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建成环境的更新策略研究

2020-12-23YUANJingCHENWeian

住宅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景观节点空间

YUAN Jing CHEN Weian

0 引言

20 世纪50 年代,为了满足广大工人阶级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突出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各省市建设了大批工人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据统计,至1984 年,全国已建成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共计37 463 处[1]。近年来,受到城市急速发展的冲击与影响,工人文化宫原本的功能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渐渐失去了往日活力,呈现出衰败之势,成为城市中被遗忘的灰色地带。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指出:“要将上海打造成为更富美丽的人文之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到2035 年,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基于此发展目标,工人文化宫作为展现城市历史变迁、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保护与更新势在必行。

1 城市更新与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

1.1 历史建成环境的概念辨析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城市经历由发展到衰落,继而实现再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从早期物质形态规划和环境改善,到近年来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公平正义等主题,我国城市更新的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由形式主义到功能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2]。当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中,对于人文主义的保护与传承已然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议题。

以往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聚焦于文物保护单位一类。不同于文物、历史保护建筑等主要针对建筑的点状保护与更新,历史建成环境是指城市中历史上遗存的形体环境,是建筑及其所在开放空间的系统,是有助于了解该区域曾经的人类活动遗迹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包括建筑,还囊括建筑周边的空间[3]。相比那些获得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关注对象,历史建成环境虽在城市建设历程中承载着许多重要的、连续的历史片段与记忆,但其所受到的关注度较低,整体现状多不尽人意。

1.2 历史建成环境的更新价值研究:以沪西工人文化宫为例

1.2.1 沪西工人文化宫现状概述

沪西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西宫”)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苏州河北岸,占地面积约6.5 hm2。西宫于1961 年2 月建成开放,是全国第一批重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西宫承载着沪西地区人们的美好记忆,无疑是上海中心城区一处值得珍视的城市遗产。

根据定义,西宫及其周边活动场地就是典型的历史建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针对其历史建成的保护与更新相对滞后,现状多不尽如人意。自2013 年起,西宫的保护与更新受到城市管理层面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普陀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在“关于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条例》情况的报告”中特别提到,“将沪西工人文化宫地块等项目作为抓手,提升普陀区作为上海西北门户的整体形象,要将其构建成大众文化中心、生态娱乐中心及文化商务中心”,西宫的更新改造自此拉开序幕[4]。

1.2.2 西宫的保护与更新价值研究

通过实地踏勘获取现状场地情况,搜集并梳理西宫的历史文献,以及各年代人群对西宫印象的访谈资料,西宫这一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价值可归纳为生态环境价值、社会效益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三大类(图1)。其中,通过保护与更新增强功能与游赏体验感、传承历史文化记忆、打造区域及城市影响力,是本次西宫保护中最为重要的三点价值。

图1 西宫保护与更新的三大类价值

1.2.2.1 增强功能与游赏体验感是更新的根本价值

无论是何种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其本质是使其能够满足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休闲活动的需求。因此,在保护历史记忆的同时,合理更新功能配置,解决场地内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与更新中最根本的价值。

此外,在保证场地活动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场所游赏体验,是另一重要价值。通过景观设计手段优化景观空间环境、美化建筑立面、强化文化主题等,打造优质的游憩体验,并在微观层面实现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的双重价值。

1.2.2.2 传承历史文化记忆是更新的内在价值

相比改善人居环境的城市双修策略,针对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包含文化展示、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三方面。

(1)文化展示价值:相比历史建筑等点状文化展示载体,历史建成环境的面积更大,因而其文化展示及历史展陈能够更充分;此外,历史建成环境还具备点状文化载体所不具备的“时空性”,是更为优质的四维文化展示载体。

(2)文化传承价值:历史文化是人类尤为珍贵、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作为记录了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之一,西宫区域的文化传承价值较高,应对其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西宫作为历史上国家层面及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其更新更具价值与意义。

1.2.2.3 打造区域及城市影响力是更新的首要价值

历史建成环境作为城市重要的人文节点,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相连接。基于城市更新策略,其保护与更新绝不仅仅局限在微观层面的点状精细化更新,而需要置于城市设计中进行宏观层面的考量。宏观上,更新历史建成环境就是激发其在区域乃至在城市中的影响力。

西宫作为上海地区仅有的三处工人文化宫之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但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其影响力逐渐减弱。保护与更新中,需要立于城市的宏观层面对西宫进行重新定位与社会角色选定,形成区域乃至城市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及社会效益价值。

2 西宫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2.1 明确西宫设计主题

西宫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时光年轮,走向新生”为主题。通过景观营造手法,保护场地的共同记忆与场所精神,保留原场地中的生活、学习、娱乐、休闲空间记忆。围绕主题,规划设计中重点打造六大“时光”文化场景。

