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刘惠武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2020-12-23何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浅表性中焦胃脘

何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0 引言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1]。其不适症状常常伴随着饮食不节加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使胃腺体萎缩,甚者引起癌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现代医学没有完全阐明,但目前公认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感染是其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当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三联疗法”,虽然能清除HP,但易复发[2],多数患者在上述治疗后短时间临床症状能缓解,但经过较长时间后仍出现Hp感染,病情的反复,严重影响着患者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3]。对生活、学习及工作等方面均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从中医治病思维来探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热门话题。

现代医学在治疗CSG初期的效果明显,可以有效地清除Hp感染,但并没有改善人体自身的内环境,仅仅清除了Hp,患者的重复患病率较高,因其治疗方案中有抗生素的参与,患者重复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会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治疗的效果不彻底。而传统中医学是改善人体内环境,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清除Hp后,患者能自行抵抗感染。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发病原因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等,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中医治疗有多种分型。老师根据多年经验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胃痞病类。现浅谈老师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1 中医病因病机

1.1 中焦虚弱,复感外邪

《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景岳全书·劳倦内伤》:“脾主四肢,而劳倦过度,则脾气伤矣。夫人以脾胃为养生之本,根本既伤,焉有不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老师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基础,外感六淫,邪气乘虚入内,相结胃脘,阻遏中焦气机,不通则痛。

1.2 饮食不节,内伤脾胃

《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4]。《素问》曰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景岳全书》亦云:“盖人以饮食为生,饮食以脾胃为主,今饥饱不时,则胃气伤矣。”所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气已伤则脾胃纳运功能失常,气机被阻,而生痞满、胃痛,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1.3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

《景岳全书》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4]《血证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肝与脾同属中焦,忧思恼怒最易伤肝,肝失于疏泄,气机郁滞。脾胃互为表里,肝木克脾犯胃,致使脾胃升降失司,而发胃痛。

慢性浅表性胃炎虽证型较多,但根本病机是在于本虚--中焦脾胃虚弱,加之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疏久郁内伤脾胃,本虚标实治疗上当标本兼顾,可在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上加减。

2 治疗方药

老师在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方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时,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常用方药如下:北沙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乌药,海螵蛸,蒲公英。方中北沙参滋养胃阴,《得配本草》:“甘,平,味苦,微寒。治嘈杂,……长肌肉,……”。朱丹溪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故刘老师认为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其性微温,长期服用恐伤及阴液,故以性质微寒的北沙参替换原方中人参,与白术相配亦可行健脾益气之功,又可兼护胃阴。脾胃虚弱,中焦运化失司,水湿停于中焦,故佐以茯苓淡渗利水,引湿下行,与白术相配亦可加强健脾祛湿之功效。法半夏,陈皮有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之功。《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香味苦辛,性微温,……主心腹一切气疾,……健脾胃,消食积,定呕逆……”,其气味芳香,可醒脾,行气止痛及加强消食的作用。《雷公炮制药性解》:“砂仁为行散之剂,故入脾胃诸经,性温而不伤于热,行气而不伤于克,太阴经要剂也,宜常用之。”木香、砂仁合用顺气醒脾,以免滋腻。乌药可散脾胃寒湿,理气止痛;海螵蛸即乌贼骨,可制酸止痛;乌药与海螵蛸配伍,行气与制酸并用,胃气得行则酸液自化,胃酸得和则气机自降,两者相得益彰,共奏行气制酸止痛之功;蒲公英清热利湿,散滞气,三药合用既可行气利湿,又可制酸止痛。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功。

3 病案举例

3.1 病案一

患者叶某,男,21岁。胃脘部胀满不适半年余,时轻时重。就诊时精神一般,面色无华,纳呆,乏力,偶有反酸嗳气,夜寐欠安,小便尚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略厚,边有齿痕,脉弱。中医诊断:胃痞病,证型:脾胃虚弱证。本院胃镜示:浅表性胃炎。

首诊方如下:北沙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法半夏 12g,陈皮 12g,木香 12g,砂仁 6g,乌药 10g,海螵蛸 10g,蒲公英10g,香附10g,槟榔10g,厚朴6g,7剂。上方日一剂煮水取汁400mL,早晚两次分服。

二诊:患者服药7剂后,胃脘部胀满不适症状稍有减轻,面色稍有红润,食欲较前稍有增加,无反酸嗳气等症,大便不成形,但较前好转。前方减厚朴,加鸡内金6g,14剂。

三诊:患者诉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故续前方。嘱患者适当运动,生活规律。

按:患者平素形体消瘦,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日久不复,成脾胃虚弱之证。脾虚运化无力,痰饮内停,则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略厚。脾气虚弱,中焦运化失司,水谷精微运化不能,故二诊加鸡内金增加消食之功以助中焦运化功能。

3.2 病案二

患者陈某,男,28岁。上腹部胀满不适2月,胃脘嘈杂,就诊时精神尚可,平素情绪急躁,面色偏暗,纳食一般,反酸嗳气,口中异味明显,夜寐欠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淡,苔略黄厚,边有齿痕,脉弦滑。中医诊断:胃痞病,证型:脾胃虚弱证。

首诊处方如下:北沙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法半夏 10g,陈皮 10g,木香 10g,乌药 10g,海螵蛸 10g,蒲公英 10g,焦栀子6g,鸡内金10g,六神曲10g,火麻仁10g,苦杏仁10g。7剂。上方日一剂煮水取汁400mL,早晚两次分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胃口明显好转,反酸症状无明显好转,排便较前顺畅,但时间较长,晨起眼角分泌物仍较多。故去乌药加菊花 6g,黄芩 10g,7 剂。

三诊:患者治疗后食欲大幅增加,小便正常,大便可日行一且次排便通畅,晨起眼角无明显分泌物,续方14剂。

两月后电话回访,患者自述继服前方一个半月后诸症消失。按:虽患者表证皆为实证,但其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伤及脾胃,中焦虚弱运化水湿不利,湿停中焦,郁久化热,因虚致实。加之其脉弦滑、情绪急躁,为肝火旺盛表现,因此不仅仅需要补益中焦,更需要清泻肝火,故方中加入焦栀子,菊花清肝泻火;黄芩清热燥湿,清中焦湿热;鸡内金,六神曲消食和胃;火麻仁,苦杏仁润肠通便。

4 结语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如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襞异常等;组织学以显著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及瘢痕形成等为特点。病变轻者不需治疗,当有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时应积极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原因。[5]目前慢性胃炎主要是根据胃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分类[6],主要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CAG),和特殊型胃炎三大类。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其中的一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它除了脘腹痞满,纳呆,便溏不爽外,还常伴有身体困倦,恶心呕吐等症。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而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所以此病与情志有密切关系,木克土,肝木旺则克脾土,脾胃相表里,脾病则胃亦病,导致肝胃不和。若脾胃得病,长久不能得到医治,则易久病伤阴,导致胃阴不足,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浅表性中焦胃脘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奥美拉唑合多潘立酮治疗浅表性胃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