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进展

2020-12-23尚怀国王克健谭宏伟兰宗宝杨本鹏彭李顺

西南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甘蔗利用率化肥

尚怀国,李 莉,王克健,谭宏伟,兰宗宝,杨本鹏,彭李顺,冷 杨*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2.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 海口 571101)

甘蔗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作物,作为主要制糖原料,在促进我国蔗区农民增加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甘蔗种植和食糖产销大国,2018年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40万hm2,原料蔗蔗产量在1.06亿t以上;2018/2019制糖期产销量分别为1076.04万和761.29万t,其中甘蔗制糖量占87 %以上,是世界第三大蔗糖生产国[1]。甘蔗生长期长、生物量大,蔗农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通常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还引发环境污染,从而造成甘蔗产量和品质“双降”[2-3]。此外,甘蔗病虫害种类多,且混发现象严重[4],加上近年来极端气候多发,以及作物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的变化,导致常发性病虫害频繁发生,突发成灾频率明显提高[5]。市场上,甘蔗专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较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甘蔗病虫害防治中占据主导地位[4,6],而且部分蔗农片面追求防治效果,通常随意增加农药施用剂量,造成甘蔗病害虫的抗药性加重,进而导致农药滥用、乱用现象十分普遍[5]。为加快推动甘蔗产业转型升级,在基本保证甘蔗高产高糖的同时努力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现甘蔗绿色生产和提质增效,科技部专门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色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重点针对甘蔗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进行研究攻关。文章从分析我国甘蔗生产化肥和农药施用现状入手,系统梳理已有的甘蔗生产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以期为该领域相关研究及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1 我国甘蔗生产化肥农药施用现状

1.1 化肥施用现状

1.1.1 化肥施用量大 甘蔗是一种对养分需求量较大的作物,其产量和品质与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密切相关[7],因此,生产上普遍采取增施化肥以获得高产、高糖和高收益。我国甘蔗生产中化肥施用量普遍偏高,平均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发达国家的5~10倍[8]。谭宏伟等[8]曾研究报道,我国多数蔗区化肥施用量为尿素900~1200 kg/hm2、钙镁磷肥1500~1800 kg/hm2、氯化钾450~600 kg/hm2、高浓度复合肥(15-15-15) 1200~1500 kg/hm2,折合为N 594~777 kg/hm2、P2O5465~513 kg/hm2、K2O 495~585 kg/hm2。其中,氮肥施用量是世界最大甘蔗种植国巴西蔗区的6~8倍[8]。报酬递减律指出,随着化肥施用量增加,每增加1 kg化肥所获得的增产效果会逐渐减少,直至不增产,甚至减产,施肥所得到的回报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只有选择合理的施用量,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即过量施肥不科学也不经济[9]。在甘蔗生产中,化肥尤其是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仅造成蔗田土壤质量和甘蔗品质的逐渐下降,盈余肥料流失引起的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还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1.1.2 化肥利用率低 在我国的甘蔗生产中,化肥当季利用率较低,不足27 %。已有研究表明,甘蔗对氮肥的利用率在14.5 %~24.7 %,对磷肥的利用率在6.7 %~13.4 %,对钾肥的利用率在15.6 %~26.9 %[9]。另有研究表明,在甘蔗常规施肥中,氮肥利用率为18.9 %~22.2 %,磷肥利用率为7.5 %~8.1 %,而部分甘蔗生产水平较先进国家的甘蔗氮肥利用率相对较高,其中美国为40 %、巴西为60 %、阿根廷为70 %[8]。导致我国甘蔗化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有:一是施肥结构不合理,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以钾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而传统施肥习惯是氮肥施用量最大,导致氮磷钾比例失调,过量氮肥损失浪费;二是甘蔗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不同,总的来说是苗期和成熟期少、伸长期多[10],但部分蔗农在种植甘蔗时基肥通常一次性施用大量速效肥,中后期不追肥或追肥不及时,导致化肥供应和蔗株吸收不吻合;三是施肥技术不当,管理宿根蔗时,不破垄开沟而直接施于蔗蔸,且不及时培土,导致化肥挥发流失严重。

