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舆情分析及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启示
2020-12-22胡留所
胡 健,胡留所
(1.西安财经大学 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00;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 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简称“五年规划(1)“一五”到“十五”期间称“五年计划”,自“十一五”起称“五年规划”。”,是中国进行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的中长期规划,对重大项目建设、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调整以及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指导,也反映了国家治理和宏观决策水平。因此,对五年规划编制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规划编制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广泛听取民意。从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历程看,顶层设计一般执行较好,广泛听取民意相对薄弱。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是否成熟,关键取决于能否对已制订的规划进行动态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新一轮规划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而舆情分析就是规划评估的一个重要手段。建国以来,中国先后编制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一五”至“五五”期间,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除少数五年规划执行较好之外,大多数五年规划并未得到认真执行[1]。“六五”至“十三五”的五年规划编制步入了正轨,但国家层面对发展规划的评估肇始于“十五”规划,全面启动于“十一五”规划,并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才逐步完善。
从制度的供求角度看,以往的五年规划研究都是在优化供给,精进顶层设计,而鲜有从制度的需求出发研究社情民意。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成员,会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国家层面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传播和再生产,由此反映着政策的指向,启发着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制定者也一直努力探索政府与社会公众以政策为媒介的互动关系。Ripberger和Joseph、赵署光以公共关注度(Public Attentiveness)评价公众的政策偏好和注意力,而中国传统媒体的政治属性较强,核心职能在于确保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侧重于媒体对政策的引导作用[2-3]。在传统媒体中,居民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方,仅从传统媒体视角很难分析出居民对政策的关注与态度。所以,本文将根据社会主体的不同将关注度划分为居民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
早期衡量居民关注度的方式是抽样调查,通过追踪数据来获取公众在特定时间内对政策偏好的变化。傅广宛和傅雨飞使用调研问卷对中部六省公民的公共政策关注度进行了研究,发现政策关注度与公民的年收入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学历与关注度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4]。李秋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了普洱市哈尼族对国家民族政策认同的状态[5]。傅广宛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但女性公民的政策关注度明显低于男性,男女公民的参与偏好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在乡级政策参与上,男女两性公民群体的人数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在其他政府层级的政策参与上,男女公民的人数分布没有显著差异[6]。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政策的关注度虽然相对精准,但是面对政策的广大受众,难以克服样本小的缺点。
随着学界对调查方法信效度局限的进一步认知,一批学者开始寻求将各类媒体作为测量公共关注度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考察特定权威媒体或流行媒体在某时间段内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和讨论,到全面关注媒体对政策及议题的讨论成为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追求。Macintosh等认为新媒体可以使用户更便捷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政策观点,具有许多传统媒体都不具备的对人赋权、赋能功能[7]。Auer提出,新媒体成为了公众交流政策意见的平台,进而形成了影响政策的因素,挑战了传统学者如拉斯韦尔等人所界定的以专业外交官、记者、宣传官员等为代表的“政策传播者”概念[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愈发多样化,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政务功能拓展、技术支撑和应用创新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9]。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信息科技在重塑公众生活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同时,使网络数字足迹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结合大数据方法在因果推论方面的逐步完善,网络空间的政策搜索行为数据为有效测量公共关注度提供了有力支撑[10]。毛炎新和吴琼爬取了2006—2015年各级林业系统的官网信息数据,用文本分析工具提取关键词,统计出关键词频度、权重等因子,得出林业系统所关注的内容和侧重点,对产业政策关注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1]。孟天广和赵娟基于2011—2017 年间的政策议题关键词采集了百度搜索数据,用以衡量公众的政策关注度,并进一步对公众的政策关注原因进行探究[12]。
上述文献表明,从规划评估角度看,中国的五年规划作为文本性的顶层设计还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学术研究,而五年规划作为社情民意的反映又缺乏对舆情的学术研究。所以,本文的贡献在于: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十三五”规划的文本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加客观和准确的把握规划的重点,凝练规划的核心思想;以百度搜索数据代表居民对“十三五”规划的关注度,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衡量全体社会居民对“十三五”规划及不同领域的关注量,进而对比居民关注与规划关注的异同,为规划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借鉴;以媒体数据解读“十三五”规划及各领域的情感态度,可以更全面和准确的反映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满意度,便于及时地对负面情绪较高的领域进行疏导和改进。但受制于文本分析的技术,在语意聚类、关键词提取等方面结合了经验判断。
二、五年规划和舆情关注的互动机理及研究设计
五年规划与舆情关注的互动本质上是一种政社互动,是政府和社会成员达成意志与行为统一的动态博弈,涉及到制度—行为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等。
(一)理论基础与互动机理
1.制度—行为理论
制度—行为理论是一种横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它在制度主义研究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并演变为不同的流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社会成员是理性的、偏好内生和固定的,社会成员会在制度范围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社会成员会超越利益考量,从价值观的角度做出选择,个人的目标和偏好并非内生和不变的。历史制度主义采取现实主义的分析方式,对行为不做前定假设,以行为的具体历史背景为依据进行行为分析[13]。
