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23索露露
索露露
【摘 要】 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基本内容。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识字的过程中,以及在情境与对话中,掌握一定的识字技巧,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
小学生认识世界,首先是通过汉字。汉字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一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为以后的阅读与写作打牢基础。
一、创建识字情境,提高教学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全面,对整个世界都充满着好奇。因此对他们的教学方式要采取独特的策略,比如创建一定的有趣教学情景,这样更容易抓住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与主动性,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活跃性,最终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有趣的情景一则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二则对学生学习汉字还起着很强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比尾巴》这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去扮演各种各样有尾巴的动物,比如小兔子、小狗、小猫、老虎、大象等等。通过创造有趣的情景,带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营造和谐而又有趣的课堂,再用语言将汉字融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汉字的构形,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汉字的习惯。通过创造有趣的情景,不仅能为学生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还能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加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怀揣着满满的好奇心,在扮演动物的过程中能够避免他们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更加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二、改善识字方法,優化教学氛围
新的教育改革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性的模式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景,满足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家庭中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认识先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策略。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四的汉字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视频的方法将与汉字有关的动画先为学生展示出来。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汉字。比如对于“虫”字旁的“蚂”“蚁”二字,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了解,“虫”字旁的汉字大多都是与动物有关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再比如“口”字旁的“吗”“吧”这类字,因为有“口”字旁,所以是从口中说出来的,大多都与语言有关系。因此,这些词大多都是感叹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课堂上学习汉字的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联想方法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
三、总结识字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中国汉字在创造过程中以音、形、义作为基础,因此在其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站在造字的角度,让学生们体会汉字是如何产生出来的,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汉字的认识。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各大类汉字。当学生们对每个汉字都熟悉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认真观察这些字体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自己的规律,确保学生结合音、形、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汉字学习的规律,提升自己的识字能力。
例如,学习关于景物的汉字,比如“日”“月”“水”“源”“云”等汉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进行类比,总结与实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其中的组成原理,帮助学生提升识字与记字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碧”这一类汉字时,可以直接记忆以前的俗语,如“王老师、白老师坐在石头上讲故事”这类说法,做到有效记忆。再如,对“告诉”的“告”的记忆过程中,教师又可以采用俗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样的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们找到其中的规律,调动学习的兴趣。再比如说,对“头”字的记忆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字谜“一点一点大”这样的说法,做到短时间内的有效学习。可以看出,每个汉字在其构字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需要结合它的音、形、义,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弄懂其中的规律。从各个方面的规律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总结,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汉字的认识与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极大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各种各样有趣并且吸引人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对自主学习汉字产生兴趣,体会其中的乐趣,促进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靳绍铎,曹淑梅.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32.
[2]魏成蓉.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对策[J].南北桥,2020(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