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

2020-12-23李兰薛丽袁宏诗陆丽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社交心理健康心理

李兰,薛丽,袁宏诗,陆丽君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

1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人成长中追求的目标。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定义为:(1)拥有自尊心与安全感,及自身的价值观;(2)时常反省自身;(3)平时生活中里难以被周围情况影响,有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4)接受生活的艰难;(5)有满足自身状况的需求和一技之长;(6)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7)拥有钻研的本领,可以顺应四周环境的改变;(8)与人交往无心理障碍,具备辨别对错的尺度和符合现实的方向等[1]。

2 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十多年来,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心理健康发展呈快速动态变化。现如今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已成年,但是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2]。而且高校的心理管理与社会的心理健康事业都未能及时跟上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变化速度。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众多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多数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社会适应、就业愿景等困扰,一定会使大学生易感各种心理问题,且严重性有增加趋向[3]。约10%-3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发生[4]。抑郁、社交恐惧、自杀、网瘾、同性恋等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较显著。

2.1 抑郁

2.1.1 大学生抑郁的危害

轻度抑郁会使大学生情绪低落,对正常学习生活干扰不明显。不经治疗将会发展为重度,将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结合医生心理疏导。在抑郁期间,抑郁的大学生要不断服药,药物依从的严格性与所带来的经济负担都是加重抑郁的另外因素。同时,他们担心疾病发展情况与个人未来就业前景,使得抑郁治疗更加艰难。严重抑郁的大学生需要中断学业。有学者认为,抑郁症是导致学生自杀意念的决定因素[5]。

2.1.2 大学生抑郁现状

抑郁是当代社会的精神常见病,也是当下大学校园常见精神疾病。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以心情低落,无望失助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6]。相比较社会人士与其他层次学生,大学生处于中间位置。他们处在校园与社会的交界口。虽然他们没有社会人士的工作压力,但就业竞争与毕业制度使他们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学习是多方面的,有专业知识还有社会知识。面临着人际压力和融入社会的压力的大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人格缺陷和应对能力缺乏,表现出抑郁[7]。今天的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一代,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很少感受到困难。因此,一些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抵抗挫折,性格软弱,人际困难,自我意识强,行为举止冲动[4]。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大学,抑郁人群有一定比例。调查25所大学,大学生中总的抑郁检出率为35.1%[9]。这说明抑郁大学生人数巨大。

2.2 社交恐惧

恐惧是正常情绪,长时间的恐惧即不正常。正常情况下,恐惧有利于人们应对危险时作出及时措施。但一个人暴露在恐惧心理时间过长,人体健康受损极大,会引起血压上升,神经紧张,心率病理性加快。美国有研究表明,有12%-13%的美国人患有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危害社会[10]。《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社交恐惧归入恐惧症[11]。7-25岁的人群(儿童与青少年)中常见社交恐惧[12]。一些大学生故意避开作报告、小组讨论、面试、与陌生人交谈,减少将自己暴露于人前的次数[13]。这样的社交恐惧心理极大程度地封锁了社交恐惧的大学生从他人获得重要信息的途径,又进一步使其更难以接触人群,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在校的正常学习与活动。长远而言,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也会增加限制。

2.3 自杀

自杀并不仅仅指自杀,还包括自杀意念到自杀计划等内隐行为。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等外显行为也属于自杀[14]。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自杀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15]。自杀导致的死亡是大学生各种非正常原因死亡中最常见的[16]。学历层次的上升,也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责任的增加,外源性压力增多,进而可能使得自杀动机与行为增加。

2.3.1 大学生自杀心理

无助:感到世界上没有人能帮助自己,找不到可以帮助自己的对象。

绝望:看不到境况好转的希望,对外放弃求助于人。自身无力应对困难,产生极端想法与极端做法。

期待:从计划自杀到实施自杀需要一定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期间,他们表现会在行为语言上表现出告别的意味,但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自杀的心理。如对重要的家人朋友叮嘱要照顾好自己,反复收拾一些有意义的物品,转赠价值昂贵的个人物品。与他们接触的人没有意识到异常,未能及时阻止。顺利的自杀计划,会坚定大学生自杀的想法和加快自杀的实施进度。