结合制度—行为理论对五年规划的政社互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五年规划与社会成员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顶层设计,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引导作用。社会成员会在在价值观的引导和法律的约束下,在规划范围内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又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挑战社会规则,超越规划的范畴。因此,建立良好的制度引导和约束社会成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居民的搜索行为和媒体的新闻报道可以很好的代表着社会成员的诉求,是五年规划制定和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五年规划的制定要充分的吸收舆情信息,其制定既要科学合理,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引导人民群众理解和践行规划设计。
2.社会治理理论
社会治理理论作为起源于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深入的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共同治理体系。不同于管理,治理更加注重协商和民主,它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通过协商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体间协调互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14]。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治理主体上肯定了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地位,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影响五年规划制定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居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居民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社会价值实现,有了更高的社会事务参与热情。互联网的普及,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更为便利的渠道。居民通过搜索引擎了解政策信息,在新闻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社会公众与政府间的双向互动。因此,对搜索引擎数据以及新闻媒体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编制五年规划,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研究设计
本文首先运用文本分析法,提炼五年规划核心领域中的高频词汇,解读政策的取向和指导思想。其次,爬取百度引擎的五年规划搜索数据,从量的角度观察居民关注和政策的匹配。然后,通过媒体数据库获取多渠道的新闻报道,分析各领域的媒体报道数量和情感倾向。最后,结合文本分析、居民关注度分析以及媒体数据分析,对“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图1 五年规划和舆情分析的研究设计
三、基于文本分析的“十三五”规划解读
(一)“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分析
“十三五”规划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执行期为2016—202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承载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以创新驱动解决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动力提升问题,将经济增长中的要素驱动升级为科技驱动。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同。注重绿色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励行生态保护,推进节能生产,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开放理念,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实行边疆和海峡西岸地区的区域开放。推动金融市场、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产业开放。坚持共享理念,通过政府数据等资源共享,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资源和成果共享,使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二)“十三五”规划的关键词提取与分析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来源于中国政府网。“十三五”规划一共有20篇80章,共83 282字(不含章节目录81 860字),根据规划的主题和设计框架可以将规划划分为8个领域。规划含有大量的政治、经济等领域专有名词,不适合运用普通的分词工具进行解构,所以本文运用python中的jieba分词工具,结合搜狗词库中社会学词库等16个词库(2)词库优化选择了以下16个搜狗词库:价值观考试、农业经济管理名词、国际投资名词、国际金融名词、外贸词汇大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学专业词库、社会学科、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经济学词汇二、经济理论一般名词、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财经金融词汇大全、金融市场名词、金融机构。进行分词,选取词频较高的64个关键词。
2.“十三五”规划领域与发展新思路
本文根据词的频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以全面覆盖到8个领域为标准,选择出现次数在15个以上的关键词,结果见表1。
表1 “十三五”规划领域及关键词
从文本领域可以看出,“十三五”规划中有8个领域,关键词数量最多的是经济发展领域(19个)和人民生活领域(18个),其次是科技文化领域(9个)和生态环境领域(6个)。
具体来看,经济发展领域中经济(184个)、金融(105个)和农业(113个)被提出的次数较多,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35个)、农民(24个)出现频率也相对较高,反映出了规划对农业领域的较高的重视程度,针对经济和区域中的非均衡发展问题提出了较多改进设计。另外经济领域中金融(105个)、投资(68个)、保险(54个)、资本(49个)、融资(26个)、基金(22个)和国有资本(16个)等词汇有了较高频率的出现,反应了规划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旨在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生活中,教育(119个)、就业(66个)和医疗(61个)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反映了政策规划对人民生活保障的高度重视。从高频词汇上可以看出,扶贫(38个)、贫困地区(25个)和脱贫(22个)都有较高频率的出现,反映了规划对脱贫攻艰的重视程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
科技文化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两大部分,反映出政策规划对于科技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生态环境领域,能源(3)能源可放在经济发展领域也可以放在生态环境领域,规划中对资源的论述更多的集中在节能环保,因而放在生态环境领域。和环保主题都体现出了较大的关注度,反映出中国对提高清洁能源开发和应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另外针对环境污染提出了较多的改进措施,励行节能环保,建设美好家园。
从“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出,规划结合国内外环境变化有了新的提法和转变,充分关注到了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不平衡现象,在经济、民生、环境和科技领域都有较多的创新性改进方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指导思想的转变。因此,规划是高质量发展观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初步体现,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行动方案。
四、“十三五”规划的影响力分析