(1)年轮广场:汲取树木的年轮作为西宫主广场的铺地形式,增强场地的趣味性,呼应“时光年轮”的主题。

(2)时光步道:围绕中心湖区,构建环湖健康步道,并沿步道设置记录西宫往昔时光的灯牌,在满足游憩健身的同时,展示西宫历史文化。

(3)时光胶片:在广场及硬质铺装场地上,采用金属条进行刻字金属镶嵌,形成特色铺装。

(4)时光机器:设计“时光”主题大型互动装置,置于主广场中心,突出规划主题(图2)。

(5)时光隧道:保留原场地中重要的景观空间元素“梧桐道”,将其作为连接新旧空间的重要联通元素。

(6)时光留影:对场地内部多处出地面设施(如风井等),进行立面穿孔铝板装饰,在美化并使其融入空间环境的同时,留影西宫珍贵瞬间(图3)。

2.2 保护与更新策略

2.2.1 空间肌理结构化保护策略:从“一湖两心两轴”到“一湖两心、一环四轴”

2.2.1.1 现状空间格局分析

根据实地踏勘与历史文献查阅,西宫现状空间呈现“一湖两心两轴”的格局。以5.7 hm2面积的大湖为中心,湖间设有一大一小两座岛屿。岛上建有历史建筑3 座,即:建于1958 年茶室(西宫饭庄),1958 年设计的沪西剧场(70—80 年代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以及1989 年建成的为纪念上海与横滨两市结为友好城市15 周年的横滨中日友好馆。两个岛屿隔湖相望,形成中心湖景观轴。

沿湖东南侧建有长200 m 的梧桐大道,两侧皆设有可供休憩、观湖的木质长椅。梧桐风景道作为西宫区域重要的景观轴线,是整个西宫空间格局的重要元素。

图2 “时光机器”艺术雕塑

2.2.1.2 保护与更新方式

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中,最重要的贡献是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保留场所感受。空间格局作为展现场地时空性、保留历史记忆、尊重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维护空间中传统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纽带,西宫保护与更新的首要措施便是对空间肌理予以梳理和结构化保护。

空间依旧以湖面为中心展开规划,根据景观环境营造意向,仅微调水系面积(图4)。保留原先空间中的两条景观轴线,确保整体空间元素与大格局不变。其结合功能、交通与西宫主体建筑形成“一湖两心、一环四轴”的空间格局(图5)。

图4 西宫更新前后水系变化对比图

图5 西宫更新前后空间结构对比图

2.2.2 文化节点选择性保留策略:从阶段式三点布置到集中式主题打造

2.2.2.1 现状节点梳理

文化节点是文化最为直接的展示渠道,囊括构筑物、建筑、雕塑等。西宫现状中,文化节点丰富但较为散乱。其中,雕塑最为丰富,包括展现红色文化的刘华烈士雕像、“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群雕、纪念横滨中日友好馆前院的挽发女子半身雕塑、石狮等,共计约10 件。

由于这些文化节点多置于户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处于程度不一的破损状态,极大地影响了西宫的整体景观效果。此外,节点散落布置在西宫各处,未表现出明确的主题。

2.2.2.2 节点重置与新增

此次更新中,需要结合场地展开系统的主题化表达。通过梳理西宫历史文化脉络,重点突出红色文化与场地文脉。结合现状文化节点现状,合理取舍具有保留价值的节点。通过新增文化节点,结合空间与设计理念,对保留的文化节点重新排布,以突出空间环境设计主题(图6)。

2.2.3 功能场地适应性更新策略:从单一游憩到多元体验

2.2.3.1 现状功能分析

基于现状调研,西宫的建筑与周边场地功能性已完全缺失,建筑处于空置与老旧破损状态,环境则处于较封闭且杂草丛生的状态。通过翻阅档案资料,原先场地功能也多集中于建筑内部,户外为日常游憩功能。因此,本次更新中,对场所功能的适应性更新是重要策略之一[5]。

2.2.3.2 功能适应性更新

本次保护与更新的本质在于帮助转变其社会定位、明确其角色、调整与优化其功能结构,以满足人们增长的精神生活及日常休闲活动需求为主要目的[6]。西宫早前作为一个休闲娱乐、政治性质兼半的公共空间,为工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众提供文化娱乐、学习交流,始终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7]。

此次更新中,在延续场地寓教于乐功能角色定位的同时,植入更为丰富多元的功能活动场地,实现从单一游憩到多元游憩的体验。与时俱进,将全民健身的政策融入西宫的更新设计之中,增加康体活动功能,如环河景观跑道、健身场地等,满足现有使用人群和潜在使用人群的需求。此外,基于西宫原先的活动功能,结合建筑功能实现室内与户外活动互补、互联与互动。

