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30a治汾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
2020-12-22王丽平
王丽平
(岚县治汾项目服务中心)
岚县地处汾河水库上游,自198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奋发努力,横跨30a时空,为治理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拦沙保库、治穷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采取了疏河砌坝、修筑梯田、沟坡造林、垫滩造地、修筑淤地坝、退耕还林和种草等措施,逐步实现了由低层次治理到科学治理,由单一项目投入到多元投入,由政府行为到全社会参与,由小流域治理到大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令人瞩目的治理成效,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显示了无可估量的后续效应。
1 基本情况
1.1 行政区域
岚县位于吕梁山北端的汾河水库上游,属吕梁市管辖。全县共有4 镇8 乡167个行政村325个自然村,总人口18万人,其中属于汾河流域的有3 镇7 乡144个行政村,共15.06万口人。
1.2 土地利用
全县总土地面积1 508.9 km2,其中属汾河流域的面积1 130.7 km2,占74.9%。现有耕地面积4.227万hm2,人均基本农田0.187 hm2;有林地3.163万hm2,尚有宜林地0.833万hm2;有牧坡2.533万hm2,“四荒”地2.4万hm2;全县林草覆盖率32%,森林覆盖率20.1%。
1.3 地形地貌
岚县地势较高,四周环山,腹地较为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状分布。最高海拔2 275m,最低海拔1 154m,相对高差1 121 m。汾河流域地貌形态大体分三类:土石山区面积466.01 km2,占总面积41.2%;黄土丘陵沟壑区521.69 km2,占46.2%;黄土阶地区143 km2,占12.6%。
1.4 自然气象
岚县冬长夏短,风多雨少,偏寒偏旱。据气象观测资料,年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37.3℃,极端最低气温-30.6℃,年≥10℃的有效积温2 748.2℃;年均降水量457 mm,主要分布于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74%,尤以7-8月为多;年日照时数2 861.3 h,无霜期126 d;年均风速2.3 m/s,瞬时最大风速20.3 m/s,风向以NW 为主,年大风日数19.4 d;最大冻土深度1.24 m。
1.5 河流水文
境内河流属汾河流域的有岚河、榆湾河、舍安河3 条,其中岚河全长56.7 km,流域面积1 062.77 km2,年均径流量5 020万m3。据调查,岚县年均水资源总量8 578万m3,其中地表水7 406万m3,地下水5 092万m3,两者重复计算量3 920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03 m3。
1.6 农村经济
岚县农村经济以农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莜麦和油料,干鲜果类主要为仁用杏。基于自然气候等原因,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1.7 水土流失
岚县属水土流失重点区,1988年以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72%,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土壤侵蚀量532.67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5 012 t/km2,总体属强烈侵蚀区。
2 治理成果与综合效益
2.1 治理成果
面对省城太原重要供水水源地—汾河水库的日益淤积和严重水土流失给上游人民带来的危害和贫困,198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站在“治穷致富、拦沙保库”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开展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治汾工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李立功、王森浩、王茂林、梁国英、郭裕怀、郑社奎、王文学、范堆相、于幼军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我县治汾现场调研、考察和指导;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农牧厅等省直相关部门,长期以来对治汾工程给予特殊关照和政策倾斜。1997年1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社奎和副省长王文学,主持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治汾工程一期总结表彰暨二期工程誓师动员大会,把治汾工程在一期取得辉煌战绩的基础上再度推向新高潮。2011年,温家宝总理来吕梁市调研,充分肯定了岚县治汾工程建设的成果和做法。
在我省的水土保持史上,没有哪一项工程,这样引起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众多领导的厚爱与关注。事实本身充分说明,治汾工程在我省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0a来,我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纲要》,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遵照省治汾领导组制定的规划治理原则,咬定目标,与时俱进,排除万难,开拓创新,不仅使全县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对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1988年到2018年30a间,全县累计治汾项目补助资金达14 282万元,完成初步治理面积4.653万hm2,治理度达57.3%。按照投资与治理措施的结构划分:建成淤地坝41座,坝控面积226.7 km2,投资2 030.6万元;兴修梯田0.988万hm2,投资2 496.1万元;营造植被3.491万hm2,投资1 566.4万元;治滩工程29处共0.137万hm2,投资3 100万元。2006-2018年,各类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共投资5 088.9万元。
2.2 综合效益分析
30 a的治理,30 a的奋斗,全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呈显出显著的综合效益。
2.2.1 生态效益
一期治汾将治理重点放在工程起步上;二期治汾把生物配套置于重中之重,特别注重精品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注重封山育林和生态自然修复;第三个十年,重点是巩固提升。全县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林草覆盖率比治理前增加10个百分点,达到32%,并且着力培育了皇姑梁、羊脑山、茅龙山、桃山、阳暖工程、龙凤工程等一大批集中连片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将岚洲大地装点的更加秀丽。
