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地区脱贫攻坚情况调研
2020-12-23郑智新
郑智新
摘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本文通过选取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毕节市,分析其扶贫减贫中形成的典型做法、取得的进步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提升扶贫政策效果、防范化解扶贫领域风险、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质量效益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脱贫攻坚 经验做法 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越的“高山头”。位于西南的贵州省,在明代郭子章《黔记》中是被列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的省份,“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成为目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毕节地区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自然条件恶劣,更是贫中之贫。近年来,毕节市按照中央和贵州省的部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19年,全市441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32万人,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2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一、毕节市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一)着力做好“三实”,巩固脱贫攻坚基础
1.做实基层党建,以大党建引领大扶贫。党建与脱贫攻坚实则相互融合、互促共赢,党建优势可转化为扶贫优势、增收优势和发展优势。毕节市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变“后进”为“先进”。一是建立一种机制,将党员人数50人以上的525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在合作社、村民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形成党总支连党支部、党支部连党小组、党员连农户的组织机制,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建好一支队伍,通过动员返乡任职一批、全面考察留任一批、致富能手选拔一批、机关单位下派一批等方式,选优配强了365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同时,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乡镇班子成员兼任等方式,全覆盖配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形成“双书记”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良好格局。三是营造一种环境,通过开展“规范、示范、典范”不同类别村建设、建立乡村党组织书记党建扶贫“双清单”考核、一村一策实施后进村党组织整顿等方式,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向上氛围。
2.夯实产业扶贫,以农业产业化涌流源头活水。赫章、威宁、纳雍三县是毕节下辖的深度贫困县,依靠农业结构调整,调特调优特色产业,逐渐开辟脱贫致富道路。赫章县海雀村曾经是缺油少盐时常断粮的极贫之地,如今通过引进专业技术公司统一种植、管理、包装、销售矮化苹果新品种,入股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威宁县部分村民曾依靠卖血、非法盗采煤炭的方式维持温饱,如今通过种植红心猕猴桃、马铃薯、荞麦、中药材、烤烟等产品,已形成扶贫产业开发新局面。纳雍县通作寨村通过茶叶种植基地的建设管理,农户持续增收,让原来四壁透风的“老破屋”变成“安全房”。
3.压实主体责任,以使命担当聚力脱贫攻坚。毕节市加强扶贫减贫工作的全面部署,实现分解到位、工作到村、包干到户、责任到人。一是积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融入一线。市领导建立基层联系点,点对点联系贫困村、困难群众,察实情、办实事,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做法,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二是以点带面,抓重点工作跟踪问效。市县乡成立脱贫攻坚三级指挥部,统筹协调本地区减贫工作,集中优势兵力,调动关键资源,补短板、强弱项。三是以主人翁精神高举脱贫攻坚大旗,全力兑现“不脱贫、不收兵”的诺言。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使命,毕节市建立责任清单、列出脱贫退出目标任务进度表、层层签订责任状,并以“千名纪检干部访千村”等方式,用担责问责护航脱贫攻坚。
(二)努力实现“三沉”,助推脱贫攻坚深入
1.基础设施下沉,打通地区间连接。“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交通的落后拖慢了毕节地区脱贫致富的脚步。毕节市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实施国省道提等改造、农村公路延长等项目,并启动“组组通公路”行动。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路面硬化14640公里,提级改造普通国省道307公里,启动县乡公路改善提升1600余公里。同时,电商平台“直通车”逐步让黔货走出大山。威宁县借助互联网手段,紧紧抓住产销对接这个关键环节,打通国内市场,探索蔬菜出口,2019年全县蔬菜销售约167万吨,销售额约16.56亿元,其中出口10.75万余吨。同时,整合县以下物流快递资源,建设12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317个农村淘宝淘帮手服务点和421个贵农网乡村电商服务站,采取“分层集散、分级转运”方式,实现了农产品网络销售化,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最后一公里”问题,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
2.科技下沉,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地区,一项技术可以造就一种条件”。依托扶贫云平台,毕节市扶贫工作实现“三级跳”。金海湖新区在贵州省率先上线“精准云帮扶”大数据系统,融合扶贫部门、帮扶干部的资料数据,把全区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对应帮扶措施及扶贫进展等情况,通过数据直观展现出来,使全面、动態地开展贫困监测和评估成为现实。在系统指挥终端,点击“精准云地图”,可显示全区贫困村镇、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点击“乡镇数据”,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可清晰展现;点击任意贫困户姓名,便可查看贫困户的详细信息。通过数据综合分析,帮扶干部就能针对不同贫困户的情况特点,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实现精准扶贫。
