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学线描还是学素描

2020-12-23万山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线描素描

万山红

【摘要】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校外绘画学习,是否应中断绘画线描课程的学习,而转向高考素描体系学习问题的解答与研究。首先,从家长普遍的现实困惑说起,引发对素描概念的文献搜索,从对素描概念的正确阐释中,明确线描就是素描,且素描的要素是线;其次,探寻中西方对“绘画真实”评价的历史人文思考,指出在小学中高年级线描教学实践中,应抛却刻板的评价标准“形准”,代之以感性的评价标准“形具”。鼓励学生坚持线描课程,坚持对线的敏感。

【关键词】线描 素描 线 绘画真实 形准 形具

目前,有很多家长反映,小学生在进入中高年级后,就绘画专业的校外学习普遍面临一个很困惑很纠结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放弃原先很有童真、很有兴趣的绘画线描学习,而转向高考美术应试体系的素描课程,我甚至听说在江苏省某市的校外素描班开始招收小学一年级学员了。而在我们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原名:常州市少年宫),秉承校外美术素质教学的精神,不主张小学生过早学习高考美术应试体系的素描课程。我们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是线描课程,并作为校外美术素质教学的重要课程大力推广。但是,仍有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们困惑不已——“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到底是学线描好还是学素描好?“既然将来美术专业考试是素描,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深入学习线描?”“线描课程会不会是‘小儿科?”“线描真是素描吗?既然是,为什么要分两个名称呢?”显然,简洁的课程名称无法解释人们心中重重的谜团,关于“线描”,或,关于“素描”。

我们的解答很清晰,因为需坚持美术素质教学,所以要鼓励学生坚持线描课程,坚持对线的敏感。

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很现实,目前美术高考、美术考级只考光影素描,很少涉及线描,如果涉及,也是装饰简笔画概念。而且素描应试的标准多年来一直是:(1)形要画准;(2)明暗关系准确且色调丰富;(3)空间立体感、质感、量感要好。那么,在离高考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否真需要迫切转入表现方法整齐划一的高考应试教学系统呢?为什么还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一提到学素描,就认为是画石膏几何体、石膏像、静物等,就是画明暗、练光影,而且要画得立体、逼真那才叫好呢?还有,线描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课程名称要强调线呢?它在绘画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吗?特别是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线描课程该隐退了吗?

要说清这个问题,其实要先回答“素描是什么”这个艺术概念的老问题。在2006年《新美术》第2期上,有从事美术高等教育的黄启后先生发表的一篇文章——《素描是什么》,文中对国内各种版本的辞书和百科全书的素描条目进行罗列比较显得非常有意义。现摘录重要的几段: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华书局发行的辞海中关于“素描”的条目:“素描,单以黑色描写不加色彩之画也,如墨笔、铅笔、钢笔、木炭画等,统称素描。”

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七卷第544页关于素描的译文:“素描,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素描的要素是线,而线在实质上是不存在的。直到近代,線才被认为是形式的自发要素,而且独立于被描绘的物体之外。素描是用线条组成形象并画于平面上,由线条形式引起联想。”“人们可以以线条的变化得到可以领会的形象。”“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出现了素描,到汉朝末年,以线描为其特色的壁画己很多,北魏和唐代以后中国素描画即相当普遍地出现在绢、纸和册页上。”这一部分关于素描的译文很清晰地阐明了线是素描的要素,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还指出了两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线描是素描。有意思的是,“素描”作为一种西方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也不过百年。

1992年,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第778页关于“素描”的解释更是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说:“素描以线为主要描绘方式的单色画。”“素描的概念虽源于西方绘画体系,但以单色画角度而论,中国画的白描、水墨画亦属素描的一种形式,它们都具有一般素描的各种基本功能。”“用单色线条表现对象的外形,是人类视觉文化进步的一个标志,因为它必须将有色的、立体的对象抽象为单色、平面的线条,实际上就是在平面上重新构造对象。”“到了20世纪,西方素描的草图功能大大减弱,而逐渐成为完全独立的画种,线条自身的意义被提到很高的地位。”既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画的白描、水墨是素描,又把西方绘画体系中素描对线的重视概括地梳理了一下,鲜明地指出西方绘画已经把线条提高到很高的、独立审美的地位。

