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开新路 小康架金桥

2020-12-23马爱平通讯员赵永斌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唐党代表大棚

文/本刊特约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赵永斌

在山东高唐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衣着朴素,笑容可亲,行走在村村落落。蔬菜大棚中、农家地头旁、种植基地里……随处可见他们奔波传技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高唐“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志愿者。

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

35年痴情“三农”事业的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是高唐党代表的杰出代表,也是高唐科技惠农的一面旗帜。高唐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以聚农业技术合力为抓手,以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支撑,打造了一支“力量植于农村、情感融于农民、智慧献于农业”的县乡村三级服务团队,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勇开新路,广架金桥,以实际行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出一篇篇乡村振兴的璀璨华章。

贫困户变身富裕户的背后

摘了“穷帽子”,变身富裕户,几年来的变化,让赵寨子镇蒋官屯村54岁的种棚户朱长贵终于皱眉舒展,喜笑颜开:“现在俺种了3个冬暖式大棚,7个拱棚,成了名副其实的种棚大户,年收入达10多万元啦!”

“俺能有今天,一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二要感谢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的悉心指导。”朱长贵感激地说。

朱长贵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为给残疾的二儿子看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正一筹莫展之时,精准扶贫“及时雨”播洒进蒋官屯村。

曾有蔬菜大棚种植经验的朱长贵,3年前在镇村扶贫干部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租种了村里的两个“扶贫棚”,种起了西红柿。从那时起,杜立芝就与朱长贵结成帮扶对子。

3年来,一遇到种植技术难题,杜立芝就帮朱长贵第一时间解决。在杜立芝的精心指导下,头脑活络的朱长贵将蔬菜越种越好,棚也越种越多。

特别是“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立后,随着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的不断壮大,朱长贵更加感受到团队帮扶带来的实惠。

如今,杜立芝还经常带着团队成员来到朱长贵的大棚传授种植技术,让朱长贵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阔。

在高唐,受益于扶贫政策和科技帮扶的“朱长贵们”不胜枚举。

近年来,高唐发展起2000余个蔬菜大棚助农增收,并建设了100余个扶贫蔬菜大棚让贫困户种植、分红受益。而“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志愿者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技术总顾问”的重任。

杜立芝“一团火”化为了科技惠农“满天星”,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最受益的是农民群众。“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成立两年多以来,累计接听热线10000多个,解决群众生产中的难题12000余个。

在以“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70余人的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专家解决农民农技需求难题的同时,为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该县按照“县建室—镇建站—村建点”的布局要求,完善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百姓身边、田间地头。目前,该县共建有镇街工作站12个、村级工作站点746个,以党代表领衔的1000余名“红色技术员”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科技惠民主力军。他们以现场指导、热线电话、专家播报等方式送技下乡,服务于民,每年为群众解决难题20000余个。

产业扶贫有了科技“智囊团”

省定贫困村尹集镇王庄村共有11个扶贫棚、17个冬暖式大棚。杜立芝经常带着团队成员来村里为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专家罗秀英是王庄村种植基地的县级帮包责任人,专门为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

在杜立芝、罗秀英等专家的指导下,王庄村蔬菜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在各级帮扶下,俺们村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村容村貌越变越靓,今年在县武装部的帮扶下,还治理了废弃坑塘,群众无不拍手称赞。”村支书李保平说。

为加快产业扶贫、兴农步伐,今年高唐组建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镇级示范点,17位科技专家作为县级帮包人员帮包全县28处产业发展基地,涵盖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以及11个省定贫困村的产业帮包。今年以来,科技专家“智囊团”为产业基地解决种植、养殖实际问题600余个,各产业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可观,不仅让众多种植、养殖户致富,还为贫困户提供了打工、分红平台。省党代表、一诺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刘明勇在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帮扶下,走上了产业致富路,他依托苗木基地和蔬菜大棚基地吸纳20余名贫困户就业,让他们切实受益。

高俊、李振娥、李艳梅三位专家帮包的省定贫困村前王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结合前王村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实际,科技专家为该村谋划了发展冬枣、秋月梨产业的发展思路,并紧密做好跟踪服务,如今,全村60亩地的冬枣、秋月梨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该村储备了经济新优势。

希望的田野上升腾着更多新希望

高唐以杜立芝为首席专家的“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志愿者们,全力以赴,一心惠民,谱写了一曲曲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豪迈壮歌。

为构建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建立了热线值班、现场咨询、下乡服务、业务培训等制度,开通热线电话3612316,24小时不关机,坚持“白+黑”“5+2”“风雨无阻”,近100名技术人员轮流值班,随时为群众解忧,助力贫困户实现脱贫。

今年以来,为更好地聚集团队合力,“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重新梳理团队组成,整合“两代表一委员”资源,将农业技术领域中的“两代表一委员”及时补充到团队中来,对因工作变动不再从事农业方面工作的队员,或业务不专、不能胜任、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及时调整出团队。通过进一步梳理团队组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团队的整体技术服务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勤奋敬业、服务百姓的科技服务队伍。

在确保实现团队有效运行方面,该县也是多箭齐发,激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在做好组织保障的同时,积极为团队成员落实经济保障,落实下乡补贴,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为团队成员购置了开展服务的统一服装,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同时,重实绩、讲实效,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队员的潜能和工作主动性,把更多农民急需的技术送下乡,惠民成果不断扩大。

建立好平台,惠农硕果丰。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设立以来,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开展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创新2项,接待咨询群众20000多人次,发放明白纸40000余份,指导农业基地生产1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为有效盘活全县农村8000多亩闲置宅基地,团队联合镇街、村居,探索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推广“村集体+农户+第三方”发展模式,为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探索了新路。

面对可圈可点的成绩,杜立芝非常欣慰,但令她最欣慰的还是“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的建立和在实战中不断壮大,让越来越多的年富力强的农业专家涌现出来,切实缓解了农村急需的科技人才缺乏问题。农民得到及时的科技服务,种植、养殖捷报频传,也吸引着更多农村年轻人投身农业产业。

“科技专家的‘技二代’,与农村种棚户的‘棚二代’,紧密对接,携力共进,必能为现代农业燃起新的更多灿烂火花。”谈及高唐未来农业发展,杜立芝激动地说。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的专家们,充分发挥技术本领,为扶贫开新路,为小康架金桥,让希望的田野上升腾出更多的富民惠民新希望。

正值壮年的尹集镇唐洼村大棚户王建强是杜立芝的“铁杆粉丝”,多年来一直向杜立芝学习蔬菜种植技术,靠种蔬菜大棚赚了60余万元,过上了惬意的小康生活。人和街道丰华种植家庭农场的朱连华是承包300余亩地的种粮大户,靠杜立芝工作室专家技术指导,每年纯收入达15万元。高唐县姜店镇勇峰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勇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青年才俊,在杜立芝科技团队帮包下,流转土地120亩,建起了30个智能化大棚,种植市场前景广阔的“彩椒”,彩椒每周采摘七八吨,全部销往俄罗斯,年收入非常可观。种植过程中,自动卷放帘、通风、控温、水肥一体化,全程科学化生产,手机APP控制管理,省工、省时,还精准。生产的蔬菜完全实现基地与超市无缝对接,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靠科技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的精准农业之路。

猜你喜欢

高唐党代表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听,来自党代表的声音 看,山西党代表的风采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牡丹亭》意象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高唐老豆腐
唐诗赏读——清平调之二
《高唐》《神女》二赋与《诗经》的关系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