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穴位贴敷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0-12-23周丽
周 丽
(南京市秦淮区中医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多发于中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该疾病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极易出现偏瘫、失语等情况,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庭也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次研究为探讨中医特色护理穴位贴敷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4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均数(58.42±4.47)岁;脑出血23例,脑梗死20例;实验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7~79岁,均数(62.10±4.63)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24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用药指导、饮食干预及相关基础护理,出现意外情况给予紧急救治。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中医特色护理,具体如下:(1)穴位贴敷选药:选择三七、干姜、丹参、肉桂、血竭、附子、当归、川穹各50g,搅匀后打成粉末,用姜汁搅拌成膏状。(2)穴位选择:取肩髃穴、手三里穴、曲池穴、外关穴、臑俞穴、合谷穴、臂臑穴等上肢穴位以及足三里穴、血海穴、环跳穴、浮兔穴、风市穴、涌泉穴、三阴交穴、阴阳陵泉穴等下肢穴位。(3)贴敷方法:将搅匀后的药置于所选穴位上,用医疗绷带缠绕固定,每次敷2~4h,每天一次。(4)中医情志护理:由于脑卒中患者发病急,易出现偏瘫、失语情况,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有必要调节患者阴阳喜怒,消除其各种不良情绪,保持气血运行通畅,以保证具有良好的情志状态。对于肝火旺、易怒患者,应以平肝泻火、息风通络为主;对于气虚血瘀、心神失养患者,应以安抚静养为宜;对于阴虚阳亢、肾阴不足患者,应指导其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1.3 观察指标
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分,以百分制计,95~99分为轻度型,85~94分为中度型,50~84分为重度型,低于50分为严重型。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以百分制计,高于60分为优良,41~60分为中等,低于40分为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21.0中进行处理,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实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42.50±8.77)分,对照组B a r t h e l 指数评分为(43.36±9.40)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87,P=0.6620);实验组Fugl-Meyer评分为(35.47±6.79)分,对照组Fugl-M e y e r 评分为(34.72±5.98)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36,P=0.5882)。治疗后,实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72.45±13.68)分,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64.12±12.30)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92,P=0.0039);实验组Fugl-Meyer评分为(56.80±10.33)分,对照组F u g l-M e y e r 评分为(50.50±9.47)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479,P=0.0041)。
3 讨 论
脑卒中俗称“中风”,主要表现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等临床症状,会不同程度的损害其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2]。当前,临床上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对脑卒中进行治疗,且治疗方法较多,虽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后遗症,预后效果不佳,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外治手段,其目的是通过经络对机体进行调整,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该方法不但能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还能使药物经皮肤传至脏腑,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发挥药效[3]。本文选取三七、干姜、丹参、肉桂、血竭等药物,通过肩髃、手三里、曲池、风市、涌泉、三阴交等穴位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贴敷,起到了活血化瘀、疏风化湿、温阳益气的功效,对改善患者肌力,恢复偏瘫肢体功能起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穴位贴敷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