辞海摘录至此,相信会有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线描就是素描。千真万确,毫无疑问。

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普遍、那么长久的误读?这个历史问题若是详尽解释,必须另写一篇长文才能说清。至于那个大众认可的素描应试标准,徐悲鸿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面对苏联美术学院附中学生作业就曾意味深长地吐出一个词——“照相修版术”,个中意思唯用心者方能领会。而且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已不止一次地发现,没有经过线描课程学习的小学生,过早就学所谓的“素描”的学生最遗憾的代价是失去了对线的敏感,要恢复则很难。

把素描画得很逼真很像是否就算一张好画?请先听两位西方美术大师怎么说——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写道,“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的精确,世间有一种最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马蒂斯在《马蒂斯论艺术》中指出:“有一种固有的真实,它必须从所表现的对象的外表解脱出来,这是唯一有关紧要的真实——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美国学者库克在深入研究历代画家表现三维形式的方法后指出:“如果你找不到对形体的感觉,也不要泄气。形体并不是绘画的必备要素。画家可以在许多方面做出成绩,很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家并不重视三维形成,却创出很多杰出。”说得太好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追求与品画标准更是不同于西方,东晋顾恺之《论画》中有“迁想妙得”四字。“迁想”,即想象力;“妙得”,即得对象的本质、对象之神;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有这么几句:“虽画有六法,罕能该尽。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这就是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中推崇的“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的“六法”。宋代黄休复在他的《益州名画录·品目》一开始便提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在此之后的中国绘画品画标准基本上遵从黄休复确立的模式,以逸、神、妙、能四格来品评作品的高低。“逸”是何意呢?即画画超出常规俗矩,画方不方,画圆也不圆,不必精描的彩绘,用笔简洁而活泼泼的形已出来,一切源自自然放松的状态(这倒很像小学生作画的自然状态)。这种画即无法作为刻板的范图一笔一笔地学,更不能一遍遍地磨与改。“笔简而形具”即可,何必要苦苦拘泥于形准?千年之后,西班牙的毕加索说了一句有一点相似字义的话:“把圆画方……绘画比我厉害,它使我惟命是从。”

消除评价小学生“形要画准”这块绘画学习的心理大障碍,以感性的线的丰富变化来勾勒感性的形体、营造画面,学生的学画氛围立刻会变得轻松,因为用线造型本来就是人类的原初本能。在1万5千年前的史前文明时期,原始人就用尖锐的石头或骨头,在幽深的洞穴石壁上,用线刻画他们的猎物野牛、野马等。和康定斯基一起开创包豪斯教学的画家克利,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画画是拉根线条去散步”,可见20世纪初,西方绘画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把线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直至当代,各种绘画艺术变革之后,线仍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要素,有时甚至是关键要素,比如,2015年11月11日,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抽象艺术大师塞·汤伯利用6排连续画的线圈圈,拍出了705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美元),这些线轻松自在,彷佛小朋友们的随手涂鸦。

抛却刻板的“形准”,代之以感性的评价标准“形具”,并不是说对形放弃要求。随着小学生年龄增长,他们的视觉发育、心理认知也在不断发展,他们会下意识地对形的表现有越来越浓厚的探索兴趣。视觉敏感的学生对用线表现形的微妙变化会有持续的热情;视觉不敏感的学生因为只能用线画形而不得不调动全部的注意力看形。训练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何基础、何等悟性的学生的抓形能力与勇气都要比以前进一大步。抛却刻板的“形要画准”要求也意味着抛却刻板的作画步骤,学生完全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一点开始探索,局部观察和整体观察完全可以并用。作为教师既要包容学生的失败,更要激励成功;既要允许他们放弃,更要鼓励坚持。当然,课堂教学要因人而设、因势而变,教师要尽心营造轻松、专注的线描学习氛围,尽力捕捉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独特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及时引导。让学生面对自然生活、经典作品作观看思考,全心感受于用线表达的微妙,画出天真率性的笔触,表现各自精彩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敏感与品位,这就是线描课程训练的目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坚持线描课程,坚持对线的敏感。

参考文献:

[1]黄启后.素描是什么[J].新美术,2006,(02).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线描素描
基于线描艺术在儿童创意画中的设计运用
初夏素描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武汉素描
素描
人物素描
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李婷婷油画及国画作品选登
线描画
凡·高的早期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