1.1.3 化肥施用成本高 受近年来食糖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种植甘蔗的收益不断收窄。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食糖价格维持在5200~6400元/t的低价区间,导致原料蔗价格也在低位徘徊。以广西为例,2018/2019榨季普通品种甘蔗收购价为490元/t,已连续3年未超过500元/t,按75 t/hm2的平均产量计算,即每公顷的原料蔗毛收入不足375 00元。据相关调查显示,甘蔗的平均生产成本在21 000元/hm2左右,其中肥料成本就超过7500元/hm2,占总成本的35 %以上[11],蔗农利润空间非常小。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生产成本持续增长,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蔗农的种植积极性,进而阻碍甘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农药施用现状

在甘蔗生产中,病虫草害是导致减产和糖分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防治甘蔗病虫草害的措施有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其中,化学防治因高效便捷、省时省力,仍是当前的主要防治手段。但甘蔗生产过程中农药滥用、乱用现象十分普遍且长期存在,不仅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还制约了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5]。

1.2.1 甘蔗农药登记现状 据统计,甘蔗登记农药共涉及36个品种、259个制剂产品,其中,杀虫剂13个品种、93个产品,除草剂22个品种、164个产品,植物生长调节剂1个品种、2个产品[5]。目前,我国甘蔗农药登记现状尚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甘蔗主要病害有60多种,其中对甘蔗生产危害较大的有黑穗病、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等,但针对这些甘蔗病害尚缺乏有效杀菌剂登记。二是杀虫剂防治对象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蔗螟和蔗龟上,而其他害虫如粘虫、蔗头象虫、白蚁等均无农药登记,无法满足害虫防治的实际需求。三是受登记成本回收周期长、登记后产品用量相对较少、非登记农药未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甘蔗农药登记上积极性不高。

1.2.2 农药施用量大、依赖度高 一方面,化学农药的长期单一、大剂量和大面积施用,极易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继而导致用药剂量逐渐增加,形成“虫害重—用药多”的恶性循环。同时,过量农药在土壤中残留能造成土壤污染,进入水体后扩散造成水体污染,或通过漂移和挥发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另一方面,目前防治甘蔗螟虫、地下害虫等主要依赖毒·辛、毒死蜱、杀单·毒死蜱、丁硫克百威等化学农药,即甘蔗害虫防治措施单一化现象严重,由于可选性小,部分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杀灭大量蔗田有益生物,导致蔗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病害虫继而再度暴发[12]。

1.2.3 施用技术及药械落后,农药利用率低 一是传统蔗区农民在长期种植甘蔗过程中虽然总结出一些施药经验和办法,但施药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同时,在当前我国药械机构以大容量、淋雨式、全覆盖的喷雾技术背景下[13],农药喷施不到位、不均匀等情况普遍存在,浪费现象严重。二是个体蔗农主要采用一家一户的分散式防治手段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且多选用小型手动喷雾器等传统药械,因药械设备简陋、使用可靠性差等原因,导致药液在喷施过程中常出现滴漏和飘失等情况,其利用率较低。三是在甘蔗中后期由于植株高大、行间密闭而难以开展防治作业,通常采取撒施颗粒剂农药进行防治[4],因挥发作用而影响药物利用率。此外,我国蔗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坡地,因此降雨等因素也易引发农药流失。

2 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2.1 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2.1.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通过开展不同蔗区土壤养分测定和肥料田间试验,按照蔗地土壤供肥能力、肥料效应和甘蔗需肥规律,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确保养分平衡、精准供应,以满足甘蔗的正常生长需要,从而实现节肥增效、提质增产、减支增收的目标。据报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促进甘蔗生产化肥减施增效方面效果明显[14-15]。刘少春等[16]针对云南蔗区不同海拔分布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的特点,在系统分析不同生态类型蔗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32个适宜不同蔗区的甘蔗测土施肥配方,据大田试验测定结果可知,甘蔗平均增产8.10~10.95 t/hm2,糖分含量提高0.21 %~0.50 %,化肥投入成本减少72~225元/hm2,已累计推广应用5.67万多hm2。谢金兰等[8]在广西崇左蔗区开展甘蔗化肥减量增效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节约化肥投入1635元/hm2,增产12.73 %,增收4845元/hm2,合计节支增收6480元/hm2。

