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亲自然活动中的“低结构”策略
2020-12-22
特邀主持人:王 莉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一直致力于幼儿亲自然的研究与探索,并逐步发展成为园所特色课程。2011年幼儿园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该成果获得2015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研究成果“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幼儿园始终坚持儿童本位,关注幼儿在自然中的玩与学,从亲自然情感培养到亲自然课程构建,研究内容不断纵深,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前面我们从亲自然情感的培养、环境的创设、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交流,那么,亲自然活动到底怎么开展?如何开展更有效?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亲自然活动实施的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低结构”策略。
“低结构”策略一是指活动组织的低结构,就是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充分体验和感受自然,教师可依据幼儿兴趣点,随机生成活动;二是指活动材料的低结构,让幼儿更多使用自然材料,辅助适量工具来进行活动。
为什么要在亲自然活动的组织上采用低结构化的组织方式呢?
首先,这是由活动场地所决定的。在大自然中,环境开放、物种丰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但是这些点可能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强迫孩子都关注同一个问题;其次,是由孩子的状态决定的。在大自然中,孩子们都会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十分投入地观察和游戏,注意力集中且不易分散,这种主动的获取才是真正学习的发生。因此,我们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充分体验和感受自然,在自由中充分释放天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低结构”亲自然活动组织的几点建议:
第一,预设活动内容的环节不宜过多,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如果活动中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其他活动,则可以减少甚至取消预设的活动。
第二,对活动将出现的问题或注意事项,在出发前或在活动开始前进行讨论,不要在活动过程中做集中讨论,因为,自然环境是开放的,很难组织集体讨论且效果也不好。活动多以小组活动或自由活动的组织形式开展。
第三,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以参与和启发的方式为主,不宜用指令的方式;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只要不涉及安全隐患,教师不宜做过多干涉。
这里,我们分享一个“泥土乐园”活动,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
①挖坑做饭
②收集食材
③手撕“蘑菇”
④包“饺子”
⑤制作“三明治”
⑥品尝美味
一次亲自然活动中,杨老师本来预设的活动是“挖洞”,鼓励孩子们使用石头、铲子、树枝等不同的工具在泥土中挖洞,体验和对比工具的特点。活动中,孩子们用心用力地挖出了或深或浅的坑洞。
“这些洞能用来做什么呢?”土坑就是锅碗瓢盆,身边的树叶变成了美味食材,同伴变成了家人,一场“搭锅做饭”的游戏开始啦!许多女孩子开始收集“树叶”,手撕“蘑菇”、包饺子、制作三明治……大家围在一起,拿起树枝当作筷子,开心地品尝舌尖上的自然美味。旁边的男孩子们则发现了新的乐趣——他们把树枝卡在坑壁上形成支架,在支架上铺满叶子和草做成了“陷阱”。第一次挖的坑有点浅,男孩子们想要再深一点。他们一边挖,一边用脚测量陷阱的深度,陷阱更深更宽了,当支架搭好,再铺上满满的树叶、杂草——咦?陷阱在哪里呢?这时,一个小朋友走过来,一脚踩进去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架设陷阱活动
在这个案例中,一开始教师预设的活动“挖洞”,最后变成了女孩子的“搭锅做饭”和男孩子的“架设陷阱”。活动的氛围非常宽松、自由——教师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给予他们更多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教师表现的越“低控”,孩子的自由度和创造力程度越高。但这种“低控”并非无所作为,实则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以及对幼儿更加充分的观察和了解。
亲自然活动中材料的“低结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导幼儿接触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如树叶、花瓣、沙、水、石、泥等等。
第二,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自然材料解决问题。
第三,投放适量、适当的工具,便于幼儿探究观察和同伴合作。
我们继续用一些生动的小案例来做进一步说明:众所周知,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材料,花草树木、沙水石泥,不仅是大自然乐园的独特风景,也是备受孩子青睐的游戏材料。例如,捡拾掉落的花、叶,将小草作为头饰、将花草创意拼摆、挑树棍儿、搓沙球、细土作画、花瓣漂流等等妙趣横生、童意盎然!
同样是泥,同一种材料也能玩得与众不同,可以来一次霸气的摔泥碗、也可以变身为小树怪、还能进行艺术插花,变化多样、其乐无穷!
低结构的自然材料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挖土时土太硬挖不动,怎么办?孩子们观察到雨后的泥土明显好挖,发现了“水和土混合容易让泥土变松软”的现象。因此,再遇上干燥的泥土时,孩子就迁移已有经验,提出了用水浇湿泥土的办法,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游戏中的智慧会拓宽孩子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也许有一天在生活中,他们会迁移这样的经验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此外,活动材料的“低结构”还体现在投放适量、适当的工具。在工具投放过程中,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因为种类过多会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只要围绕着活动主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工具就可以;同时,工具的数量也不宜过多,可以让有的孩子拿铲子,有的孩子拿手电筒,还有的拿放大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因为工具发挥的作用不同,孩子们就要利用工具的不同特性,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个过程中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例如,有一次我们的孩子去探究蚂蚁洞,有的孩子负责用铲子挖土寻找蚂蚁洞,有的负责打手电筒、帮忙提供光源,还有的拿放大镜凑在洞口仔细观察——这就是分工合作,工具的分类提供将孩子们彼此联系在了一起,在发挥各自工具的优势中展开了合作。
“低结构”策略的核心就是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更充分地与自然物亲密接触和互动,更自主、自由、自发地进行活动,获得满足,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