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与“人文”一路同行
2020-12-23刘雪琴
刘雪琴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敲门砖”,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备受关注,当下就有“得语文者得高考”的流行说法。但是,在高考结束后,语文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学校性质的不同,导致课程设置也趋向于专业课为主要方向。虽然也开设语文课程,但是学校、教师、学生都不再重视,使得语文的“地位”一落千丈,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影响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 氛围营造 活动组织 理解体会 学习途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当下现状可谓是如火如荼,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都知道,职业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大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情况,也就影响着职业院校的发展前景。而学生的綜合素质,不仅包括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包括社会实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质,而这些能力及品质的习得,既有个人学习习得,更离不开语文课堂的学习所得。但是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不够重视,这样就使得学生专业技能精湛,人文素养薄弱,影响到了就业比例。这就需要学校重视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习理解体会;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拓宽语文学习途径,方能提高职业院校语文学习效果,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1.学校不够重视
当下,教育体制的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使得国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既有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也有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由于学校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他们重点的培养方向就是让学生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前景,因而就会出现“重”专业课指导“轻”文化课学习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重视技术学习,轻视人文底蕴丰厚,进入技术过硬,道德缺乏的误区,违背了人才培养应该“德才兼备”的教育初衷。
2.教师不够重视
由于学校对语文课程的不重视,使得老师也忽视了语文课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老师也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来到这里学习,主要就是学技术来的,只要专业课学好就行,掌握技术才是主旨,至于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没啥好讲的。时间一长,老师疏于教,学生当然也就懒于学了。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术,而文化方面疏于积累和进步,也不利于他今后专业方面的成长和提高,更不易利于人文素养的培养。
3.学生不够重视
我们都知道,来到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要么是中考失利下的“无奈之举”,要么就是平时学习基础就比较薄弱,成绩不理想,才来到职业院校学点技术。这些学生大多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学习习惯较差,自律意识较弱,因此也不喜欢读书,自然就不会喜欢语文这门课程了。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本来他们就是来学技术的,至于语文课,都是中学或者高中的“历史”了,不值一提。因此,在学生心中,也没有给语文留有“一席之地”,这些孩子即使掌握了精湛的专业技术,如果没有语文课的熏陶,没有人文素养的积淀,思想上总会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影响他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1.学校重视氛围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的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或者具有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就业的需要。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但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而且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既不能“喧宾夺主”而“重文轻武”,但也不能“重技能”而“轻人文”,让学生成为技术上的“巨人”,文化上的“矮子”,要让技术和人文“并驾齐驱”,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学生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图书馆藏书种类,除了专业类书籍之外,增加社会人文类书籍,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书,多思考;组织辩论赛、诗词大会、美文朗读等大型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增强学习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其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不管是学术性人才的成长,还是技术性人才的培养,都要以“德”为先,方为教育之初衷。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在成绩和技术方面“遥遥领先”,而在德育和人文素养方面贫乏薄弱,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不合格的。要想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和人文方面都能够“双赢”,学校就必须重视语文课的教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提高学校办学声誉,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加入职业学习大军。
2.教师丰富教学模式,加深学习理解体会
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之前的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有所区别的。基础教育阶段,有时候学生即使不愿意学习和读书,但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他们也得主动学习,老师也得“逼迫”学生学习。可是现在呢?职业院校认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技术,将来能就业就可以了,老师们也认为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学校要改变观念,老师要丰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体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中职业院校学生语文素养,有助于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如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技术与道德”的辩论会,“我的职业道德”演讲比赛,语文朗读能力大赛,中国诗词大赛等活动,在一些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同时,课堂模式可以是老师的主讲,也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根据课文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一起讨论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且把“德”放在首位,而且中国乃文化礼仪之邦,追求文化的传承和礼仪的弘扬也是我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对于中职院校文化课——语文科目的学习,大多数老师还抱着一种错误的观点——那就是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就如中小学阶段的“音体美”一样,是所谓的“副课”。其实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师们看似抓住了职业学校教育性质的“主旨”,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虽说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则主要通过语文课堂来获取。就需要老师在不脱离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技术”学习与“人文”滋养两不误。
3.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拓宽语文学习途径
上面我们说到职业院校由于其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学校轻视对学校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也就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就忽视了语文课对学生成长和品质塑造的重要性。而学生自己呢?也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就是来学习技术的,可以脱离中学阶段老师的“圍追堵截”,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学好技术就是第一要务。基于学生的这种错误思想,学校要重视环境的营造,搭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平台,老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模式的多样性,组织丰富的活动,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拓宽语文学习途径,这样有利于提高中职生语文素养。
根据一些节假日特点,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相应地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如,中秋赛诗会、情景剧表演、舞台剧设计赛、“端午遐思”美文诵读会、追寻乡土文化轨迹研学旅行活动等,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要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去设计台词,去背诵,去学习……潜移默化,文化之“精华”就会植根于他们心中,滋养学生的心田,培养他们的品质。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总认为语文的学习主要就是课堂,就如他们在中小学阶段那样,老师讲他们听,老师布置他们完成。其实这种观念在他们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要有所改变。学校和老师就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环境变了,学习的方式也就改变了,现在的学习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更多的要靠自己主动去学习。而且学校之所以开展各种相关的文体竞赛和文化活动,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更多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那么,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另一种模式的学习,这种学习看似“无形”,其实“有痕”。这种痕迹目前暂时无法展示,但会在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表现出来。
因此,基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还不能被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所接受,主要就源自于他们认为职业学校的生源“底子”本就不理想,加上学校的办学性质比较特殊,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生源,更影响了就业,也阻滞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职业院校也应该重视语文教育,教师应该改变教育理念,丰富语文课堂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技术”与“人文”同行,“德”与“才”兼备的优秀职业人才,改变职业教育现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忠利.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山西教育,2015,(3):35.
[2]刘旭亮.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J].陕西教育,201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