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头皮静脉留置针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2020-12-23高立梅
高立梅,李 红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11400)
压力性损伤为皮肤和/或潜存的皮下软组织相关损害,多于骨隆突部位或是皮肤和医疗设备或材料相接位置出现[1]。外周静脉留置针能长时间保留在血管中,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且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2]。本文分析PDCA循环理论在新生儿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12月行头皮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儿18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9例、女97例,其中肺炎76例,支气管炎22例,黄疸42例,高热惊厥31例,腹泻患儿12例、窒息3例,依据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要求进行管理;选取2018年1月~12月行头皮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儿178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92例,女性86例,其中肺炎70例,支气管炎27例,黄疸40例,高热惊厥27例,腹泻患儿11例、窒息3例。两组年龄均在1 d~6个月。实验组及对照组一般数据资料经比较,P>0.05。
1.2 方法
实验组及对照组都应用相同的留置针、透明敷贴、一次性无菌棉垫等材料。对照组采用压力性损伤三级管理制(护士长-组长-护士)、每日检查受压部位、按时更换敷贴、做好家属宣教等护理手段。实验组采取PDCA循环法管理。详细如下。
1.2.1 计划(Plan)
1.2.1.1 计划准备
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组员6名,1名是儿科护士长,是指导员,负责活动监督管理;研究者是组长,将计划制备,组织小组讨论会,共同制定小儿头皮留置针使用登记本,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诊断、留置日期、拔针日期、有无压力性损伤等。
1.2.1.2 现状分析、制作目标
对照组186例患儿中,出现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者共17例,压力性损伤发生率9.13%,根据对17例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患儿进一步调查分析原因,发现维护不到位10例(占58.8%),固定不妥4例(占23.5%),健康教育不到位3例(占17.6%),发现因维护不到位产生的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所占百分数最高,属于主要原因。目标值=现状值-潜力值=现状-现状×症结×解决问题的能力=9.13%-9.13%×58.8%×80%≈4.3%。
1.2.1.3 根因探讨
通过分析,根因主要包含:交接班时护士未认真查看、封管后未查看、留置针针柄未放在一次性无菌棉垫正中、备皮面积小于透明敷贴范围、无菌操作不严格、患儿头部出汗多、家长未掌握看护要点,根据设定的“确认依据”,经过现场查看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了两个要因。(1)交接班时护士未认真查看,(2)留置针针柄未放在一次性无菌棉垫正中。
1.2.2 实施阶段(Do)
(1)全体护士集中学习《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护理安全。对科室护士进行操作标准和质量控制培训,包括静脉选择、穿刺手法、留置针固定、一次性无菌棉垫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3年内护士由带教老师专人指导,学习留置针的维护、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带教老师负责检查质量。合理排班,能及对应,组长及时指导本组护士工作。
(2)对照组护士置管前告知家长静脉留置针的优缺点和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取得家长同意配合。合理选择静脉,如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按照静脉留置针置管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备皮面积大于透明敷贴范围、针柄放于一次性棉垫正中位置、弹力绷带松紧适宜,做好置管标识,操作后配合家长安抚患儿情绪,再次指导注意事项确保家长已掌握。输液时按照分级护理巡视要求及时巡视,查看局部情况,发现输液不畅时及时查找原因并解决问题,确保输液安全。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留置针护理的基础上采用PDCA管理模式,留置针纳入床边交接班内容,交班时如发现透明敷贴松脱、头部出汗、管道打折或移位、一次性无菌棉垫移位、针柄上方弹力绷带过紧、有无压伤等情况时即刻处理;输液时加强巡视,输液前中后均认真查看局部情况以及有无压伤,发现可能性的压疮前期立即拔针并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对于;新生儿头皮娇嫩、留置针针柄硬,更易产生压力性损伤,使用头皮留置针期间,需加强巡视查看次数,避免安全隐患;各管床护士按要求对头皮留置针患儿进行登记。
1.2.3 检查阶段(Check)
PDCA小组成员每天核对登记本,确保登记信息正确无误;小组成员做好示范和榜样工作,每天至少检查1次头皮留置针局部有无压伤,随机检查护士头皮留置针置管、静脉输液和留置针维护是否规范执行,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导、做好记录;组长和护士长随机督查,对发现的问题每周一下午组织当班护士进行汇总、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将高频次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1.2.4 处理(Action)
参考PDCA小组质控讨论记录本,针对发生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的高频次因素,邀请本院压力性损伤专科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出小儿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防护流程,护理部审核通过。
1.3 观察指标
比对两组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留置时间、家长满意度。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家长满意度情况,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指标,综合满意度是非常满意例数加满意例数所占百分数[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护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压力性损伤发生率1.6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9.13%,存在数据值之间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儿留置时间(7.26±1.23 d)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4.13±0.50 d),存在数据值之间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1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有73例,满意有87例,不满意有26例,患儿家属满意总计率是86.02%(160/186),实验组178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有101例,满意有69例,不满意有8例,患儿家属满意总计率是95.51%(170/178),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总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数据值之间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是在诊治过程中使用医疗器械发生的压力性损伤[4],主要发生在医疗器械压迫的皮肤和黏膜处[5]。虽然静脉留置针的优点很多,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敏感,表皮角化不全,抵抗力差,留置针针柄质地硬,虽然已经使用一次性无菌棉垫缓解针柄的压力,但局部皮肤发生压疮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引起家长的不满。
本次研究我们参考成人版压疮评估Braden量表,结合婴幼儿皮肤特点及头皮留置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压力性损伤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将PDCA模式用于预防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的管理中,有效降低了头皮压伤的发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管理系统的完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