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探索
2020-12-23丁元艳
丁元艳
【摘要】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努力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先进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积极学习,在兴趣中积极交流,在兴趣中努力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基础进行合理地分组,让小组之间进行有效合作;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符合学生特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这样使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增,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學效率 合作学习 游戏情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数学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组织学生有趣、有效、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
第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基础进行合理地分组,让小组合作学习真实而有效。
在新课程改变中,各学科得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小组合作,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成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潜能,让学生在各个小组内,按照各自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能,充分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聪明才智,形成小组内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小组之外相互争胜,相互前进,最后达到携手同行,共同进步的目的。小组合作,首先是如何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小组,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决定着小组合作的细节,决定着小组合作的成败。每个小组内,即有学习基础强的同学,也有语言能力强的同学,也有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他们这些比较强的同学在小组内是帮助者,在小组合作时他们不仅自己好好学习,还要想方设法帮助组内其它同学,特别是帮助相对较弱的学生,帮助弱者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法,让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学习有方法,进步有榜样。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基础、性格特点、组织能力等,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的不到不同的小组内,让各小组内成员的水平基本持平。如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性别不同、交际能力强弱等。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的技巧,教会学生人与人之间如何平等地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不善言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让小组内其他较强的同学有意识的帮助他们,争取弱者和组内其他同学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不同,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全身心投入到小组合作之中,真正让小组合作直到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争取共同进步,携手同行。其次,关于各个小组的人数。人数不同,小组的大小也就不同,小组内成员的交流效果肯定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人数的确定呢?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小组内成员的人数也不同,根据各个年级数学教师多年分组的经验,他们一致认为:小学低年级以3~4人为宜,小学中年级以4~6人为宜,小学高年级以6~8人为宜。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交流能力有限,如果人数多了,反而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影响到他们之间的讨论,最终影响到小组之间的合作。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之间交流能力的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可以适当增加小组成员的人数,以便使小组内高、中、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真正做到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因此,我就根据上面分组人员的数量,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相关的分组。分组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相对适当,各个学习小组内确定一名组长,组长的要求相对较高,学习、组织、语言能力都比较强,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和交流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度,让小组真正起到合作的目的。组长可以是固定的,始终由优秀的学生一直担任,当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可以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真正做到组内合作,各个小组之间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临时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经过其他同学的帮助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在帮助其它学生时能获得自信。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提高。另外,在合作中,各个小组的成员还应有根据能力有一定的分工,即小组内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定的任务,形成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策划者、激励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根据合作的要求和任务,应该互相轮换,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体会一下不同角色,体会一下不同任务带给自己的体验,以便让小组内每个成员相互理解,以便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章《时、分、秒》第一课时,这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知道秒的概念、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我上课前,我充分进行了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时钟,提前分好学习小组。上课后,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和任务,我没有进行讲解,而是让各个小组,看着多媒体大屏幕,屏幕上有各个小任务,让各个小组根据屏幕的提示,完成相关的任务。各个小组的成员马上根据数学老师的安排,进行各自的任务。同学们先看看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钟表为道具进行各个任务的学习,利用钟表实际测试,用学生的双手对钟表进行详细的学习和测试,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屏幕上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有的小组讨论热烈,有的小组有人固定钟表,另外有人转到秒针、分针或者时针,用实际的钟表工具来得出秒、分、时的关系,然后有的成员进行相关的记录,有的成员进行相关的分析,最后各个小组基本上都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分工明确,每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和职责,每人都有事可做,最后在小组长的指挥下,在记录员的笔下写出正确的答案。数学老师看见各个小组都完成了,然后让各个小组进行发言,说出他们小组找出答案的方法及找出答案过程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任务。这样,数学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在数学教师的有目的的组织下,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样,各个小组的活动目的明确,步骤清楚,各个小组很快找出问题的答案,加强了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符合学生特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对具体的事物有大概的认识,他们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联系,也就是说小学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真实事物的方向发展之中。在这个发表变化过程中,小学生对动画的、游戏的、片面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样年龄特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样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来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根据小学生的兴趣,我在每节课备课时,选择一些适合教材内容的游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入到游戏情境之中,让他们在玩中学会教学内容,在玩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集中精力,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我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游戏教学情境。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活泼、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想象丰富是他们的天性,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把教学内容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参入其中,让他们在各个童话故事中,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让他们共同努力,帮助故事中的主人公完成各个任务。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8、9岁,他们更成长一步,对动画片中的各个英雄产生向往,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我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描绘成一个教学情境,一个需要大英雄去解救人类,解救众生,让他们去扮演这个英雄,去冲锋陷阵,去努力奋斗。经过自己的努力,任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更加成熟一些,对一些低级的动画不屑一顾,对一些完整推理性的故事更感兴趣。于是,我把教学内容演变为一篇推理故事,让学生在推理-破案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各个小学阶段,在各个故事情境中,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推理事件之中,解决了这个故事或者推理事件,就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在故事中,在推理中,完成了教学情境的任务,也完成了本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兴高采烈,参入其中,教师在一边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随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少走彎路,在正确的道路上顺利前行。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章《长度单位》第一节《厘米和米》时,创设了一个“喜洋洋和美洋洋比谁高”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参入其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比高游戏。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章《测量》第三节“吨的认识”时,我模拟了奥特曼拯救地球的游戏情境,说现在地球出现了许多吨位级的超级怪兽,让学生扮演奥特曼,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超能量和技能来拯救地球。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章《统计》的“打电话”一节时,我把教学内容描绘成一个推理小说,让学生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来推理断案。这样,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创设不同的故事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游戏和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