2.2.4 生态环境开放性优化策略:从配套内向型到精致开放型

2.2.4.1 现状环境概述

早先的西宫以建筑群为核心,其周边公共活动场地以建筑配套绿地的模式展开建设,场地外围设有院墙与园门,采用封闭式管理。从空间属性上讲,该场地属于内向型的建筑附属空间,仅服务于西宫内部及西宫区域的活动人群。

2.2.4.2 改变空间属性

在存量更新的当下,西宫作为上海市中心区域难得的G1 类公园绿地,其更新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更新空间属性,实现其生态环境价值最大化。采用历史建成环境开放性优化策略,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将西宫作为城市生态网络中的绿色节点考量,彻底由配套内向型建筑附属绿地转变为可辐射服务区域内公共开放型城市绿色节点。此外,提升空间生态价值还包括提升绿化覆盖率与优化景观营造亮点。

图6 保留下的文化节点及其周边环境营造

(1)通过大面积种植地被与乔木,提升场地绿化覆盖面积,使其满足城市公园绿地的绿化指标要求。

(2)通过景观设计手段,营造精致的景观空间环境。主要包括以下3 个设计内容:①通过水净化技术手段洁净水质,符合景观用水需求;②优化滨水驳岸处理,营造友好、亲人的滨水界面;③保留现状场地中长势优良的乔木,结合空间营造及功能需求,增植地被与大小乔木,营造疏密有致、开合有度的景观环境。

2.2.5 交通体系多维度互通策略:从平面封闭到多维互联

原先西宫是典型的半封闭、内向型空间,且场地功能较为单一,整体交通流线呈现平面式的简单联通。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员出入及管理场地安防,仅设置2 处出入口(图7)。基于西宫周边市政交通网络站点的更新、场地性质的转变及其主体建筑功能的更迭,本次更新构建起多维度的立体西宫交通体系,以满足各方面的交通互联需求。

(1)平面交通线路构建。结合周边城市道路及市政交通站点,合理设置西宫开口,构建通达便利的交通体系,实现西宫与周边场地的通达性,提升场地的高效率利用。

图7 西宫更新前后出入口变化对比图

(2)多维度空间构建。通过设置垂直出入口,连接西宫与其主体建筑的地下停车空间、地铁站下沉式广场,实现场地的高效联动。

2.2.6 建筑环境一体化营造策略——从建筑环境分离到景观建筑一体

西宫当前的建筑围绕中心湖区展开建设,建筑独立,无论是从建筑风格、建筑与周边绿化的关联性,还是建筑与周边场地环境中的功能互补性,两者分离,整体性与互动性较差。本次保护与更新包括建筑保护更新与环境保护更新两部分。

在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中,对场地内具有纪念意义且对整体空间格局起到重要构建作用的建筑予以保留与保护。针对西宫主体建筑进行全面更新,整合文化传播与公共活动功能,构建室外连廊与平台,实现室内外的建筑景观一体化。

以西宫建筑为中心,通过景观视线分析与整体空间把控,规划设计与建筑相辅相成的户外空间环境。此外,在建筑多层级屋顶、平台上设计屋顶花园,实现从平面到立面的一体化建筑景观融合。

2.2.7 历史文化动态化传承策略:从静态历史回忆到动态文化回归

展示并传承历史文化是西宫保护与更新的内在核心价值。弗雷德里克·吉伯德(Frederick Gibberd)说:“一切伟大的设计师都有一种传统的意识,一种不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过去的历史意识。”

也就是说,保护与传承文化需要秉持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必须站在当代乃至未来的高度来看待文化的有机延续。保护与更新规划中,“物质形体设计”只是一部分,仅实现了历史信息展陈的功能;然而,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历史回忆中,而应该被活化,使其实现动态回归。

动态融合当代文化与历史文化,实现积极保护与文化强化。本次更新中,用发展、动态的设计手法展开文化的传承,综合调整其历史文化定位,使之在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延续(图8)。

3 结语

周干峙先生曾说:“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作为当前城市更新的核心议题及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需要被重点关注。

图8 更新后西宫总平面图

在城市更新的方法上,郑时龄院士提出:“城市更新实质上是城市理想、城市艺术和城市价值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应仅仅关注形式的新或旧,重点在于规划设计理念的新与旧,在于内在的和谐与理性。在保护与更新前期,需要形成可持续的更新设计理念;更新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元功能布局、景观环境营造、文化形象建设等多维思考,在满足场地功能活动需求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动态可持续传承。

猜你喜欢

景观节点空间
Forma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raw and subsequently boiled broiler muscle: biological variation and effects of postmortem ageing and storage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