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筋正脊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2020-12-23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北京电力医院中医骨伤科
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北京电力医院) 中医骨伤科
赵宝力 李春华 刘 越△ 李俊杰 刘立永 王红东(北京100073)
提要 目的:研究分析理筋正脊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颈源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以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理筋正脊骨手法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颈痛量表(NPQ)、失眠严重指数(ISI)和综合疗效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SQI、NPQ和I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PSQI、NPQ和ISI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1%),较对照组高(77.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理筋正脊骨手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颈部疼痛,疗效显著。
伴随低头伏案增加以及生活节奏加快,颈椎病发病率日趋升高,颈源性失眠症亦呈现同步增高的趋势,得到更多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关注。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普通人群失眠患病率15%[1],而颈椎病患者中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48%,颈椎病患者失眠发生情况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颈源性失眠症危害人群身心健康,严重影响病人劳动效率以及生活质量。本病在中医学属 “不寐”“项痹”, 项痹不通导致气血失和, 阴阳失衡,从而出现不寐,不寐又可加重项痹。失眠症治疗以口服安眠类药物为主, 其短期内效果显著, 但存在白天嗜睡、药物依赖、易成瘾等不良反应,且长期服药易导致反跳性失眠[3-4],药物不能完全缓解颈椎病相关性失眠症临床症状,因此非药物方案发展为医治颈源性失眠症的新兴方向。笔者研究分析了理筋正脊骨手法穴位刺激治疗颈源性失眠症,疗效确切,开拓了医治颈源性失眠症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确诊的62例颈源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观察组男7例,女24例;年龄41~84 (65.60±9.99)岁; 病程1~12 (5.532±2.38)个月。对照组男11例,女20例;年龄42~84(66.73±9.59)岁;病程0.75~10(4.411±2.47)个月。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依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和不寐的标准[5]:⑴有颈部慢性劳损或外伤史;⑵ 年龄大于40岁,持续低头伏案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手机、报纸者;⑶头颈、项背部痠痛,头晕,颈项肌肉僵硬,肢体感觉异常;⑷颈椎活动度下降,棘间及棘突旁压痛,颈肌筋膜索条结节,伴有上肢肌肉萎缩以及肌力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⑸正位X-ray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X-ray显示:齿状突侧方偏歪,寰齿间隙不对称;侧位X-ray显示颈椎曲度增大、变直或反张,椎间隙变窄,椎体周缘骨刺;斜位X-ray可见椎间孔骨刺、狭窄;⑹入寐困难或寐而时醒,醒不再寐或者通宵不眠。
1.3 纳入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符合颈椎病和不寐的诊断标准,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7 分,能配合完成各项评分,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1.3.2 排除标准:⑴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⑵颈椎损伤或者伴有颈脊髓损伤症状患者;⑶颈椎管狭窄症患者;⑷治疗部位有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⑸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⑹不愿意接受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应用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B520D)刺激腧穴治疗(同时进行电疗和磁疗刺激)。患者坐位,电疗主极电极粘贴于两耳侧乳突、安眠、风池、风府穴位。磁疗帽中带插头的连接线分别放置于右侧太阳穴、后枕、双侧耳上及巅顶部。磁场强度参数预设强,振动强度及频率参数预设中。每次治疗持续20 min,1次/d,共治疗20 d。
1.4.2 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理筋正脊骨手法。(1)首先进行理筋,病人平卧位,操作者坐于病人头部后方,运用拇指推法,自印堂穴向外,由眉弓、额头至太阳穴。然后两手拇指分别点压两侧太阳穴,另四指推揉风池、安眠穴,最后双拇指指腹点揉百会穴。调整为俯卧位,操作者运用点按法、扌衮法及叩击法松解颈背肌筋膜、斜方肌及颈后深层肌群,共3~5 min,同时对心俞、脾俞、肾俞、神门点穴。(2)然后进行正脊骨手法。①寰枢椎位置不良选用寰枢端转法[7]:病人端坐于前,操作者立其身后,左手拇食指紧按寰椎侧方风池穴位置,右肘部紧托病人下颌部,左手及右肘同时纵向发力将病人头颅向上端提,同时带动头颅转向突出一侧,旋转度数于10°以内,旋转与放松交替,单次端转时间小于1 min,经过3~5次先离后合手法后,另一方向端转,随后突出侧饱满感消失,压痛消失,复位成功。②颈3~7位置不良用颈椎定点旋牵复位法[8]:病人端坐于前,操作者立其身后,以颈4棘突顶线向右侧偏斜为例,病人头前屈位,操作者左侧拇指向左侧顶推颈4棘突,右手心抵下颏,紧握下颌部,通过下颌带动整个头颅离心牵引,同时向右侧旋转至锁紧感,右手瞬间发力,即可听到椎间关节“咔嚓”弹响声,偏斜棘突归位,让病人头颈回复中立位置,触诊无异常,操作成功。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20 d。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1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比较:采用PSQI[6]对睡眠质量进行比较,PSQI于1989年由Buysse 等提出,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已成为国内外专家进行睡眠评定的权威量表,包括19个自测项目和5个他侧项目,分别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等7个方面评价,每项按0~3计分,范围为0~21分,分值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1.5.2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痛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采用颈痛量表(NPQ)[9]对颈部疼痛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进行对比,NPQ量表包括现在颈痛程度、颈痛与睡眠关系等9 个问题,每个问题按0~4分计分,分值越高,颈部疼痛越严重,对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大。