2.2.2 经济效益
以治汾为契机,以基本农田为载体,以林草植被为依托,全县形成了马铃薯、仁用杏、绒山羊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的配套实施,农村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遭受严重旱灾的2005年与治理前的1987年相比,农业产值由1 988万元增加到9 556万元,增长了381%;粮食总产量在播种面积减少4 800 hm2的情况下,由2 800万kg 增加到3 857万kg,增长了37.8%;粮食单产由1 050 kg/hm2增加到1 762.5 kg/hm2,增长了68%;干鲜水果产量由215 t 增加到454 t,增长了111%;猪牛羊肉类由1 100 t 增加到3 465 t,增长了215%;禽蛋由489 t 增加到1 100 t,增长了124%;羊年末存栏由6.2万只增加到13.06万只,增长了110.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8 元增长到936 元,增长了4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 345.1万元增加到64 327万元,增长47倍。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治汾给全县农村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2.3 社会效益
大规模的治汾,有效地减少了泥沙流失,保持了水土,大大减轻了自然洪涝灾害。截止2019年底,全县库坝总数达到57座,坝控面积428.46 km2,占到境内岚河流域面积的40.3%,拦沙库容达2 878.9万m3;再加上0.952万hm2梯田的层层拦截和4 000余户农户的“四荒”治理,形成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控体系,洪峰综合削减了72%。全县经受过一次36 h连续降水130 mm的严峻暴雨考验,做到了大坝无恙,河道安澜,库坝下游93个自然村7.5万居民的生命财产及2 667 hm2耕地得到安全保护,同时确保了流域内所有干线公路、县乡道路、桥涵和工矿企业正常运转,群众形象地把治汾工程喻为“生命财产保护神”。
3 经验与做法
总结30 a的治汾实践,岚县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做法与措施独特,成为全省水土保持的样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1 以建设水土保持大示范区为目标,理清思路,典型引导,战略谋划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想收到实效,小打小闹和零打碎敲不行,必须体现大治理、大范围、大面积、全方位。为此,我们从治汾一开始,就以省级规划为纲,县级规划为目,统一规划,一次到位,分步实施;以路为骨架,梯、坝、滩、林、果、草合理配置。规划不仅成为治汾工程实施的依据,而且全县其他项目工程也必须以此为蓝本。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定点树旗,培植典型。先后培养了岚城阳湾坝、瓮子坝等坝系典型,王狮烽火台、柳峪八面鼓等机修梯田典型,前河李贵喜、柳峪李兴怀、曲立李二则等小流域治理典型(号称“三李”精神),岚城范五生、后祁王根孩等仁用杏种植典型,史家庄滩、上明滩、岚城滩等治滩工程典型和皇姑梁、茅龙山等综合治理典型。此后,由点连成线,由线扩到面,形成了特点鲜明、工程相连的网络状大面积治理格局,全县仅万亩以上的综合治理片就建成了20余处,充分显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规模效应。
3.2 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发现闪光点,寻求结合点,实现标本兼治
治汾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治理的主体是农民,动力的源泉在农民身上。为此,我们在努力激发和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上做文章、下苦功,努力寻求“治穷致富、拦沙保库”的最佳结合点,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出发,咬定基本农田不放,人修变机修,窄条变宽条,荒滩垫沃土,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一齐上。共完成机修梯田9 880 hm2,滩地1 253.33 hm2,人均基本农田由治汾前的0.104 7 hm2增加到0.186 7 hm2,为农民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防灾减灾、稳定脱贫着眼,竭力构建互补性农业,根据当地实际,先后发展仁用杏4 000余hm2,现50%以上挂果受益,为农民脱贫增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立足农民群众发展家庭养殖,大力发展以柠条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先后种植柠条1万hm2,实现了水土保持与发展养畜双赢。农民得实惠,拦沙见实效,相得益彰,利国利民,有效调动了参与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治汾,三期各有特色,相互衔接,强化效益持久恒定
“治穷致富、拦沙保库”是治汾工程的双重目标。面对汾河水库淤积日益加剧的现状,我们积极宣传引导,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牺牲局部保大局。根据工程建设部署的轻、重、缓、急,首先突出坝系建设,强化组织体系,动员千军万马,“关门打狗”,快速拦沙。在项目实施的前5 a 间,就完成骨干淤地坝32座,为后续治理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坚持全面落实规划,强调一、二期治理的相互衔接和配置。梯田建设在一期完成的基础上,二期工程建设中,突出了万亩治理片的配套,突出了点面结合的拾遗补缺,突出了向人均不足0.133 3 hm2基本农田的村庄倾斜。依照粮下川、林上山,促进结构调整的思路,二期加大了滩地建设的力度,大滩大治,小滩小治,先后完成了普明滩、上明滩、岚城滩和榆湾滩4个333.33 hm2以上的规模治理片,有力促进了山坡地的退耕还林和沟川地的种植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治汾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探索水土保持产业化的途径,二期上马后,我们审时度势,根据生态建设日益升温的实际,集中投入8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骨干苗圃2处共36.0 hm2,培育优质苗木250万株,为推进水土保持产业化,实现行业致富进行了有益探索。2008年二期工程结束后,我们把重点放在巩固前两期的治理成果上,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结合脱贫攻坚,确保工程效益稳定持久,相继实施了坝滩联合整治、沟坝地治理、雁门关生态畜牧配套工程项目、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工程项目等,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为2020年全县脱贫摘帽奠基了坚实基础。
