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非拆不能读?

2020-12-22小不可等

青年文摘 2020年3期
关键词:功利性书稿深度

小不可等

现代社会,很多人没时间精力去看书,但又有知识焦虑症想充充电,于是拆书一时风行。樊登读书会、得到、喜马拉雅、知乎……都在拆书,他们把出版社的书浏览一遍后,浓缩成简洁易懂的听书稿或者文字稿,以知识付费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从书非借不能读到非拆不能读,这样“看”进去的书,有用吗?拆书究竟是帮读者提高了读书效率,还是把书过滤成了没有营养的二手知识?每个独立思考的读书人或许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书山之路无捷径 小不可

有平台把书拆成50 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一年365 元,一年听50 本书”。算下来,一年统共用差不多40 个小时,时间花得少,还能营造“年读50 本”的效果。

然而,这种读书方式,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缓解焦虑感,和自己读书有着本质区别。

读书,主动吸收,整个过程包括阅读、思考、反刍,先将书掰开了揉碎了,再把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新书融为一体,有颠覆的部分,也有增长的部分,如此方完成一本书从阅读到消化的过程。而拆书,则完全将过程消解,看似轻松简易一步到位,得到的效果实际大打折扣。

书山有路勤为径,没有捷径。

拆皮去骨的书,就像知识超市里的冷冻肉,从一件曾经具备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变成营养价值打了折扣的垃圾食品。有人还指望靠它们增长才干改变人生,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再者,读书还成就了思考的愉悦,这愉悦天生与“简易”为敌——要不然怎么说,要读一些对自己来说稍稍有点困难的书,不能太难,太难容易放弃,也不能太容易,最好读起来微微发汗,这发汗之中,便存在着挑战自己智识的趣味。

从前的人读书,还讲究做笔记,因为“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现在,别说做笔记,一切用视频音频说话,文字最好被“谋杀”。

这样“看”进去的书,大概也就和书架上从未拆掉塑封的大部头经典一样吧,是装帧、是谈资、是面子工程。

而真正的读书是什么呢?不妨用鹦鹉史航形容老舍的话来回答:“老舍先生写一个人,会觉得我麻烦人到我的书里去走一趟,得对得起别人,不能给人留下一个面目模糊的形象,对祥子不但要看他的背影,还要绕到前面看他的脸,看他额头上小时候被驴咬过的伤疤和他有什么样的委屈。”

读书是坐下来和作者好好聊聊,带着质疑和反思。然而“拆书”基本上就是“我相信,我跟从”的被动接受——哪怕讲者肚子里有货,这种纯引领本身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书是文字的艺术,而有人偏要把它变成声音,是谁在支持他们这么做?是我们的浮躁,是我们的不求甚解,也是我们的明明已成年却要假扮幼齿,要人送餐,还要人喂。

(摘自《新民周刊》2019 年第44 期,小黑孩图)

是时候做聪明的读者了 /刘主任OS

阅读的本质,应该是开阔视野、获取经验、提高认知。一个聪明的读者,应该不局限于书本,行万里路、与人交流、观察事物等也是一种阅读。而拆书则重构了开阔视野、获取经验、提高认知的方式。

拆书一般有两个特点:增加了图文、音视频体验,解决了几万年来人们对文字的疲惫问题,使阅读娱乐化;总结得很好,普通人能理解。

知识不应该看起来那么复杂、那么不可企及,而拆书让知识的门槛变低了,很多基础不好的人、理解能力差的人、缺乏耐心的人,也能轻松获得知识。

内容形式是一方面,拆书在效率上,也是传统阅读望尘莫及的。没有拆书稿之前,一个年轻人,在阴冷的出租屋里,就算手里有大量书,也很难读得进去,因为,读书需要一个完全投入的环境,但是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再说一个场景,如果你在地铁公交,有位置坐的时候当然可以看书,但没有位置坐的时候,你基本看不进去,因为你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但现在不一样,你可以听,无论你在哪里,只要能腾出耳朵就可以。

而且拆书本身也在压缩时间。很多功利性的图书,如果逐字逐句读,一般要几天才行。但如果被拆解成音频,可能只需要听一个小时,就能掌握整本书的要领。另外,写成书的内容,一般都是沉淀比较久的,而做成知识付费的内容,很多是鲜活的经验,听了直接可以用上,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当然,也不能说拆书没有弊端。电商刚刚起来的时候,各种假货,很多人认为,电商就是假货交易。但事实证明,电商的货会越来越好。同样的道理,拆书也一样。

而且聪明的读者会懂得分类。书有两种,一种是享受性阅读的书,一种是功利性阅读的书。

所谓享受性阅读的书,大致可以理解为文史哲等,这类书是真正沉淀人类文化的,最好是买来纸质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慢慢品味里面故事的跌宕、文字的魅力。

所谓功利性阅读的书,就是有一个明确目的的书,读完了你能知道一个概念。这些书,其实特别适合被拆成知识付费内容,通过跳读的方式,把要点和概念了解透就行。

功利性拆解版的圖书,让我们只需花一点小钱,就能迅速学到里面的要点,既节省了钱也节省了时间。而这些钱和时间,让我们可以更多地阅读享受性的图书,从而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和幸福度。

每个读者,一生都脱离不了享受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

(摘自“刘主任OS”百家号,小黑孩图)

拆書稿适合知识有深度的人 准提散人

拆书稿流行的背后是急躁的功利性阅读。人越来越懒了,恨不得通过一句话就读懂一本书,通过一篇文章就吸纳全书精华,从而提高学识修养。阅读的确有利于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但急躁的功利性阅读没有这个功效。

阅读无外乎两条路:以精达博,以博入精。一个人在某领域有了足够的深度,为了拓宽知识面的宽度,他广泛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这叫以精达博。一个人兴趣爱好广泛,闻多识广,为了挖掘知识的深度,他想读更多的专业性书籍,这叫以博入精。这两条路最终都会让我们的知识既有宽度又有深度。

黄易小说《覆雨翻云》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覆雨剑”浪翻云,一个是尊信门主赤尊信。浪翻云善于用剑,一剑可演尽天下兵器变化;赤尊信以天下兵器为己用,每次战斗前都会选用最适合的兵器。两人交手,胜的一方是浪翻云,赤尊信会的兵器很多,却没有最精通的。

读再多拆书稿,也只是增加了知识的广度,最多不过就是成为“赤尊信”,永远成不了“浪翻云”。所以不要太热衷于拆书稿,更多时候还是要精读书籍。

这里有人就要问了:拆书稿都是通过提炼书本而来,这还不算精读?那什么算精读呢?

精度一定是深度的主动阅读。第一点,从内容上,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旨、要点理出来,理解并消化吸收;第二点,从文法上,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的段落结构列出来,把书或文章中的词和词语的用法画出来,理解并消化吸收;第三点,在这两点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与自己之前所读、写的文章相互验证,使其升华。完成了这三点,才算精读。

拆书稿则主要是提炼书或文章要点,最多能帮读者完成第一点。再加上拆书稿作者水平有高有低,拆书稿自然也良莠不齐,这第一点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完成得好。

当然,拆书稿也不是不可以读,只是说它更适合在某些领域知识已有一定深度的读者,因为拆书是提高知识广度最有性价比的办法,读者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大量书籍。

不过,大多数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积累得更多的还是知识的广度,需要提高的则是自己知识的深度,这就需要去精读书或文章。

有时候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一本书上,成就更斐然,像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

(摘自“准提散人”百家号,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功利性书稿深度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