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强国”战略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研究
2020-12-22赵欣
赵 欣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国际学院,北京 100102)
1 “世界旅游强国”的内涵
20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指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它不但阐明了努力争取达到的时间节点,也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三个主要方面,“世界旅游强国”概念得到进一步丰富。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50年,我国将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对实现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刻认识。2017年,国家旅游局基于我国仍处于对资源依赖较高的粗放型旅游大国阶段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逐步推进我国到2040年建成高度集约型的世界旅游强国。回顾历史,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从提出概念到绘制蓝图,从确立目标到设定指标,从时间表到路线图,从发展战略到路径设计,正是理论探索与时俱进,实践创新与务实的真实写照,更体现了国民经济新常态对旅游业新形势、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什么是世界旅游强国?旅游界对旅游强国的认识主要参考世界旅游组织的评价标准,局限在对得到公认的世界旅游强国的特征表述上,衡量指标也较为宽泛,体现在实践中呈多元化态势—多集中在发展规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过夜旅游接待和旅游创汇的世界排名等诸多方面。国家旅游局原规划专家王兴斌曾指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实质是实现中国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特色化,应体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规模与质量的统一、硬件与软件的统一、入境旅游大国与出境旅游大国的统一,旅游产业素质与公民旅游素养的统一”[1]。我国旅游产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关联广泛、效益良好、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不仅完成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还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未来必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华丽升级。
2 我国入境旅游研究综述
作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依托,入境旅游是提升中国旅游业综合实力,推进旅游产业全面提升,实现从旅游大国迈向到旅游强国的关键要素。从概念来看,我国入境旅游是指中国大陆之外的游客,来中国大陆境内不以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为主要目的,进行休闲、娱乐、观光、参加会议、商务谈判等活动,且连续停留不超过12个月。作为我国旅游业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三大市场”之一,入境旅游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就业效益和关联带动效益的持续快速发展中的价值愈加凸显。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入境游”为主题共检索到论文209篇,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后,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以区域(包括省域间、城市间)差异为着眼点,探究影响该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涉及的省市区域有内蒙古、贵州、浙江等;2)以旅行社行业为切入点,研究入境游的推广营销策略;3)根据不同客源国概况,如蒙古、澳大利亚,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推动入境游发展的新举措;4)以景区为视角,如张家界、黄山等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数据资料,分析影响入境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5)论述入境游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如陈巍对湖南入境旅游的研究等。此外,李晓义主编的《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因素与对策研究》从客源国、目的地、外生性三个维度来分析入境旅游需求的决定因素。孙梦阳撰写的《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营销对策研究》一书,以入境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为研究起点,以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为突破口,从入境旅游的海外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
综上,从主题来看,研究较集中于入境游的影响因素、客源分布、旅游创汇等方面。从数据统计来看,入境旅游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数量和质量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理论不够完善,研究范围相对分散,主要集中于客源国、入境游客、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或景点,基本停留在认知层面,研究手段与方法比较单一,实际操作性不强,没能系统地把握入境游的相关性和整体性。
笔者将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特点出发,与周边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国内外的影响因素,探讨我国入境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拓展中国特色的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寻找可操作的新路径。
3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截至2018年7月,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多达53项,国家排名列世界第二位。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对境外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加强,对海外旅游者的接待服务水准的提高直接推动了中国旅游业同国际标准接轨;旅游业日益成为引领大国外交的重要产业,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入境旅游的客源结构状况基本维持惯常特征,主要入境客源国及地区的构成基本稳定,近程市场占据显著地位。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公布的历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的统计数据,将外国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华侨(具有中国国籍的海外居住者)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通称海外游客。因此,我国海外客源市场相应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侨;二是外国人,包括已加入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其中,港澳台同胞占比约为80%,占据入境市场的绝对主体,虽基本符合旅游流向中就近旅游的基本规律,但国际性特征并不显著。相对而言,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人数波动不大,游客总量和入境旅游收入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因此,文章主要集中讨论的是有关外国人来华旅游的入境旅游。