1.5.3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失眠严重程度进行比较:采用失眠严重指数(ISI)[10]对失眠严重程度比较,ISI可对失眠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对日常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共包括7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按0~4分计分。分值0~7分表示无临床失眠,8~14分表示轻度失眠,15~21分表示中度失眠,22~28分表示重度失眠症。
1.5.4 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依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颈椎病和不寐的疗效标准。治愈:入睡时间恢复正常、入睡后睡眠维持正常,颈部活动恢复正常,颈痛症状消失,颈部压痛消失,颈椎病体征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睡眠维持基本稳定,颈部轻度疼痛,颈椎活动稍差,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疑阳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呈降低趋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2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比较 分)
2.2 2组患者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NPQ颈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观察组NPQ颈痛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2。
表22组患者NPQ颈痛量表 分)
2.3 2组患者ISI失眠严重指数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ISI失眠严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ISI失眠严重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组ISI失眠严重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ISI失眠严重指数比较 分)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27例,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总有效24例,有效率为77.4%,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Z=3.36P<0.05)。详见表4。
表42组患者综合疗效对比 例(%)
3 讨论
颈源性失眠症是指由颈椎椎间关节紊乱、椎间失稳、曲度异常、颈背肌筋膜炎,颈段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受刺激造成颈痛、头疼、头晕、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11]
现代医学针对颈源性失眠症的致病机理未完全明晰,主流观点认为可能与睡眠相关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心理及环境干扰等因素有关。[12]其中解剖结构病理变化主要是肌肉痉挛、椎间关节紊乱及颈椎曲度异常,均可导致的椎动脉、交感神经刺激。椎动脉供血不足,降低了控制人体睡眠-觉醒的丘脑下部的血供,血供不足导致其功能障碍,出现睡眠障碍。颈椎病静态性压迫或者动态性失稳,导致交感神经压迫或刺激,从而出现下丘脑兴奋反射增加,大脑调节身体睡眠觉醒节律失常,出现睡眠障碍。患者睡眠不足或质量不佳,颈背肌筋膜不能得到生理性放松,进一步加重肩颈背部疼痛,形成恶性循环。汤建华[13]对53例颈性失眠患者研究显示可出现多种颈椎骨性病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90%),寰枕枢关节紊乱(70%),椎体骨质增生(68%),椎管前后径变小(30%),钩椎关节退变(50%),椎间孔变窄(35%)。
对于解剖结构病理变化中医理筋正脊骨手法显示独特优势,理筋手法能够起到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消除肌肉慢性痉挛、松解筋膜持续挛缩,直接达到消除颈椎软组织痠痛症状;正脊骨手法直达病位,能够纠正椎间关节紊乱和失稳情况,使颈椎回复代偿性曲度,同时降低椎间压力,最终减轻对椎动脉系统、颈段交感神经的不良刺激。[14]本研究强调先理筋后正骨体现筋骨同治、形神同调思想,曹凤娇根据《内经》形神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兼具形与神,当脏腑、经络及气血等功能失调时会出现各种情志异常,颈源性失眠症即是由形伤而导致神伤,医治颈源性失眠症即为通过调形以治神。[15]经过理筋正脊骨手法治疗,患者“筋柔骨正、骨正筋柔”,形神俱安,不寐症消失或明显减轻。
国内外研究显示,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能有效治疗多种原因导致伴发的失眠症。[16-18]其可以激发患者α波的序化和θ波的出现,从而起到身心放松和睡眠质量提高的目的,α波和θ波是人体进入睡眠状态的重要标志,而睡眠障碍患者普遍缺乏α波和θ波。α波波频及振幅还与行为、情感及注意专注力息息相关,α波出现有利于放松、康复和平静,利于睡眠改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可以调理植物神经功能,加强大脑抑制,利于镇静,缓解或者消除失眠。[19]
本研究运用手法及电磁对穴位功能进行由浅入深的多途径激发,全面挖掘其对失眠的缓解潜力。选穴主要为安眠、风池、百会、太阳、印堂穴分布于头颈,心俞、脾俞、肾俞、神门分布于胸背及上肢。颈源性失眠症病位于心,和肝、脾、肾脏器密切相关,其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阴阳不交,其表现形式或为阴虚不纳阳,或阳盛不入阴。《灵枢·大惑论》中有描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0]安眠穴,为经外奇穴,是安眠要穴,可调气血、平阴阳。风池穴属足少阳经穴,足少阳经别贯于心,故有宁心安神之效。百会穴初见于《针灸甲乙经》,居巅顶,会百脉,其深处是脑髓,故百会穴会聚诸脉经气,刺激百会可达寓阴于阳。太阳穴深部为颅内血管集中分布区域,点按此穴改善脑内微循环,增加脑组织供需供氧,同时调节植物神经紊乱,降低脑皮层过度兴奋。[21]印堂穴位居两眉之间,治失眠、头痛。心俞、脾俞、肾俞位处背部,是心、脾、肾之经气与体表汇集之所,点按背俞穴可医治相应脏腑病症,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恢复睡眠节律。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安神宁心,激活与睡眠相关的中枢系统,参与对神经递质的调控,改善睡眠作用。[2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SQI、NPQ、I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给予理筋正脊骨手法的患者较未给予理筋正脊骨手法的患者,能更好改善颈源性失眠症的睡眠质量,缓解颈源性失眠症的颈痛症状,降低颈痛相关失眠严重程度,提升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理筋正脊骨手法和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在治疗颈源性失眠症上发挥相互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总之,理筋正脊骨手法体现了中医非药物疗法在颈源性失眠症治疗上的优势,可有效改善颈源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颈部疼痛,患者依从性好,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