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渗透的特点及防范策略

2020-12-23闫红果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敌对势力留学生文化

闫红果

(湖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4)

一、引言

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1]。对宗教渗透的认识需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实施宗教渗透的主体主要是境外敌对势力及其境内代理人;二是宗教渗透的对象较为广泛,但大学生与出境留学人员、老幼病残、社会弱势群体等为重点渗透的对象;三是对境外敌对势力来说,宗教只是一种工具、旗号、幌子,其实施宗教渗透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颠覆现有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宗教渗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境外敌对势力日益注重“渗透的隐蔽化”“渗透的合法化”;五是宗教渗透往往表现为敌对势力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干涉我国的宗教事务,并在境内外建立传教点,实施非法传教活动。宗教渗透危害极大,不单是破坏某一主权国家社会稳定的“毒瘤”,也是国际社会的公害、人类社会的公敌,严重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防范和打击宗教渗透活动,成为主权国家的共识。

就我国而言,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抵御和防范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尤其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依法治理宗教事务,坚决打击宗教渗透行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2]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3]国务院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也明确规定:“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4]

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实施,中国赴海外留学的人数迅速增长,境外敌对势力瞄准这一群体进行非法传教,试图通过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精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来推行“颜色革命”,对青年留学生“三观”的确立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梳理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渗透的特点,分析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渗透产生的危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渗透的新特点

“地球村”的出现,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客观上为宗教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极大改变了交流交往的方式,也为宗教渗透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的渗透也呈现出新特点。

(一)渗透程度“狂热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线国家间教育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据教育部《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生达54.45万人,主要留学目的地是美、加、英、澳等英语国家和周边的日、韩[5]。西方敌对势力及其追随者,紧抓这一时机,积极向中国留学生非法传教,企图通过宗教渗透的方式来影响中国未来社会。韩国一些基督教组织主动将年轻的、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待受洗”的对象,通过借助国际宗教基金会(IFR)、世界和平文化交流会等平台的便利条件,积极向中国留学生非法传教。在大街上、火车站随处可见传教人士的身影,不少人初到异乡,语言还不通,但是这些教徒的汉语说得十分流利,因此亲切感自然加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排斥和孤立,在韩国受到教会如此贴心的关照,他们自然对教会产生好感[6]。北美和欧洲的新教教会则十分重视“第三工场”的传教活动,认为中国留学生是“待牧的羊”,通过基督使者协会、校园团契、学园传道会等传教组织展开宗教渗透。

(二)渗透媒介“网络化”

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方便沟通交流的特点和优势,使传统的非法传教方式相形见绌,日益成为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渗透的主流媒介。西方敌对势力将“主耶稣崇拜”作为网上教理讲授的核心,并认为学校是福传使命的中心,中国留学生则是重要的“禾场”。网络牧师、牧者、神父、法师、道长、伊玛目、阿訇、宗教领袖、“大红人”信徒、虔诚的大V等成为网上宗教渗透的主体。他们设立宗教网站,进行视频传教,电子教义传教,建立网络宗教活动平台及互动机制,包括网上教堂、网上弥撒、网上论坛、网上远程进香等;设立宗教网络学校,招收网络学生和信徒,建立宗教电子教务;设立宗教电子商务,进行宗教书刊和宗教用品销售;还通过大量群发电子邮件进行传教等[7]。可见,网络虚拟和再造了一个空间,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向中国留学生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淡化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猎场”。

(三)渗透途径“多元化”

通过传教士与中国留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宣传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和“民主的灯塔”,影响输入国留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文化选择和道德养成,以期产生“颜色革命”的效果,进而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是传统的宗教渗透方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国家的对接,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交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民间往来进一步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境外宗教渗透提供了便利、拓宽了路径。留学目的国学校教师多具有“信徒”身份,兼顾“传教”使命,在课堂教学和师生相处的过程中向中国留学生进行非法传教成为可能;家庭教会在国外多属于合法组织,肩负重要的传教使命,作为“租房客”的中国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受到房东的“说教”和“劝勉”,因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大多没有学校提供的学生公寓,而是分居在当地的居民区内,与当地民众共同生活相处,这也是重要的宗教传播渠道;此外宗教人士出于对弘扬宗教与扩大信徒的目的,留学生被直接劝入宗教已是常见的行为[8]。