2.1.2 精确定量施肥技术 一是明确甘蔗需肥特点,即苗期和成熟期需肥少,伸长期需肥多,科学合理施肥。甘蔗苗期主要依靠自身储藏的养分,需肥量较少,且整体上对氮肥需求量大,钾肥和磷肥次之,施基肥时氮肥施用量占总氮施用量的5 %~10 %即可;分蘖后期至伸长初期对肥料需求量最大,占整个生育期的50 %以上,即该阶段是甘蔗的营养高效期,应重点施肥,且以氮肥为主;后期适量追施,在满足甘蔗对养分需求的同时,可为下一年的宿根甘蔗生长提供养分[9]。二是选取正确的施肥位置。一般情况下,基肥施于蔗种下并盖薄土,追肥施于蔗苗旁5~10 cm。甘蔗不同施肥位置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将追肥施于蔗苗旁5~10 cm,甘蔗对肥料的吸收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施肥位置[9]。三是制定正确的追肥时间。如出苗较好,可适当早追肥,春植蔗在分蘖期即可追肥培土;若出苗较差,则应在蔗苗4~5叶期及时追施氮肥,促进早分蘖,提高分蘖成茎率。四是采用正确的施肥量。黄振瑞等[1]通过降低施肥量并调整氮磷钾配比设计2个处理,常规施肥:按当地农民施肥习惯,施肥量为N 404 kg/hm2、P2O5296 kg/hm2、K2O 281 kg/hm2;优化施肥:施肥量为N 345 kg/hm2、P2O5195 kg/hm2、K2O 240 kg/hm2,氮肥和钾肥用量较常规施肥各减少15 %,磷肥减少34 %。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减少施肥量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反而通过调整氮磷钾配比,其养分供应和肥料运筹更加合理,有利于促进甘蔗生长和提高其产量,也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肥料盈余给环境带来的风险。

2.1.3 水肥一体化技术 甘蔗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压力灌溉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甘蔗对肥料的需求规律,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化肥配成的肥液加入水肥灌溉设备内,随灌溉水一起适时适量地输送到甘蔗根部土壤,以供甘蔗吸收利用的一种灌溉施肥方法[17-18]。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实现节肥省工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减少化肥因挥发、固定及淋洗造成的损失,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 %~50 %[17]。陆邵德等[17]对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甘蔗产量较常规施肥增产10.05 t/hm2,产值增加4515元/hm2,同时用工成本节约210元/hm2,增产增效明显。水肥一体化技术下,合理的灌水施肥比例可有效促进甘蔗生长、减少肥料用量、提高甘蔗产量,水肥配比为50 %时甘蔗产量及蔗糖可分别增加20.42 %和13.55 %[19]。

2.1.4 缓控施肥技术 缓控释肥是通过不同调控机制,延缓、延长养分释放期或根据设定需求来控制养分释放的肥料,具有养分有效供应期长、肥料利用率高和施肥次数少等优点,与甘蔗生长周期较长、养分需求量大、后期(封行后)施肥操作困难的特点相符[20]。通过施用缓控释肥可较好满足甘蔗各生长期的养分需求,提高养分利用率,有效减少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减少施肥次数、简化生产环节、节省施肥人工成本,是今后甘蔗肥料发展和应用的必然趋势。李松等[21]在广西8个蔗区开展缓释肥在甘蔗上施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施肥,一次施用等价值缓释肥可增产5.5 %,蔗糖分增加0.31 %,增收4751元/hm2。在云南蔗区,邓军等[22]研究表明,缓释肥一次施肥与光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甘蔗轻简高效栽培模式能有效简化甘蔗中期管理环节,相对于常规施肥栽培模式,每公顷可增产44874.3 kg、增收10627.95元,明显提升了甘蔗生产效益。

2.1.5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技术 有机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料来源,其肥效均衡持久,养分较全面,既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释放养分,又能向作物供给营养,具有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关于有机肥在甘蔗上的研究应用以生物有机肥为主。林海荣[11]在广东雷州蔗区调查发现,地力下降是造成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亟需通过施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以改良和培肥土壤;通过连续3年的试验发现,配施生物有机肥+化肥可使甘蔗增产18 %,而且施用生物有机肥后甘蔗对氮、磷、钾吸收利用更充分,对应的利用率分别提高15.0 %、30.0 %和4.5 %。陈迪文等[23]通过探究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上的施用效果,发现配施生物有机肥+化肥能显著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含量,与配施普通有机肥+化肥相比分别提高5.8 %~7.1 %和6.6 %~8.4 %,与常规施用化肥相比分别提高9.0 %~10.3 %和9.4 %~11.3 %。除配施生物有机肥外,在蔗田中增加糖厂酒精发酵液、糖厂滤泥、厩肥和堆肥等有机物料的投入,也能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8]。