3.人员下沉,聚众形成合力。“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毕节市推动人才向贫困地区和基层流动,“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贫困地区实现了“弯道赶超”。一是技术专家到一线,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选派科技人才,对照贫困村产业特点,按照“一对一”匹配方式,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事业人员到一线,通过支持具有一定专长的事业人员到农村领办创办212个农业发展项目,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示范带动农民群众创业脱贫。三是党政干部到一线,抽调13160名干部组建2599个驻村工作组,制定帮扶计划、建立协调机制、发挥优势特长,进村入户助推脱贫攻坚。
二、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脱贫基础薄弱易造成沉重压力
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进行挂牌督战名单中,贵州省有9个,其中毕节市就有3个,均为深度贫困县。截至2019年底,毕节市仍有贫困人口12.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40.32%。剩余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西北部偏远高寒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发展连片规模化产业扶贫条件差,且剩余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占比高,有8.4万人属于低保对象,劳动力资源开发难度大,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重、成本高、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以毕节市一个贫困县的测算为例,若要在2020年前如期实现脱贫,在交通、水利、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还需投入资金约100亿元,而该县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6亿元,这样巨大的缺口除了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补足,更多的还是依靠地方政府举债来解决,这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堆积、形成区域风险隐患的原因之一。
(二)“大水漫灌”易形成“搭车任务”
毕节市部分地区扶贫资金缺口大,除了短板多、基础薄的原因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焦”问题,有的扶贫建设计划存在脱离实际、大水漫灌现象。调研中发现,有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了花园式小区,住房质量、小区绿化、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等都明显优于周边,物业管理、水电煤气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甚至每户都配有专人负责,人财物耗费颇多;有的地区借助扶贫政策东风,盲目上马项目,力求大干快上形成亮眼成效,新建、改扩建大量公办学校、幼儿园、养老院、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综合管廊等,县级财力压力较大。
(三)急躁冒进易养成“一兜了之”习惯
面对如山的脱贫攻坚压力和逐渐迫近的完成时限,有的干部工作作风出现走形,甚至存在畏难和厌战情绪,实行的帮扶措施对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支撑不足。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产生了“一头牛=脱贫”的“脱贫方程式”,依靠政府购买能繁母牛给贫困户家养殖,每年产下牛崽解决收入来源问题,且存在有的贫困户难以养活母牛现象。长此以往,易让少数贫困户认为戴上“贫困帽”就能“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甚至可以大胆找政府“碰瓷”。
(四)扶贫资金管理不严易织成破绽漏洞
一是资金应整未整,对“大类间打通”落实不够。有的资金虽然形式上纳入统筹整合,但实际上仍按原渠道拨付使用,部门分割管理色彩仍然存在。二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顺畅,有的地方某些项目缺乏持续盈利能力,分红方案可行性欠佳,难以持续稳定增收。三是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建设面临一些问题,包括运行速度慢、数据资料需要动员大量人力手工录入、填报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分析功能缺失、与扶贫部门信息系统不协同等。四是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其他部门参与和数据支持不足,评价结果有效使用还存在欠缺,部分指标在口徑解释上需进一步明确。
三、政策建议
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越早解决、成本越小,越晚解决、工作越被动、成本也越大。结合当前形势、调研情况和国家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下一步工作部署,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聚力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
1.帮到最需要的人、扶到最关键的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把脱贫攻坚工作关注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上来,变“概略瞄准”为“精确瞄准”。同时,既要避免打折变通求速成,也要避免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任务。
2.加强建档立卡的动态管理制度,在核定贫困家庭收入财产时,适当考虑包括慢性病、近期子女就学等刚性支出因素,同时摸清脱贫底数和返贫底数,经常性更新信息台账,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
3.牢牢扭住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关键点,包括组织管理、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市场联通、利益联结等,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例如,针对贫困地区好产品卖不出、价钱卖不高问题,可加强产销衔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合同购销关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超市,科学规划农产品集散中心,逐渐延长产业链,加快推进贮藏、保鲜、烘干、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
