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加快村庄绿化的模式与对策措施
2020-12-22赵冠华
赵冠华
(平遥县林业局)
加快村庄绿化,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推动国土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实现农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对落实生态强县战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绿色崛起有着重大意义。现以平遥县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1 基本情况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东接祁县,西邻汾阳市,南靠沁源县,北连文水县,西南与介休市接壤,东南与武乡县、沁县毗邻。全县国土总面积1 260 km2,辖17个乡镇(街道办)273个行政村,总人口50余万人。平遥县是山西省的旅游大县,平遥古城拥有2 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县也是全省的文物大县,有300多处古迹,“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双林寺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木构建筑之一。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和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摄影展等重大活动,近些年来游人如织,现已成为晋中市乃至全省对外开放的一大窗口。为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给游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县委、县政府申时度势,立足旅游强县,奋力进位争先,按照“一个战场打赢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战略部署,以“大美古城平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增加县域绿化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为重点,针对全县村庄绿化以农民群众自发为主、缺乏统一规划、栽树零散规模小、品种规格随意、生态防护功能弱和美化景观效果不佳的实际,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联动、多元投入等办法,强力推进,使全县的绿化造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延升旅游发展潜力,全县根据标准化要求,通过对出入村庄通道、主要街巷、公共活动场所等实施全面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城乡生态面貌大为改观。至目前,全县实施完成绿化村庄173个,正在实施规划绿化村庄100个。
2018年,平遥县对108 国道全段、东夏线东外环至祁县出境段、平黄线(到六河)等3 条主要通道,中都乡的曹村、洪善镇的白家庄村和洪善村、襄垣乡的桑冀村、岳壁乡的东郭村、朱坑乡的六河村和洪南村等7个重点村庄,实施了人居环境美化提档升级工程。与此同时,实施已有林带及路渠清杂13万m2,修枝整形及涂白树木11.7万株,整修绿篱色带19 834 m2,新植乔灌树木3.5万株,新建绿篱草坪等12 229.3 m2,新增完善绿化美化景点景带12处(面积2.3万m2)。通过进一步完善绿化体系和丰富生态景观,强化林木保护,使区域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和交通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加快村庄绿化,是实现生态新时代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考量指标。截至2019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2.4%,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净增了4.3个百分点;林草绿化率提高到37.7%,净增了12.5个百分点。
2 村庄绿化的主要模式
2.1 块状绿化
即在村庄人口喜欢聚集的空地,建设具有一定面积规模的绿色广场,以绿篱、草坪为主,适当配置景观乔木。有条件的地方,再适量配备一些体育活动器材,以提升村庄整体绿化档次,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交流、健身、娱乐的优美场所。
2.2 线状绿化
即以道路绿化为主,推进绿色走廊建设。在村级公路、村内街巷、河堤水渠的两侧或者一侧,既考虑防护效益,又考虑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栽植乔木林带,以常绿或落叶树种为主,少量点缀灌木,突出本地特色。
2.3 片状绿化
即在住宅庭院,将观赏、生态、经济三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有花、有果的生态经济树种,进行片状绿化。植物配植上,力求简洁自然,兼顾观花、观叶、观果,既经济又实用,以达到乔灌花藤相结合、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
2.4 环状绿化
即环村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主要方式:在进村路口建设防护林带,在村庄周围营造连续合拢的环村林网,在来风口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同时在企业周边营造绿色隔离带,以充分发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美化村庄的多重功效。
3 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问题
目前,平遥县的村庄绿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如下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有相当一部分老村庄,由于村民多外出务工,缺乏强壮劳动力,村容村貌不整,村庄绿化零星散乱,整体效果不佳;二是部分村由于牲畜较多,林牧矛盾突出,加之管护措施落实不力,造成苗木损失较大;三是有些村庄造林后管护跟不上,不能及时浇水和抚育管理,造成苗木成活率不高,保存率较低;四是缺乏统筹规划,部门间协调不够,出现矛盾。少部分村,在村庄整治或道路硬化中,没有预留植树地域,造成绿化设计无法落实。而有些村,村庄整治和村庄绿化两个项目同期实施,地域上产生冲突,影响双重施工质量。
3.2 原因分析
据调查,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为:
3.2.1 村民与干部绿化意识淡薄
大部分村民对村庄绿化缺乏正确认识,总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无太大关系。鉴于这样的认识,对栽后的花木不珍惜爱护,随意破坏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绿化用地与居民个人家庭生产、生活用地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对栽植的花木进行恶意破坏。同时,也有不少村干部对村庄绿化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存在为难情绪,消极应付,导致村庄绿化任务完成率大打折扣。
3.2.2 部分村庄绿化成效不突出
大多数村庄注重进村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但对四旁植树及居民庭院绿化不太重视,导致没有实质性进展;部分村庄的绿化形式单一,树种单调,不进行乔木与灌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再加上栽植密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绿化的整体档次不高;重点村的整体绿化成效突出,但非重点村的空地绿化和村周防护林建设进展缓慢;加之栽树后管护措施不到位,人畜危害较为严重,导致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低,综合效果不明显。
3.2.3 村庄绿化资金筹措方式单一
平遥县的村庄绿化建设投资,目前多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的融资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参与村庄绿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村庄绿化项目所需的苗木,一般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的办法解决,无偿资助给各村;但绿化苗木栽植、后期养护管理等投资,由村级自筹解决,因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薄弱,筹资难度很大,使得管护不力,绿化建设成果不能有效巩固提高。
4 加强村庄绿化的对策措施
4.1 加强领导,通力协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是其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社会利益群体和部门。要想使村庄绿化美化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领导重视推动和充裕的财力支持作为保障,更需要林业、水利、农业、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以及乡村两级组织机构的全力实施。村庄整治和绿化,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整治、后规范,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程序进行,二者应统筹兼顾,齐头并进,不能顾此失彼,要坚决防止相互阻碍的现象发生。
4.2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将新农村绿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以“协调建设、和谐发展、内外兼顾、整体推进、品位高雅、良性循环”为基本发展思路,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双赢。在具体规划时:一是以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前提,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为基本原则;二是以绿化美化为主线,以生态安全为切入点,与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交通道路、农田林网和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突出各自特色,切忌单一模式或“一刀切”;三是要因地制宜,注重不同植物种类、品种的空间配置,尊重当地习惯,尽可能多利用乡土树草种,适当引进新树种,以营造各具特色的立体网络化的绿色宜居环境;四是利用宜果荒坡荒山建设果园,实现果树栽植规模化,在实现村庄绿化美化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在规划实施上,每年应有重点,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
4.3 广泛宣传,落实责任
为确保农村绿化美化取得实效,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知道村庄绿化的相关政策,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接受农村绿化规划与实施;组织农民代表外出参观取经,切实感受绿化美化先进村在改善环境、美化家园、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好处,让所有村民都自觉自愿、心甘情愿地参与到以村庄绿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来,加快步伐,提高效果。为了巩固村庄绿化美化成果,必须加强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和相关制度,固定专人,分片分段管理,防止人为损毁树木、绿篱和草坪。
4.4 多方投入,社会参与
村庄绿化美化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投融资体制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志士仁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多方投入支持与参与。林业及相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将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做大做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