2.1.6 蔗叶还田技术 甘蔗叶中富含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钙、硫等微量元素,是一种可再生肥料资源。蔗叶还田在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供应的同时,还能加速有机质积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贮存养分和水分的能力,进而提升肥料利用率,对促进甘蔗增产增效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资料显示,鲜蔗叶中氮、磷、钾含量分别占0.10 %、0.31 %和2.20 %,每公顷蔗田约产出15 t鲜蔗叶,若全部粉碎还田相当于施用尿素110 kg、钙镁磷肥150 kg、氯化钾275 kg[11]。梁兆新等[24]曾在广西农垦金光农场开展蔗叶还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蔗叶还田可使甘蔗产量增加9.60 %~27.27 %,增产效果明显。

2.2 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2.2.1 基于精确测报的精准施药技术 通过甘蔗病虫害测报体系,结合人工田间调查,监测蔗田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记录蔗区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为害情况,并进行检测分析和鉴定,集中研究防治适期、防治药剂及施药方法,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精准防治,实现施用最少农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的目标。2014年7月全国甘蔗生产信息监测系统开始投入运行,2015年正式全面推进,该项目检测范围包含甘蔗主要害虫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对我国甘蔗主产区27个区(县)的甘蔗螟虫、甘蔗绵蚜、蔗龟和甘蔗蓟马等主要害虫的为害情况及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将甘蔗主要病害也纳入监测内容,为我国各蔗区甘蔗生产提供最及时的病虫害预测预警,同时协助有关部门、企业和蔗农进行精准有效地防治[25]。

2.2.2 无人机高效喷药技术 甘蔗无人机高效喷药技术是利用无人机搭载喷药装置,通过控制系统和传感器进行操控,实现对甘蔗的定量精准喷药[26]。相对于传统喷药方式,无人机喷药优势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节药效果明显。凭借无人机喷洒装置的自稳定功能,能确保雾流始终垂直向下,较常规喷药方式可节省30 %~50 %的农药用量[27]。曹红燕[27]研究表明,无人机植保方式下的农药用量仅为传统植保方式的40 %。二是农药利用率高。通过精准控制喷洒流量可使农药喷洒均匀,加上无人机作业时产生的下压风场能增加雾流的向下穿透力,从而确保农药在蔗叶表面有效附着,农药利用率可提高30 %以上[26-27]。三是高效安全。据统计,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打药的60倍以上,同时可实现人机分离,有效避免作业人员与农药直接接触,安全性更高[28]。

2.2.3 甘蔗种苗脱毒技术 甘蔗是以蔗茎腋芽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其种苗是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29],因此,采用甘蔗种苗脱毒技术可有效去除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病害,阻隔甘蔗病毒、细菌病害的传播及其危害[29],极大减少后期农药的施用量。甘蔗种苗脱毒技术是一项效果显著的病虫害防控技术[31]。曾慧等[32]研究表明,通过热水脱毒处理法或茎尖离体组织培养与热水处理相结合的种苗脱毒技术,可从感染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的甘蔗种株上获得健康种苗,且甘蔗产量增幅可达26.65 %~69.39 %。卢文洁等[29]在研究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时发现,甘蔗种苗经温水脱毒处理后能有效去除病菌或病毒,去除率在90 %以上;同时增产增糖效果明显,新植蔗增产49.8 t/hm2,蔗糖分提高0.35 %~0.86 %,宿根年限延长2~3年,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2.2.4 害虫诱杀技术 应用杀虫灯、昆虫信息素、诱虫板等害虫诱杀技术实现对害虫的精准、高效诱杀,可有效减少农药的施用。根据蔗螟、蔗龟和白蚁等成虫的强趋光性特点,采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可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在减轻虫害的同时保证蔗苗健康生长,安全环保且效果非常明显[33]。此外,利用性诱剂迷向和诱杀技术防治甘蔗虫害的成效也十分显著。在蔗螟交配期间,于螟虫成虫活动的田间放置性诱剂释放器和诱捕器,一方面可通过释放出的性诱剂与昆虫释放的性外激素产生竞争,干扰雌雄蛾的性信息联络;另一方面,利用性诱芯引诱雄蛾并进行诱杀,降低蔗田雄蛾比例,进而导致交配率下降,减少次代虫口密度及减轻为害[34]。