从客源市场分布区域看,中国海外客源地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部分,各大洲分布情况不均衡。其中,持续增长且基数大的亚洲游客,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欧洲市场作为传统客源地,发展基本平稳,而美洲市场持续增长,较为稳定。发展中的大洋洲与非洲客源地属于新兴市场,占比较小但极具发展潜力。从入境客源国特征来看,各大洲分布不均匀,其中亚洲客源市场扮演重要角色。客源地分布相对广泛,少数重要客源国居主导地位。客源国构成与世界主要客源产出国是基本一致的—客源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重点拓展区域,潜在客源市场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从国籍看,韩、日、美、俄是我国重要的四大核心客源国。俄罗斯因屡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经济衰退,公民出境旅游受到严重影响,2012—2015年旅华人数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来自越南、缅甸的东南亚游客(尤其是一日往返的边民)增长趋势强劲。综上,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结构逐步优化,客源日趋多元化,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
4 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继续保持着“两高一低”的发展态势,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仍然疲软、增长乏力。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是国际形势、基本国情、发展实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交往日益增加,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入境旅游迎来了发展新契机。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新情况,入境旅游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
就外部因素而言,首先,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三个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如美国GDP增长率从2015年的2.6%降至2016年的1.6%,同比放缓近40%;人均GDP增长率从2015年的1.9%降至2016年的0.9%,接近于停滞,经济增速放缓。作为国际旅游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欧洲因其高福利、高成本发展惯性和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加之英国脱欧,法国、意大利大选,以及巴黎恐袭案、曼彻斯特的爆炸事件等加剧恐慌心理,政局的不稳定性阻碍其经济复苏的步伐[2]。而日本经济大体处于一种波动状态,消费长期低迷,劳动力人口减少,超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负担沉重。其次,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整体出游率下降。各发达经济体的居民在消费方面谨慎保守,导致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意愿的下降和消费支出的减少,特别是对中远程距离的旅华消费意愿产生较大影响。再次,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扩大旅游宣传,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国际游客,提高国际旅游的性价比,直接影响外国旅游者的出游决定,对中国市场产生一定的分流。最后,空间距离、地理位置等决定性因素。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来源于周边国家,中远程游客比较少。由于地缘政治影响,近程客源市场和新兴市场增长乏力,国内旅游的兴起对外国人入境游的挤出效应,加剧了来华旅游的下行趋势,对入境游市场造成不利影响[3]。
从自身原因来看,改革开放之后,来华入境游的“封闭型红利”得到集中释放,自发型成长模式的优势已经削减,吸引力在减弱。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中持续升值,推高了中国旅游产品的价格,导致我国入境旅游产品竞争力相对弱化。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中西部地区目前还存在“可进入性差、综合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旅游服务体系水平亟待提高,像道路标识、厕所卫生、货币兑换、多语言导游讲解等城市服务措施还相对落后。再加之护照、驾驶证、租车保险等多种因素的牵绊,面向海外游客的自驾旅游市场仍没有得到有效释放[4],对海外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旅游企业还难以根据团队、散客等不同需求,做到分层、分级、区别化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产品同质化和老化问题比较严重,开发创新服务意识不足。
此外,入境签证要求复杂,雾霾、语言障碍、食品安全等环境和软环境因素也是入境游客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总之,因为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地缘政治、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入境旅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困难重重,短期回升可能性较小。
5 结语
入境游作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游客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着力发展外国人来华旅游,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补齐入境旅游发展的短板,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平衡服务贸易逆差,为经济增长添加新动力,已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从客源国的旅游需求出发,创新宣传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智慧化旅游服务体系,竭力满足国际游客对高质量来华旅游体验的期待,深度挖掘主要客源国的潜在客源市场,这是入境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东部省市经济发达、交通可达性好、对外开放水平高,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少,入境旅游发展整体缓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5]。
吸引外国人来华旅游,大力开发和拓展海外客源市场,积极推动入境旅游发展,既是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加强国际友好往来、传播中华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