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阅读教学之路径

2020-12-23徐飞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6期

徐飞

摘 要: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产生浓厚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于他们知识储备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促进意义。为此展开深入研究论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惯;兴趣;培养

小学生具备良好阅读习惯不但可以有效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人文修养,而且对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落实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对于未来获取更多知识有很大帮助。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激发不够的突出问题,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提高以及核心素养发展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语文教学课堂进行针对性阅读指导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改善阅读习惯,为其语言能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研究了解学生身心特点,采用激励性方式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在课堂采取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养成主动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展开问题实践探索研究进行的建议性阐述。

一、加强激励引导,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学生在阅读课堂学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激发语文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可是课堂一些学生出现了阅读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特别由于当前传统教学思想依然存在,语文阅读良好习惯培养方式没有系统性。为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和有效改善教学方式,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现象,并鼓励进行自主性的课外阅读来扩展知识储备,进而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同时,有效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兴趣引导和鼓励尝试方式,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阅读能力才能为未来语文素养能力均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加有利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此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目标要求,课前布置一些针对性的阅读提示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展开有计划的阅读,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此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及时验收,尤其要做好课前读文检查环节。比如可以运用指名学生逐段大声读文,然后全班集中根据每个人读文情况进行建议性的评价。既加强了学生初步读文情况掌握,又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潜移默化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形式,为学生阅读能力全面发展以及语文综合素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丰富阅读方式,增强兴趣培养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课堂上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结构特点,进行课文意境情感的深入挖掘。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要充分结合阅读文本特点积极创设浓郁的读文意境,从而使学生融入语言文字描述下的情感意境中,并产生主动阅读欲望,使阅读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训练,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参与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产生的身心愉悦,并进一步增强知识技能提高成就感。这样就有效增强了学生主动阅读热情,促进阅读兴趣的提高,并且更好地落实了核心素养目标要求。

三、加强阅读技能训练,促进阅读效果提高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文本中自然走进走出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只有具备融入文本的能力,才能展开深层次阅读理解以加深课文情感的深入体验,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阅读信息,进而为体会文章内容做好铺设。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科学指导学生展开高效阅读,对于学生文本内容全面理解以及语文素养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阅读技能培养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提升了主动阅读兴趣,才能感受到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知识,进而丰富视野,增强对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环节设计需要,采取针对性方式进行阅读技能指导。比如,可以根据课文中典型的句段进行情感意境挖掘创,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初读、品读、研读以促使学生在閱读中深入体会文字描绘下场景的生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为增强学生对课文语言环境的体会,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气朗读训练,促使他们在阅读教学课堂运用恰当朗读技巧进行阅读时,感受到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从而促进阅读技能的有效提高。

总之,在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引导学生,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同时要不断加强阅读方式的创新,通过加强阅读技能训练,最终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耘.基于阅读学习行为研究之上的语文阅读教学[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王丽鹃.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