2.2.5 优势天敌防治技术 利用害虫优势天敌防治害虫,不仅能降害增产、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减药增效、维持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据相关报道,在甘蔗害虫天敌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保护利用价值的优势种主要有:寄生甘蔗螟虫的赤眼蜂和螟黄足绒茧蜂等,捕食甘蔗绵蚜的大突肩瓢虫和双带盘瓢虫等,捕食甘蔗粉蚧和蔗头象虫的黄足肥螋,寄生蔗螟和蔗龟等的白僵菌等[35]。其中,赤眼蜂因资源丰富,且其繁殖技术不断改进,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甘蔗害虫优势天敌。赤眼蜂是一类多食性的卵寄生蜂,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可将其杀死在卵期,阻止螟虫在幼虫期为害甘蔗,且不污染环境,不增加害虫抗药性,合理使用可减少蔗田的农药施用量和施药次数[36]。也有研究表明,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良好,螟虫卵粒寄生率和卵块寄生率均在80 %以上,螟害节率和螟害株率较对照处理显著减少[34]。白僵菌是用于田间大规模防治害虫的一种昆虫病原真菌,目前已在40多种害虫防治上获得成功[37]。应用白僵菌防治甘蔗害虫时,可在蔗螟开始产卵或蔗龟、蔗头象虫活动产卵高峰期将白僵菌拌土施于蔗株基部复土,该方法有效期长且防治效果佳[35]。

2.2.6 农业防治技术 一是疏通排灌,防止积水;及时除草,通风透气,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二是及时培土、合理施肥,促进蔗苗早生快发,增强抗病虫能力。三是低斩收割,降低宿根蔗篼,减少越冬虫源,降低病虫危害[38]。四是收后及时清园,通过深耕勤耙、捡拾销毁病株残叶等,清除病虫。五是通过与甘薯、花生、玉米和水稻等非感病作物轮作,减少病虫数量;或与蔬菜、绿肥等间作套种,改良土壤结构,改善甘蔗生长土壤环境[33]。

3 展 望

化肥农药作为主要的农业投入品,在甘蔗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量施用引起的生产成本攀升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因此,要实现蔗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推进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上精准发力。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改变传统化肥农药施用观念。蔗区地方政府要立足实际,加强甘蔗生产化肥农药科学施用规划,明确减施增效目标,列出进度表,同时注重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宣传,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提高蔗农对减施增效理念的接受度,积极引导蔗农改变“高产需高肥,病虫下猛药”的传统习惯,参照相关部门制定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计划和方案,科学合理施用。二是加强科技攻关,开发新型实用绿色高效产品。在试验示范缓控释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微生物肥和功能性肥等的基础上,紧密围绕高浓复混化、利用高效化、释放可控化、残留安全化和元素全息化的发展方向[39],兼顾肥效和利用率,有针对性地加快甘蔗绿色高效肥料的研制。加快高效低毒环保农药和生物农药等的研发、登记步伐以部分替代低效化学农药,加大新型高效药械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提高农药利用率。三是加强推广应用,促进减施增效技术落地落实。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主推技术,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普及应用。在化肥减施增效上,针对不同蔗区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及甘蔗需肥规律,推广应用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精准施肥技术;在有条件的蔗区推广应用既节肥节水又增产增效的甘蔗水肥一体化技术;充分发挥有机肥特别是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推广应用合理配比的生物有机肥+化肥以促进甘蔗提质增效。在农药减施增效上,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依托甘蔗病虫害测报体系,推广应用基于精确测报的精准施药技术;在甘蔗规模化生产片区推广应用基于无人机植保技术的统防统治方案;发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优势,推广应用“灯诱+性诱+释放赤眼蜂”的甘蔗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在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主推技术推广过程中,注重对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等甘蔗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以点连线、线多带片、片扩成面,最终带动广大蔗农普及应用。多措并举,努力实现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目标,有力推动甘蔗产业的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甘蔗利用率化肥
一季度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4.9%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甘蔗的问题
晶胞参数及空间利用率的相关计算突破
甜甜的甘蔗
黑熊吃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