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3+2”计算机应用基础“1+X”模块化课程衔接设计
2020-12-23石大可
石大可
[摘 要] 文章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针对中高职“3+2”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1+X”模块化课程衔接标准,通过“四段学习”法,利用动态多维教学结构,让学生职业化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 3+2分段培养;“1+X”教学模块;四段学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21. 09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21- 0209- 04
0 引 言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衔接课程,以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进行计算思维培养。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现状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3+2”分段培养的专业有:航空服务、计算机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三个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在中职学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高职阶段又再次学习,课程内容重复过多,针对性不强。
中职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大象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1]教材。计算机应用、航空服务专业4学时/周,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2学时/周。由于课时过少,“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不好。
中职教师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和“直观演示法”。评价手段采用“机考”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即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
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2]教材,采用自主进程课程方式上课,4学时/周。
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利用机考,目标导向法(计算机一级考试)。主要利用自主进程平台进行学习,最终通过全国一级计算机考试的形式。
根据调查发现,重复频率多的知识点是 “Windows 操作系统”、Word 、Excel、PPT 软件基本应用和常用计算机知识。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高职阶段学习内容重复过多,且专业针对性不强的特点,对我院“3+2”分段培养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整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中高职各阶段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标。
2 “3+2”计算机应用基础“1+X”模块化课程衔接设计
2.1 顶层设计、教学标准衔接
通过在实习企业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湖北省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專业教学标准》,“企业关注的职业能力”、“对职业资格证的要求”等方面,结合我院特点,设计“3+2”计算机应用基础“1+X”模块化课程衔接标准。
把布鲁纳学习理论应用到职业教育中,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既要有连续性,还要有层次性。中职的课程主要为了学生升入高职后能顺利开展自主学习,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职的教学在行业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并考虑中职相关课程的已设置程度,课程学习内容深度等方面,通过设置“1+X”教学模块,体现相对的阶梯性和发展性,使中高职课程能够更好更有效的衔接。
2.2 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设置“1+X”教学模块
模块1:基础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Internet基本知识、Word表格制作、图文混排、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PPT简单制作。如图1所示。X模块:技能模块,包含:(1)PPT动画设计应用模块 ;(2)汉字录入模块;(3)Word文档高级排版模块;(4)Excel常用高级函数模块(Vlookup、Sumif、Sumifs、Rate等)。其中汽修专业、航空服务、机电、幼师专业选择(1)PPT动画设计应用模块;计算机应用专业选择(2)汉字录入模块:60字/分、(3)Word文档高级排版模块、(4)Excel常用高级函数模块;电子商务、会计专业选择(2)汉字录入模块:60字/分、(4)Excel常用高级函数模块。
根据各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要求,依据专业特点,中职阶段掌握基础模块学习内容,高职阶段选择所需技能模块强化学习,突出专业特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制作立体化教学资源:书本、动图模仿、微课程。通过阶梯式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中职阶段主要模仿+应用,高职阶段利用自主进程平台,加强理论知识理解,引导学生学会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3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衔接
中职虽然作为学院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实际教学中,中、高职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各自教学、没有交集,学习和研讨也是分开的,鉴于此难以做到共同分析学情。直接导致在中职已经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们在高职阶段学习该课程时,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通过教学改革,我院把从事“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中高职教师,利用教研室统一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以此增进中、高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
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四段学习”:掌握基础模块阶段、模仿操作阶段、自主操作阶段、办公应用阶段,让学生完成从入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模仿教师技能形成、独立应用自主进程平台强化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应用技巧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刚入中职阶段的学生处于技能学习初始状态,对专业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对理论知识学习热情不高,依赖于教师手把手的示范讲解;上高职后,处于“高级学徒”阶段的学生,要理解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掌握更为复杂的操作步骤,具备独立完成烦琐工作项目的能力水平。[3]
中职阶段“3+2”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安排在机房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把预习任务分层次发布在QQ群组中,学生自由支配自己课余的学习时间、地点,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中由老师示范演示讲解,课程实施中,利用微课分解重难点操作方法,让学生根据所需模仿练习。增强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程度。高职阶段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利用自主进程平台对预习的内容、进度加以定制,真正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中,一些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容易中断自己的学习过程[4]。要求教师能定时检测学生的预习任务是否完成,对预习中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能利用移动设备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去主动学习。课堂中通过点评预习任务,引入新课。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困惑最多的重难点问题,及时获得学生学习反馈信息,让学生利用自主进程平台及时训练所学内容,完成相应学习测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协助解决问题的能力。
4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的衔接
我院中职阶段主要的评价手段是学生的作业+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手段较为传统单一。高职阶段利用考勤×20%+作业×20%+项目训练×30%+期末考试×30%,最终以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为目标。
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权力在于学校,而高职的考核权力在于计算机一级证书。忽视了课程传递知识、培养信息素养、服务专业学习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课程衔接,把激励性评价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在技能方面的每一次进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潜能。从中职、高职不同层次, 分解每一个模块技能指标。具体考核由两部分组成,模块考核与综合实训。模块考核注重于知识和技能,采用定量分析。综合实训注重行为和规范化要求,采用定性分析,给出综合实训等级和评论。
中职侧重:计算机基础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提升學生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绩。
高职侧重:自主学习应用,完成目标考核: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利用自主进程平台学习的痕迹(作业、讨论、实验)记录作为上课考勤参考,并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利用QQ群组、微信平台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老师可以参与评价任务效果,教师用综合的量化得分评价每一个学生。
通过中高职“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研究,发挥中等职业学校阶梯性教育的作用,达到有效衔接。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映春.计算机应用基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
[2]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安洁,陈嵩.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6):36.
[4]胡通海.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20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