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药治疗

2020-12-23吴颖侯承志袁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0期
关键词:叶氏水湿病机

吴颖,侯承志,袁军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0 引言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尚未明确,IMN是一种由原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致肾脏损伤,并排除相关继发因素如乙型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等。IMN临床上起病缓慢,足细胞受损常出现蛋白尿。IMN病程预后呈多样性,大约1/3的病人可以自发缓解,但是也有较多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无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1]。根据2012 KDIGO指南建议[2]IMN初始治疗选用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但临床应用上效果不佳且副反应明显,中医药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虽然并没有膜性肾病之病名,但据其临床症状,归于“水肿”、“尿浊”等范畴,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IMN的病因主要包括正气虚衰和邪气亢盛两个方面,本虚标实是IMN基本病机,肺脾肾亏虚为病机之本,湿热毒瘀为本病发病之标。病理产物如水湿、热毒风扰等互相胶结,阻滞三焦导致气化功能失司,表现为水肿、蛋白尿,也有医家提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也是致IMN发病的主要原因。

1.1 脾肾亏虚为本

何灵芝主任[3]认为脾肾两虚是IMN病机之根本,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导致水液在体内积聚,精微物质下陷,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为水肿、蛋白尿,肾主水之脏,主封藏,肾虚则水液妄行,水湿外淫肌肤、内淫脏腑,表现为肢体颜面水肿,内脏积液。

吕宏生教授[4]提出脾虚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发为水肿;肾虚气化功能失调,精微不固,故见蛋白尿,脾肾亏虚作为直接原因导致本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脾肾亏虚后相关病理产物又会加重病情,故脾肾亏虚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1.2 湿热毒瘀为标

水湿、湿热、瘀血、浊毒既是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疾病加重的危险因素,程锦国主任[5]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内生为标,正气不足,邪气愈盛,脏器愈虚,从而形成湿热、瘀血、浊毒等实证,加重正虚,因此IMN常表现为虚实夹杂、疾病迁延反复。吴康衡教授[6]认为在本病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水毒相攻、痰瘀互结。邓跃毅教授[7]认为激素治疗为辛热之品,大剂量激素或冲击治疗易耗气伤津,易形成“药毒”毒害人体,患者常“瘀毒共生”。

1.3 风邪伤肾

王暴魁教授[8-9]认为IMN病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风邪,风邪致病包括外风与内风,在急慢性肾病的急性发作时主要是外风伤肾,因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故常伴发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内风伤肾一般见于慢性肾病失治误治或治不得法,内风直中脏腑,肾固摄、封藏功能失司,封藏不固,精微物质外泄,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2 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论治

综合各家所述,IMN病机以“本虚标实”为基础从而确立治则。在本病辨证过程中,以“分期论治,病证合参”为原则。

2.1.1 分期论治

依据IMN基本病机,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在疾病不同阶段本虚与标实偏重不同,因此分期、分阶段论治本病为诸多医家所推崇。

陈以平教授[10]将本病分为初期和后期,初期:湿热蕴结以标实为主,治宜清热利湿,益气活血,多选白花蛇舌草、猪苓、黄芩等药;后期:湿热渐褪,脾肾亏虚加重,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多选党参、黄芪、淫羊藿等药。

洪钦国教授[11]根据有无水肿的表现,将本病分为水肿期与非水肿期,水肿期:治以温阳利水,IMN早期水肿明显,方药以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为主,高度水肿,患者腹水严重时,治以攻下逐水,多选用甘遂研磨使用;非水肿期:治以固肾健脾,固摄精微从而消除蛋白尿,方药以二至丸、水陆二仙丹合玉屏风散加减为主。

2.1.2 病证合参

陈以平教授[12]基于IMN发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肾气虚,IMN迁延不愈的病理基础是湿热瘀滞,强调“益气活血化湿法”的治疗原则。韩莉[13]等对234例IMN患者采用益气活血化湿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对IMN患者疗效确切而巩固且复发率低,可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

刘玉宁教授[14]将IMN辨证分为4型,瘀水交阻证、湿热内蕴证、肝郁气滞证、脾肾气虚证,分别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以化痰利水、凉血消瘀;三仁汤加减清热利湿、疏通三焦;柴胡疏肝散加减畅达肝气,行气解郁;益气补肾汤加减益火补土、血水同治。

叶传惠教授[15]提出将IMN辨证分为5型:外邪犯肺证,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水湿瘀阻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分别拟用叶氏疏散解表方加减以疏风散邪、宣肺利水,叶氏消白Ⅰ号方加减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叶氏消Ⅱ号方加减以固肾健脾、化湿消瘀,叶氏消白Ⅲ号方加减以滋阴降火、化瘀固肾,叶氏消白Ⅳ号方加减以益气滋阴、化湿祛瘀。

综合各医家的观点,本病在临床上以“分期论治,病证合参”为基本原则。疾病表现为标实为主时,依据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所在部位和性质不同,治以祛邪,兼以扶正;疾病表现为正虚为主时,多见脾肾亏虚,亦可见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其治以温阳利水、或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进行综合辨治。

2.2 单方治疗

张春菘等[16]以陈氏肾9方治疗IMN患者30例,与对照组30例常规西医治疗对比,研究发现陈氏肾9方对IMN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副反应较少。高祥福教授[17]用水陆二仙丹合肾气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张大宁教授认为[18]用补阳还五汤作为基本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常用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等药,临证治疗IMN疗效显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基于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IMN提供了新思路。毕礼明等[19]从中医体质、证候与西医病理角度分析,认为“体”是疾病发生前状态,“病”是疾病基本矛盾,“证”为疾病主要矛盾,随疾病发生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提出“变化辨证”的思想。

江峡[21]以雷公藤多苷联用泼尼松治疗IMN患者25例,与对照组25例他汀类、双嘧达莫治疗相比,研究发现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庄客生等[22]在西医基础上加用自拟芪藤通络饮联用他克莫司治疗IMN,研究发现自拟芪藤通络饮利水消肿、祛风通络之功效显著。

2.4 针灸治疗

李争等[23]研究表明在甲泼尼龙、环磷酰胺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针刺气海、关元、肾俞等穴,对于患者实验指标的改善有较大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研究发现[24]在常规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选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三焦俞等穴,可以改善患者临床实验指标,增强临床疗效。

3 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单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各个医家通过自身临床经验总结证实了中医药治疗IMN的独特优势,“分期论治,病证合参”的辨治特点对于IMN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在辨证方面,通过中西两种不同的角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更加全面的了解病情;在具体治疗方面,循证立法,加用中药能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针灸及相关治疗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因此,笔者认为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模式或许可能成为未来治疗IMN的主要趋势,然而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献来看,一些多中心、大样本、多领域的合作仍然不足,在IMN领域的研究中随机对照及前瞻性的临床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开展。在目前阶段,我们亟需建立统一的中医辨证和疾病预后判断的科学评价模式,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IMN方面的优势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叶氏水湿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水湿痰饮为何引起代谢障碍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