“十三五”规划是对国计民生的中长期规划,会引起社会主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公众会通过搜索引擎、媒体以及专门的信息网站对“十三五”规划进行了解和跟踪。本文将关注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众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而产生的居民关注度,二是传统和现代媒体报道而形成的媒体关注度。作为国家层面的中长期规划,“十三五”规划会引起一部分社会主体的直接关注,如直接针对“十三五”规划进行的搜索、报道和研究。与此同时,还会引起社会主体的间接关注,如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对“十三五”规划进行的引述。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涉及到社会经济等细分领域的搜索,并未对“十三五”规划直接进行研究或引述,但可以作为对“十三五”规划的衍生性关注。本文从关注主体来划分,将“十三五”规划关注度分为居民关注度、媒体关注度而分别进行讨论。
(一)基于居民关注度的“十三五”规划影响力分析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根据2019年CNNIC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国网民已达8.29亿,而百度是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2019年占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76.42%,用户数量覆盖了大多数的互联网使用人群。百度自2011年开始编制统计关注度指数,基础是网页搜索关键词的搜索量。百度搜索指数可以记录用户和媒体在PC端和移动端的搜索量,并根据现值与基期值对搜索量进行指数化编制,能够有效代表居民的关注偏好,是重要的舆情参考,也是众多政策关注度研究的数据来源。本文通过百度搜索指数采集“十三五”规划以及与“十三五”的关键词数据,探索公众的搜索行为与政策关注度之间的关系。
在百度指数检索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观察近十年的五年规划影响力,采集了“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三个关键词自2011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之间的搜索引擎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依据“十三五”规划执行周期和表1领域与关键词,从百度指数中爬取相关词语在2016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之间的搜索引擎数据。“十三五”规划的数据可以代表居民的直接关注度,关键词可以代表间接和衍生关注度,将不同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加总可以得出不同领域的居民关注度。
2.居民关注度与解读
从图2可以看出,居民对五年规划的关注度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每一届五年规划前的五中全会以及颁布五年规划的当月都是居民关注度的高峰时期。这是由于五中全会的主题一般是讨论下一届五年规划的制订,并出台规划编制的建议,因而会引起居民的广泛关注。五年规划的通过需要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表决,当月的关注度往往会成为五年规划中居民关注度的峰值。每年1月底到次年2月初的春节前后,是人们回归生活的时期,也是规划关注的低谷期。
图2 “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关注度趋势分析
2011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讨论、修改和表决,“十二五”规划的关注度达到峰值。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提出在“五位一体”的基础上加入“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这项决议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以至该段时间的居民对规划的关注度要远高于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审议和通过时的关注度。“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受到公众的关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的“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发表讲话以后,关注度明显提高。
从图3可以看出,居民关注领域最多的是经济发展领域,关注度最高达到5 509万,次之为人民生活的关注度达到4 023万,再次是科技文化领域(2 419万)。各领域的关注量受关键词数量影响,因此结合数量进行平均。从表2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领域的关键词关注度依然最高,其它领域的平均关注度位次变化较小。
图3 不同领域的居民关注度
表2 各领域关键词的平均关注度
从图4各领域关键词的关注度可以看到,居民关注度较高的是旅游、基金、创业和大数据。在经济发展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基金、创业和物流,反映经济活动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从传统的银行储蓄走向理财投资,从传统的就业上班到创新创业,从传统的人和物相对不变到人和物的快速流通。在人民生活领域关注度较高的是旅游、儿童和健康,人民群众开始更加关注生活质量,进行消费升级。在科技文化领域关注度最高的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生态环境领域关注度最高的是环保。
从关注领域上可以看出,居民的关注与政策规划是略有不同的。政策规划更多的针对整体的、全面的、公平性的主题进行规划设计,而居民容易对新兴的、个体的、便捷的主题产生关注。总的来说,居民关注主题中体现出了很强的消费升级趋势,这是“十四五”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图4 细分主题的居民关注度(4)脱贫、社会治理、中西部没有被百度搜索指数收录,所以数据为空。
(二)基于媒体关注度的“十三五”规划影响力分析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媒体数据来源于智思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比较全面地覆盖到了境内外新闻、论坛以及博客、微博、微信、facebook和移动客户端、数字报等媒体平台,数据库中有新闻的报道内容、数量统计、来源统计和情感分析。媒体数据的检索过程中,依据“十三五”规划和表1主题和关键词,从智思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中爬取相关词语的新闻报道,包括2016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之间的媒体数据。“十三五”规划的检索数据中包括直接对“十三五”规划进行的报道以及对“十三五”规划的引用, 因此该数据可以代表媒体的直接关注度和间接关注度,相关主题和关键词所产生的新闻可以代表衍生关注度,将不同主题的关键词进行加总可以得出不同领域的媒体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分析设计如图5所示。
图5 媒体关注度分析
2.媒体关注度与解读
从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与“十三五”规划直接相关的有332 694条新闻报道(5)由于数据库是对全网新闻进行检索,受不同媒体对历史新闻处理方式影响,不同时间点的检索结果略有不同。。从图6媒体报道来源的数据可以看出,“十三五”规划的报道量主要来源于微信、新闻和移动客户端。互联网普及下微信、微博等移动端自媒体爆发式增长,导致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逐渐下沉至人民群众中间,给政策舆情的获取、分析和监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相比以往,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数据能更好的代表整体社会公众的行为和思想,报道量可以很好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报道的情感倾向可以很好反映社会公众的态度,这些都是重要的舆情参考。
图6 “十三五”规划报道的新闻来源
从图7对“十三五”规划报道的情感分析可以看出,褒义的占46.16%,中性的占35.20%,贬义的占18.64%,整体比较客观积极,负面报道相对较少。这说明“十三五”规划作为纲要性文件,得到了大多数社会公众的认可,但还有少部分报道存在负面情绪。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负面报道进行引导和监管,营造更加和谐的政治文化氛围。
图7 “十三五”规划报道的情感分析
从图8可以看出,人民生活领域的报道量最大,其次是科技文化领域和经济发展领域,然后是生态环境等其它领域。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还是容易吸引更多的关注度。结合表3对各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加权平均可以看出,科学文化、人民生活和党政建设领域关键词都有较高的报道量。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多重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对科技文化领域的关注度,也给人民生活和党政建设领域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渠道。
