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细节理解他人
2020-12-22GQ报道组
青年文摘 2020年6期
GQ报道组
2019年8月,刘敏接到选题任务,去采访“口红一哥”李佳琦。在南昌采访李佳琦的好友时,她得到了一個细节:李佳琦去上海打拼的前一夜,在告别酒局上哭了。好友觉得,这是李佳琦对离开南昌的朋友、抛掉过往生活的不舍。
刘敏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情节,但缺乏对场景的具体描述。过去两年的特稿写作训练,让她条件反射似的追问:是什么场合?叫了多少人?哭的时候身边多少人?
次日见到李佳琦的另一位好友,她再次问到那场哭泣,得到了更精确的信息:在酒吧门口、朋友是一个一个出去的、哭泣时李佳琦说的话、朋友自己先觉得好笑后来又沉默的反应。
从南昌回到上海,在最后一次对李佳琦的采访中,刘敏把那次哭泣又问了一遍,大量的信息得到当事人的确认,并修正了一处误解:那晚他并不是“号啕大哭”,而是“抹眼泪”。到此,这个细节终于全面了、有底了、可以写了。
这个看似细微的情节,后来成了理解人物、建构报道的一个重要入口。采访中她听了很多敬业、友善的故事,符合李佳琦既定的公众形象,而这场哭泣戳破了“劳模”的外壳:一级一级打怪时,李佳琦跟我们一样有恐惧的时刻,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这种脆弱能让读者共情,也让那些千篇一律的拼搏细节更可信了。
(摘自“GQ报道”微信公众号,杜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