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0-12-23胡小莉
胡小莉
【摘 要】 新课改下,学生不仅要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还要具备自主探究能力,拥有自主学习习惯,方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未来发展。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情趣缺失,数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文章就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展开了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能力
近几年,国家越发重视教育改革,新的教育模式纷纷出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重视。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系数较大,逻辑性较强,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需要学生自主探索,融合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质量。下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已经相对成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制订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新课标指出,为培养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必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数学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首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速度。其次,加强自主学习,有助于减轻教师压力,提高课堂知识传授的有效度。最后,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未来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1.转变高中数学教学观念,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兴教学理念的出现为教师带来了更多选择。对此,教师就需要能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首先,教师与学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将网络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和学生一对一交流,引导学生自主通过网络得到学习资源、获取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具体来讲,在“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中,教师提前将相关微课视频传入微信群,让学生自主预习,使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明确重难点,提前做好学习准备,以此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性
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课程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概率”一章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拿出一元硬币抛向空中,接住后让学生猜猜是正面还是背面。由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比较严肃,学生对这一轻松的活动都有着很高的热情,这时,老师及时提出概率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概率事件。接着,老师介绍了排列组合在概率计算中的应用,并通过演示“一次抛10枚硬币,正面朝上”,用树形图的方法確定概率。这时,老师布置了一项教学任务:一组三名学生,一人投掷硬币,一人记录,一人分别计算投掷硬币两次、三次和五次时正面向上的概率。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并在一些细节上引导学生,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3.不急于否定学生,鼓励学生突破自我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若出现预设外的生成,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精神。如今年网课“直播”导数知识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其中一部分同学只能感叹这种解答方式的巧妙,特别是第二问。意外的是,网课时学生甲通过连麦要求阐述其解答过程,甲的解答方法是:
也许此过程超出了老师的预设,但教师需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将问题交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突发的教学情境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因为网络授课模式存在缺乏教师监督的弊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对此,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总而言之,高中生普遍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效果较好。对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通过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超群.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8(12): 75.
[2]刘怀喜.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人生十六七, 2018(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