(四)渗透形式“隐蔽化”

境外宗教渗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布局的活动,其渗透形式较为隐蔽。就从事宗教渗透活动的主体看,他们或是学校老师,或是当地企业家,或是团体协会负责人,大都有着正当的职业和明确的机构上的归属。在对外教育、科研国际合作领域,以技术合作、学术交流、讲学培训为名,通过经费资助等手段,潜移默化地对中国学生、科研人员施加宗教影响[9]。通常打着“学术”“文化”“交友”的旗号,利用网络交友、英语聊天室、发送电子邮件等隐性的渗透方式来宣传宗教教义和宗教思想[10]。

三、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渗透的危害

宗教具有精神指引、心灵慰藉、道德规劝的正向功能,以“敬拜”为核心、以“神圣”为导向的宗教范式所展现的终极关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生产方式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但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宗教渗透本质上不是传播宗教文化,而是打着“宗教信仰自由”的幌子,以一个国家的精英群体为突破口,实施“西化分化”的阴谋,进而颠覆我国现有政权。

(一)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习近平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11]留学生的信仰状况,不仅关乎“健康的人”的生成,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兴衰成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渗透,直接目的是通过输出西方民主价值观念来扭曲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目的为通过与我们争夺青年“精英”来左右中国未来、颠覆我国政权。境外宗教对中国留学生的渗透,培植了一批虔诚的信徒,他们回国后成为社会精英,又在思想、观念、认知、行为等层面影响国内各个阶层和多个群体,产生不可估量的“负能量”,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潜在威胁。

(二)对“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造成不利影响

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强调,“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推动更多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12]出国留学,既是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中国留学生肩负着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彼此认知、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而完善出国留学管理服务工作,以保障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成功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尤为紧迫。境外敌对势力假借“宗教”的旗号,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欺骗、政治上的误导、文化上的灌输、生活上的引诱,将“人才”变为“庸才”,把“红心”变为“黑心”,使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蜕变为破坏者和“唱反调者”。违背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初衷,阻碍了我国高素质、开放型、宽视野人才的培育,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教育互信和教育合作构成重要威胁。

(三)对中国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损害

习近平总书记赴北京大学考察并与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3]通过出国留学的方式,系统学习世界前沿知识与科学技术,深入了解国外优秀文化和灿烂文明,从而不断丰富阅历、开阔视野、增强才能、健全人格,最终学有所成,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是大多数青年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目的和初衷。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宗教渗透所传递给中国留学生的信息,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格格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南辕北辙,瓦解着其理想信念的确立、摧毁着其家国情怀的铸就、腐蚀着其一心向善的修成,可以说对青年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同时,一些中国留学生因误信误入境外非法传教组织,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精神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平安留学和健康留学的愿望成为泡影,给自身健康成长乃至国内家庭生活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抵御境外宗教向中国留学生渗透的策略

境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防范宗教渗透工作面临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的特点。从思想、文化、心理、认识层面筑牢防线,不断挤压境外宗教在中国留学生中渗透的空间,是当前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基本对策。

(一)思想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指导人们认识宗教现象、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立场、原则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点加强对即将出国或有海外留学想法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一方面,引导中国留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本质及其产生、发展、作用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曾言:“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4]。探寻宗教的本质,不能从思想观念出发,而要深究其存在的现实物质根源,如此方能看到宗教的来龙去脉,消减境外宗教在中国留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和无法捉摸性;马克思认为:“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15]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但归根结底都要从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中来考察。中国留学生不能只看境外宗教的表象,还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方法论,全面客观地认识宗教的全貌;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为我们理解宗教的社会作用提供了基本依据。“鸦片”在德语中属于“中性词”,鸦片在麻痹迷惑人的同时也具有镇痛止苦的作用。无论是在阶级社会中,还是在宗教的社会作用中均有“二重性”。中国留学生既要善于发现境外宗教的正向功能,又要防范敌对势力变“文化宗教”为“政治宗教”,自觉抵制宗教渗透。另一方面,对那些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中国留学生,要使其明白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在世界观上,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党员在思想上要分清大是大非;宗教自由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但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却不是私人的事情,党员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坚持彻底的无神论原则;实现彻底的宗教信仰自由,就要彻底实行宗教与政治、教育相分离。兼有党员身份的中国留学生,要始终将“党性”放在第一位,客观看待境外宗教现象,坚决不参与境外宗教活动,不断提高自身警觉性,避免被境外敌对势力所蛊惑、所利用。