2.3.2 大学生自杀的危害

培养一个人至成年,读书、衣食住行等方面花费了学生家庭还有社会的巨大财力物力。自杀蔓延在校园,影响学生学习,干扰校园工作,引发社会舆论。毫无疑问,对于家庭及大学生个人,乃至社会,自杀都是一种亏损行为。尽管自杀是个人行为,非典型个案的产生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大学生自杀这样的非正常死亡现象曝光不断,一定程度综合反映了一个学校、地区、社会文明的水平。大学生自杀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大学现象。

2.4 网瘾

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相比较高中,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新媒体接触限制减少,大学生的上网途径与时间都有了充分保障。在我国目前上网人数中,大学生比例占22.4%。这带来了一些大学生问题。网瘾影响学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做过调查,在中断学业的大学生中,有约80%的人是因为网瘾而中断学业[17]。上网无限制,上网致欣快,进而忽视现实人际交往,而后发展为对网络外任何事情失去兴趣。于是,网瘾挤占了学生的休息与锻炼时间。以广东为例,网瘾大学生的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水平明显低于非网瘾大学生。网瘾明显降低大学生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但对身体形态的影响不明显[18]。

2.5 同性恋

2.5.1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

社会开放程度提升,同性恋不再是一种被全社会人员否定的人群,社会上甚至衍生了同性恋亚文化。大学校园也随着社会开放越来越具有包容性。以重庆某大学为例,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20%~30%。有调查显示,58%的大学生认为要适当的关注和保护同性恋,33%的人认为任其发展是最好的方式[19]。可见,同性恋心理已得到大部分大学生接受。

2.5.2 大学生同性心理带来的影响

12年全日制教育,加之含蓄传统的性文化教育,大学生多在性心理方面仍处于探索发现阶段。虽然生理上大学生已成熟,但大部分大学生仍对男女情爱之事处于朦胧的状态。升入大学,大学生受到的情感管制减少,加上处于性活跃年龄段,情感开放程度高。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性观念开放、人员集中。男大学生人群中存在普遍的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20]。在有同性倾向的大学生中,部分大学生不了解自我性取向,恐同、压抑同性间的正常交往行为,极力回避自身同性恋身份,给内心造成极大痛苦。社会并未像异性恋一般的普遍接纳同性恋。如果同性恋大学生了解自身取向,选择“出柜”,他们会在择业、人际方面容易遭到异性恋群体的人身攻击。因此,同性恋者可能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在中国社会[21]。而对于性心理还未普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的重视与日俱增。从障碍性心理健康教育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渡这方面尤其受到人们重视[22]。不论是大学生个人还是其他群体,都在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需要以此作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到以大学生为主体地位实施策略,着重个人心理健康发展[23]。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干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了大学生要以德树人。所以,做好大学思政工作以确保大学生全面发展势不容缓[24]。大学生个人心理保健: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主要是以自我疏导为主,比如可以自行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学习相关技巧,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25]。部分大学生则参与心理咨询,按时体育锻炼,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讲座、选修课、开展心理类活动对大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度不够,因此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26]。学校层面:制定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从大学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都按国家要求成立了心理咨询部门,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中心,举办心理社团,设立心理委员,按时进行心理普查等。这样做,能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消除不良心理影响[27]。社会层面:形成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媒体舆论上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闻,宣传我国新时代、新思想、新气象,开办众多心理健康机构,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一个崭新的中国,获得实实在在的自豪感等。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握好舆论,通过舆论加强监督。不断强化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谐社会。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优化网络安全[28]。

4 展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到以后人生阶段,但是这种影响在外界帮助下不是不可改变。就社会大环境而言,各界人士对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提出和实施方案普遍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跨越了高校和青少年的范围,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工作了[29]。在大学,思想引领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带入思想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心理疾病,是促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举措[30]。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其逐渐从注重治疗矫正转向强调发展性,目标是服务全体学生[31]。除此之外,学生个人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于学生个人,乐观、向上和坚韧的积极心理非常重要[32]。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日臻完善。

猜你喜欢

社交心理健康心理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心理小测试
社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