3.4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胆拍卖“四荒”,为治汾注入新的活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制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于治汾工程而言,同样存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问题。鉴于此,我们以治汾为载体,率先推出“四荒”拍卖治理的新机制,出台了全国第一份有关“四荒”拍卖的历史性文件。全县落实“四荒”地使用权属1.933万hm2,有4 000余农户参与了治理,并涌现出了张李保、王根孩等一大批治理典型。这一重大举措,使全国10余个省市的百余个县前来参观学习,《华盛顿邮报》《路透社》等15 家世界著名新闻单位前来采访。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将其喻为“群众花钱买放心”;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为,“这是贫困山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有益尝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将其总结为“卖掉的是使用权,得到的是人民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这一发端于岚县,发生在治汾第一线的创举,最终引发国务院两次发文认可,并推广全国,为治汾工程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在巩固一期治汾成果,引深拍卖“四荒”使用权落实的基础上,二期治汾中又加大了对治理大户的培育与扶持。全县涌现出岚城桃山流域、王狮南山流域、普明王丑平扣锅峁绿化工程、顺会乡木瓜沟圣玉林场等一大批规模治理大户,全县治理面积33.33 hm2以上的大户达到103户,进一步带动了“四荒”治理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
在工程建管机制上,跳出一期治理中治汾部门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打自唱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模式,全面推行了招标投标制、建设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财务管理全部采用了资金报账制,资金支出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工程监管始终坚持一年一验收,一年一审计,强化了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管,从源头上防止了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保证了治汾的投资安全、工程安全和干部安全。
在投入体系上,打破过去独家投入的格局,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功能,聚合世行项目、以工代赈、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国土整治、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五指成拳,捆绑使用,集中投入,有效弥补了治汾工程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标准质量,集中建设了白龙山流域、曲井流域、上明流域、阳暖流域、岚城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精品工程。
4 几点思考
回顾30a治汾的艰辛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集中概括为“五不动摇”。
4.1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动摇
水土保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到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因此,我们一定要咬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线,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抓住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大好机遇,扎实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用力,持续发展。
4.2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动摇
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工程,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治理模式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综合性。工程配置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注重实际,讲究实效。
4.3 坚持改革创新的决心不动摇
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的永恒主题。水土保持事业也只有深入改革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和稳定性。因此,我们应突破陈规陋习,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保持的新思维、新机制、新途径和新做法。
4.4 坚持科技为先的思维不动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我们要注重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诸如机修梯田土壤熟化技术、土坝过水植物防护技术、植树造林蘸根技术、混交林配置栽植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大苗移植技术、雨季造林技术、仁用杏花期和幼果期防冻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和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治理区农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技能培训,提高治理参与者的综合科技素质,有效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
4.5 坚持加强水土保持监管不动摇
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是确保治理成果发挥长效作用的关键,也是预防人为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县政府到职能部门,一定要重视和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在水土保持法治化的管理体系上,进一步完善配套相关法规,强化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确保依法行政,保证工程后续管理管护到位,坚决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