(二)文化层面:构建自身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6]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防范文化殖民,增强文化自觉,抵御宗教渗透,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筑牢三层文化根基:一是筑牢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留学生置身海外而不“忘本”的内在基因。如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是一种典型的“进取”文化,要求我们秉持“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标准,在现实社会中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再如,道家所倡导的“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是一种典型的“规律”文化,要求我们善思善悟、修身养德、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时做到和谐相处、共存共生。中国留学生要积极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不断增强自觉抵制境外消极文化、有害文化的免疫力。二是筑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根基。由中国共产党所创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人自信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融入海外留学生血液以确保其不“失魂”的红色基因。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如建设和改革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均反映和代表了我党各个时期政治文化的走向,是教育引导青年留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党恩的鲜活教材。在出国留学前,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青年留学生的培训,确保党史国史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通过学校、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协同发力,最终用先进的政治文化塑造先进的人、健康的人,不断提高青年留学生抵御宗教渗透的意识和能力。三是筑牢当前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人的群体认同和精神追求,也是凝聚中国留学生思想共识以确保其不“离群”的时代基因。要深化中国留学生对“24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比如对“民主”的理解,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是相对的,民主是多样化的。又如,对“自由”的理解,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再如对“爱国”的理解,这同样是身居海外的每一个中国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等等。中国留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是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策略的精神武器。

(三)心理层面:重视健康心理的养成

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陌生,面临着生存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社会融入压力、就业择偶压力等。这些现实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解决,就容易误入宗教组织寻求心理宣泄和心理抚慰。一方面,在出国留学前,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业课程、情感表达和情绪控制选修课程等,增加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应对多种压力,养成自我心理疏导、心理调节的习惯与意识。学校、二级学院以及班级要协力打造“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无缝对接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全天候跟踪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指向、心理倾向和行为动向,在掌握青年学生心理诉求的基础上,及时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疏导不良压力,最终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出国留学后,家人要加强与青年留学生的沟通交流,突出家庭关爱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内的父母和亲人除了借助国际长途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与留学生保持联络外,还要借助QQ、微信、MSN等网络媒介与留学生定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谈心,及时排解孩子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不断传递来自国内的关爱和温暖,在感知把握其内心世界的前提下,引导留学子女相信科学、远离迷信、拒绝邪教。因此,通过出国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出国后的家庭关爱教育,可以全天候地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倾向,适时疏导不良情绪,增强心理防御机能,使宗教不良思想渗透活动无生存的土壤、无存在的空间。

(四)认识层面:增强对留学目的国风土人情的了解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17]中国留学生既是问道于外的“书生”,也是人文交流的“使者”,对留学目的国宗教状况的了解和把握,是感知异域风情的重要窗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更是抵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防火墙”。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现状及真实处境是,东南亚各国以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中亚各国则基本上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传统,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国家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基督宗教信仰[18]。此外,备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欧美国家以及韩国等,基督教、天主教是主流宗教。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对话渠道不畅等因素,泛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兴起,宗教极端主义抬头,各种邪教在世界范围内滋生,且三者日益呈现与极端恐怖组织合流之势。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及相关国家的对接,教育合作行动持续推进,中国留学生的总数将不断增长,不同国家教育领域间的往来将更加频繁,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中国留学生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内有关部门和我国驻外大使馆及领事机构要加强合作,切实担负起保护中国留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并引导其健康成长的职责。中国驻外大使馆要与中国留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向其宣传解读留学目的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指向等知识,定期开展诸如“对非法宗教说不”“邪教的本质”“抵御宗教渗透的技巧”等专题讲座,使中国留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当地国情社情的认知、增强对当地宗教状况的了解、增强对非法宗教甚或邪教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进而筑牢遏制宗教渗透的精神之墙。

猜你喜欢

敌对势力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叙利亚遭美国抛弃,库尔德人从美敌对势力中找到新盟友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改革开放后陈云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思想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