图8 各领域的新闻报道量
表3 各领域领域关键词的平均报道量
从图9各领域的负面情绪比例上可以看出,各领域新闻报道基本都是以正面评价为主,中性评价次之,负面评价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发展中的负面评价相对较多,其次是体制创新,再次是人民生活。负面情绪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体制创新以及人民生活中的不满情绪,也是社会经济中的矛盾体现。我们要正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产业差距,从顶层设计上做好体制机制创新,在基层管理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协同力量。
图9 各领域报道的负面情绪比例
结合图10对负面情绪较多的领域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报道中对就业和立法的负面评价都超过了30%,其次对资本和消费的负面报道也相对较多。就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良好的就业有赖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但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就业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疫情影响,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就业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还要引导就业人群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在立法领域,要努力发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作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在立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维护立法领域的公正和谐局面。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挥效用的工具,目前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容易带来负面的社会评价。资本市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完善和磨合的过程。中国政府对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做出了较为完善的规划,并在历届的五年规划中有所体现。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也有了明显的趋势。人民群众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基本功能,涵盖了品质、品牌以及文化等要素,是社会供给的重要调整方向。
图10 体制创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领域的负面情绪比例
从以上新闻报道数据可以看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少数领域出现了负面情绪偏高的情况。这些负面情绪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待,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摩擦,也是社会治理的发力点。我们应当客观看待不同的社会声音,合理引导舆论走向,创建和谐多元的社会舆论环境。
五、结论与启示
根据本文对“十三五”规划内容的政策文本分析、居民关注度分析和媒体关注度分析,针对“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十四五”规划在指导思想的阐述上,要将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为未来五年的基本发展目标,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要求。从本文前述的文本分析结果看,“十三五”规划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特征有所描述,对基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观的改变有所关注,但还没有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明确表述为社会的基本发展目标。既然党的“十九大”已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目标,就应当将这一发展目标列入“十四五”规划之中。
第二,“十四五”规划在发展目标确定之后的任务阐述上,要将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作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从本文前述舆情分析的结果看,在居民关注度领域,资本、投资、消费等主题的关注度普遍较高,表明广大民众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充分问题。因此,“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增加居民的投资选择机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面向公众的公共产品供给,就应当是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的主要任务。在媒体关注度领域,经济、民生、立法等主题负面情绪较高,表明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努力缩减区域间、行业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发展差距,构建更为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和政府公共政策服务体系,就应当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任务。
第三,“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性要求。从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编制的历史经验看,中长期规划的编制一定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性要求。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经了数量型经济增长时期、质量型经济增长时期,当下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期。数量型经济增长期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经历了“六五”到“九五”四个五年规划的编制。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数量型增长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成为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新世纪初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可视为质量型经济增长期,经历了“十五”到“十二五”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这个时期,在社会基本矛盾不变的前提下,要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承载之间的协同问题。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逐渐改变,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承载三者间协同,就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也是党的“十九大”确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之后要解决的主要发展任务。基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十三五”规划应视为质量型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折期的规划,而“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就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解决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实际上,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只有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性要求,才会真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