4.尽快推进扶贫开发中大数据平台使用,推动扶贫工作向着电子化、系统化、流程化、精确化方向发展,借助信息手段研究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同时强化政府有关部门间信息的有效对接,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充分挖掘数据信息价值。
(二)“党政拉一把,自己蹬一脚”,同频共振式的扶贫才能持续
1.把干部工作作风建设贯彻始终,扶贫工作要务实、脱贫工作要扎实,帮扶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应自觉“用情用心”,拿出绣花功夫,俯身低头做好群众工作。要严把退出关,规范退出程序,坚决防止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搞突击脱贫、数字脱贫。
2.既要“扶上马”,也要“送一程”,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在扶贫项目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逐步完善项目入库、方案编制、专业评审、批复实施等各环节县级统一大平台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扶贫项目选得准、行得通。
3.探索建立奖优罚劣的扶贫导向机制,一方面,做好激励,把一部分资金、项目用于奖励贫困户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自立自强的良好行为;另一方面,严格约束,以负面清单方式形成村规民约,用好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营造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风气氛围。
4.用足用好社会救助政策,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加大临时救助范围和力度,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急难问题,应救尽救,同时优化低保等资金发放程序,探索变整户施保为因人施保,应保尽保,公平施保。
(三)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标本兼治做好风险管控
1.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遏制增量债务,综合运用预算偿还、置换、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审计核减等方式,降低综合债务水平,充分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政府投资能力和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充分优化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地点选址,暂停过度超前项目,多途径盘活有效资源,减少“半拉子”工程,从严管控平台公司新增债务。
2.用好金融这把“双刃剑”,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关注扶贫领域潜在金融风险,建立健全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县两级风险化解能力。同时,积极运用贷款、投资基金、保险、融资担保等工具,促进金融与扶贫深度融合。
3.強化环境监测监察,守住生态环保底线。包括毕节在内的很多贫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大拆大建、过度消耗资源等可能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影响,不利于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自我修复。应充分做好项目前期论证预判,在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做好建筑垃圾处理、污染源治理、环境综合整治、防灾减灾等工作。
4.扎紧制度笼子,筑牢廉洁防线,危房改造、低保、工程项目等通常是廉政风险高发区,需要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可能减少由于管理和制度因素带来的风险隐患。要加强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四)“管得住,用得好”,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及时高效使用
1.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严格扶贫资金的拨付程序和使用规范,严防资金跑冒滴漏,构建扶贫资金内部监督与外部检查协同配合的监察机制,及时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预警,特别要严查严惩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2.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保障脱贫攻坚。在资金分配方面,明晰各部门涉农事权与支出责任,做好部门、区域协调,坚持切块下达原则,为贫困县整合使用资金提供有利条件;在资金整合方面,优化创新机制,结合脱贫攻坚需要对财政涉农资金做好整合规划,因地制宜推动资金“跨类别使用”;在资金支出方面,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杜绝从国库一拨了之或分散在多头账户中管理使用。
3.加快推进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建设工作。除强化功能模块设计、提升数据对接效率、优化落地适配、提供技术服务团队支持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外,还应注重监控平台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协同融合,包括国库系统、预算系统等。此外,可在统一框架的前提下,适当允许各地结合自身信息化特点和管理需求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以提升本地化操作体验和运行效率。
4.提升全面绩效管理质量。“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强化预算绩效理念,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绩效评价范围,积极引入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在内的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估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对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对标对表,彻底整改、举一反三。
(作者单位:财政部金融司)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