的高血糖症[1-2]。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GDM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且存在2型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偏大、肥胖或超重女性罹患GDM的可能性更大[3]。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则可能引发高渗性昏迷或者酮症酸中毒,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害母婴生命安全,引发不良妊娠结局[4-5]。为此,对GDM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使得不良妊娠结局得以改善属于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现阶段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但已有多数研究显示,GDM和饮食、运动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6]。鉴于此,为改善CDM患者血糖水平与妊娠结局,该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饮食、运动干预,以期能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以2017年5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69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169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为GDM;②按期行孕检;③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排除标准:①存在运动禁忌证;②合并前置胎盘、妊高症等其他妊娠期疾病;③合并肝肾功能衰竭;④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⑤存在精神、认知功能障碍。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甲组患者共84例,年龄18~45岁,平均(28.96±3.06)岁;孕周18~33周,平均(25.18±1.08)周;初产妇、经产妇分别有52例、32例。乙组共85例,年龄19~43岁,平均(28.05±3.01)岁;孕周17~34周,平均(25.26±1.05)周;初产妇、经产妇分别有50例、35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同意该研究,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甲組:对患者加强常规护理干预,指导并嘱咐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合理使用胰岛素,每天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及时接受复查,同时认真、细致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安抚其情绪。

乙组在甲组基础上行运动、饮食干预:

饮食干预:对CDM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疾病危害性以及加强饮食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GDM孕产妇与正常孕产妇具有相同的营养需求,但需注意饮食遵循“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等原则,由专门的营养师结合孕产妇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对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分配餐次。超重(BMI在25~29.9 kg/m2之间)孕产妇每天摄入热量控制为25 kcal/kg,肥胖(BMI在30~39.9 kg/m2之间)孕产妇每天摄入热量应控制在20 kcal/kg,病态(BMI≥40 kg/m2)孕产妇每天摄入热量应控制在15 kcal/kg,CDM孕产妇行饮食干预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血水平稳定,餐后1 h、空腹血糖水平应分别控制为<10 mmol/L、<5.1 mmol/L。患者每天均对食物摄入量、运动量以及血糖水平进行记录,以便于医护人员根据记录结果对干预方案进行灵活调整。

运动干预:对GDM患者加强运动干预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实现对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指导GDM患者进行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增加步行等运动量,但需注意对运动强度、频率进行合理控制;运动方式多以上肢运动为主,例如指导GDM患者坐于椅子上,两手均握哑铃(2磅)行上下抬举运动;行爬山、步行等不负重下肢运动;步行速度建议控制为50 m/min,餐后1~2 h为最佳运动时间,每周行3~5 d运动;运动之前携带糖果,以备低血糖之需,嘱咐患者运动之前需做好热身准备,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运动强度慢慢增加。

1.3  观察指标

血糖指标:对比两组干预前后1 hPG(餐后1 h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FPG(空腹血糖)水平[7]。

对比两组妊娠结局。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两组干预前各项血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各项血糖指标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组比较,乙组干预后血糖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产妇妊娠结局

乙组阴道分娩率为94.12%,高于甲组的77.38%,剖宫产率为5.88%,低于甲组的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新生儿不良结局

乙组各种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CDM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属于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妊娠期并发症,常见发病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量、高血糖导致糖代谢异常、妊娠中晚期女性等[8-9]。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方式包括胰岛素、降糖药物、运动干预、饮食干预等,大量应用降糖药物行降糖治疗可能不利于胎儿生长发育与孕妇健康,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则难以对用药量进行精准把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母婴带来危害[10-11]。CDM的治疗过程较为慢性,饮食、运动干预作为两种基础疗法,长期坚持干预不仅能将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能将脂类代谢改善,使得CDM病程延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2-13]。该研究通过对CDM患者行饮食、运动干预后发现,乙组干预后1 hPG、2 hPG、FPG分别为(7.02±0.05)mmol/L、(5.12±0.12)mmol/L、(5.02±0.08)mmol/L,均低于甲组(P<0.05);乙组高胆红素血症、巨大儿、低体重儿、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1.18%、1.18%、2.35%、1.18%,均低于甲组(P<0.05),提示GDM患者行饮食与运动干预能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贺笑茜等[14]学者也经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后1 hPG、2 hPG、FPG分别为(7.05±1.22)mmol/L、(5.68±0.52)mmol/L、(5.06±0.34)mmol/L,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巨大儿、低体重儿、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2.4%、2.4%、3.6%、4.8%,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该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究其原因,对CDM患者加强饮食干预,由专业营养师为其构建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能确保母婴营养充足,同时还能稳定血糖水平。通过加强运动干预,不仅能使得CDM患者增强体质,同时还能将体内葡萄糖消耗,将血糖水平降低的同时还能防止出现营养过剩情况,故妊娠结局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GDM患者行饮食与运动干预能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  郭巍,肇雅娟,赵聆.维生素D结合个体化运动、饮食干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28(7):1048-1052,1059.

[2]  邓丽,黄燕,黄玲玲,等.孕期补充维生素D3对妊娠期糖尿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273-2276,2280.

[3]  贺晓莉,慕年花.PBL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母婴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23(15):68-70,74.

[4]  刘宗明,廖勇敢,李秀楼.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膳食脂肪摄入与血脂及糖尿病发病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 33(19):4352-4355.

[5]  余志英,江笑琴,谯莎莎.基于PMT的健康教育结合心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1):71-73.

[6]  蒋花香,魏青文.远程血糖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11(8):62-65,70.

[7]  杨振宇.膳食营养干预预防妊娠期糖尿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1):101-106.

[8]  侯秀真,马合红,王佩,等.运动、饮食综合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影响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5):848-851,887.

[9]  祁庆,郭秀君,訾涔.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乙肝孕妇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9):1575-1579.

[10]  吴杭玉,叶梅,张宜生.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8,40(13):1512-1515,1519.

[11]  刘军,路简羽,包艾荣,等.新媒体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3):185-190.

[12]  黄岳青,王黎,杨菁华,等.“五师共管”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6):413-417.

[13]  樊可范,陸习银,刘幼慧.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调查及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98-99.

[14]  贺笑茜,马秀华,高万里.饮食及运动联合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0,42(11):1702-1704,1708.

(收稿日期:2020-08-02)

猜你喜欢

饮食干预控制效果运动干预
饮食干预结合硫酸镁静脉给药治疗妊娠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社区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和血糖控制效果探讨
追踪反馈护理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
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mTOR在运动干预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