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20-12-23王小梅
王小梅
【摘 要】 曾几何时,是否开展小组合作成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必备条件?笔者在许多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中都曾看到:台上的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在小组内交流”,台下的学生四人或六人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合作”得如何看不出来,“尴尬”倒是随时能感受。诚然,倡导自主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旨在改变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流水线”生产、死记硬背的现状,然而大多时候,老师还是反映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表面热热闹闹,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就算少数优生投入了,也只停留在读读课文,读读生字、词语这样肤浅的层面,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再次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更有效。
【关键词】 小组合作;课前准备;自主选择
一、准备具有明确导向性的合作问题
课前准备是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合作学习讨论时孩子们才能有话可说,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有奋斗目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分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例如:《夏日绝句》的课前准备,老师出示的任务是:“诗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说说你对他的了解”;“不肯过江东”的“不肯”换为“不想”“不愿”可不可以?整个活动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既落实了学生的“两个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又给了学生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不管是求助别人或者查阅资料,都不会偏离主题。
二、小组活動和展示必须明确的分工
课堂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一种的成果检验方式,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是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因此所有小组成员必须参与其中,且应该有明确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监督;学习监督员负责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文明监督员声音控制,以不影响临近小组为宜;其他人负责补充、评价等。而且老师不要给他们固定分工顺序,有时候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问题的难易适当变化。但不论怎样变化,学生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担当,让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中的评价、质疑和补充
小组合作的原则是:仔细听,认真想,博采众长细思量;展示完,忙退让,同学点评记心上。提醒孩子们要注意倾听、补充和评价,但在课堂上很多孩子就是做不到,甚至有些老师也没有注意,其实,能否倾听是有效合作是否高效的关键,因为合作探究的问题往往是学生个体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如果你不会倾听组员的见解,你就很难突破问题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汇报环节中,你不会倾听,你就很难全面正确地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有些孩子把人家明明汇报清楚的问题又拿出来说,就是没有认真听的结果。只有认真听别人讲了,才不会重复别人说过话题,也能听出别人说得不完整的地方,自己可以及时补充,更能做出有效公正的评价。在倾听过程中,一让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完善知识系统;二对其他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的及时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层面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一个一个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这就是倾听的魅力所在。
四、教师适时参与指导
“小组合作”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以学生的学习进程为前提,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方面狠下功夫,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疏导疑难。特别是在达标训练中,更要求老师能深入指导,才会发现孩子们对当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天天清”。例如:《月光曲》中问:“皮鞋匠和妹妹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个问题学生小组解读课文也只能从表面浅显的理解,只有老师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才能深层次的感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妙境界。另外教师还要对合作学习中精力不够投入的学生及时发现并引导,及时发现合作卡壳的疑难处并点拨,老师退到幕后,只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但只要孩子们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老师就得亲自“出马”。
总的来说,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只是一种学习形式,作为老师要把握好尺度,真正做到“勤在课前”,多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做好指导,小组学习才会越来越有效。
【参考文献】
[1] 朱家珑. 聚焦素养养成: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深度开发的认知与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17(6).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