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青铜重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2020-12-22张鸶鸶

福建茶叶 2020年4期
关键词:礼器饕餮巴蜀

张鸶鸶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1 巴蜀青铜器概述

1.1 巴蜀青铜器的种类

巴蜀青铜器主要是指从商代至汉初西南地区巴、蜀两国的青铜器。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历史上最瑰丽的篇章,巴蜀青铜器的考古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近年来,神州大地出土了数千件巴蜀青铜器,地点遍布川渝两地,此外,在云贵、陕西和湖南等地也有丰富的发现,影响甚至延伸至越南北部。巴蜀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有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和雕像。礼器以罍为主要代表;兵器数量、种类繁多,包括剑、矛、钺、戈等,富有地域特色并占据重要地位;生产工具主要有刀、斧、錛等;雕像主要指三星堆遗址的雕像群,在全国其他地方均未见出土同类青铜器,其造型风格受到西亚文明及近东文明的影响,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巴蜀青铜器表面采用的工艺主要有镂刻、错金银、浮雕等;纹饰常采用动植物、异形兽类,以及几何图形等。在许多青铜器上,常刻铸巴蜀符号[1]。

1.2 巴蜀青铜礼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统治阶级视为“示身份、名贵贱”的器物,主要功能是为礼制服务。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记载“铸九鼎,像九州”。和鼎相关的成语很多,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大多象征着分量感并具有褒义。例如“一言九鼎”就是指人信誉度高、讲诚信。“一言九鼎”中的“九鼎”相传为夏禹铸造,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国家的宝器。青铜鼎分为四足方鼎与三足圆鼎,其造型源自原始社会的陶鼎,最开始是用来做饭的炊具,因为烧火做饭需要便于放柴火等燃料所以有才有高足造型;后来逐渐上升为祭祀的礼器,被赋予了浓郁的宗教色彩。青铜礼器是宗庙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典礼仪式的场合,同时也是君主大臣的权利象征。说到青铜礼器大家首先都会联想到中原地区各类体积庞大、铭文众多的青铜鼎,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国之宝“司母戊鼎”、上海博物馆大气雄浑的“西周大克鼎”,河南省博物馆造型奇异的“人面方鼎”等。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四川博物院有一件可与它们相媲美的青铜礼器,同样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与中原地区不同是的,巴蜀地区的青铜礼器中少见鼎,最常见的是罍,除此之外,还有尊、盘、壶、方彝、豆、盉、鉴、敦、缶、提梁壶等。巴蜀青铜礼器还具有其独特的组合方式,例如成都新都战国木撑墓所出土的铜器都是两件或五件为一组,而五件成组者居多。五件成组体现了巴蜀文化特殊的礼制与葬制,应该是与文献所记载的“尚五”有关[1]。广汉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和彭县竹瓦乡的两个窖藏中出土的青铜器是巴蜀青铜礼器的重要代表[2]。巴蜀青铜器作为中国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而又彰显出与之完全不同的地域特征。

2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2.1 罍的价值与用途

罍最开始是储存酒或者盛水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有方形、圆形和扁型,其中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周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造型由瘦高渐变为矮粗,图案由繁至简,变得素雅。在《史记·梁孝王世家》中记载有一起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被称为“梁王争罍”。“梁王争罍”讲述了梁平王刘襄因十分宠爱自己的王后,不顾先祖遗训,帮助心生贪恋的王后从祖母李太后手中争夺到了梁孝王刘武留下的一件稀释珍宝青铜罍,最后导致其民心丧失,王位废黜,王后被斩首示众的故事。这个因罍而起的历史事件,应证了罍作为国家礼器而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巴蜀青铜礼器以罍、尊为主,其中罍独具特色、纹饰繁缛,并且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在巴蜀青铜礼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2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的发掘过程

1959年冬天的成都彭县竹瓦乡,本该是一片安静的土地,但随着兴建成灌铁路的新繁景象,以及县民工大队的到来,使得这片土地慢慢走进众人的视线,揭开了埋藏在这片土地下不为人知的故事。工人在施工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批窖藏青铜器,一共有8件容器和13件兵器,其中青铜罍5件,使得在场的人们兴奋不已,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惊喜会在20年后的同一地点出现。1980年,在彭县竹瓦乡一条不起眼的灰色土沟中,青龙大队的一个农民在劳动过程中就在距前一个窖藏约25米处发现了一个大陶缸,缸内有4件青铜罍和15件兵器,其中一件大型青铜礼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为难得一见的精品,一经发现便名扬四海。

2.3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的艺术特征

这件西周时期的“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是一件盛酒器,整个铜罍通高74厘米,口径22.4厘米。因为它造型大方、铸造精美,纹饰美观,以及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所以被列为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被陈列在四川博物院青铜馆入口最显眼处,与其并排展示的另一件青铜器“羊首兽面纹铜罍”同属国宝级文物,为1959年彭县竹瓦乡发现的第一批窖藏中的精品,但精美程度略微逊色,不及“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这般耀眼。“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之前又被称为“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因为它肩部的两个把手是大象头,是为“象首”,该设计可谓兼具了手握的功能性及对大象形态刻画的艺术性。罍的周身又雕刻了夔龙、牛等兽面纹,因此被叫作“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兽面纹又名饕餮纹,饕餮是上古神话中的恶兽,可以抵御邪气,同时又可以祭祀鬼神,所以饕餮纹被广泛应用在青铜鼎和青铜罍等礼器的表面装饰中,但饕餮纹是否与饕餮的形象一致在学术界仍然是存在争议的。《山海经》中把饕餮描绘为一个羊身人爪、头大贪吃的怪物,由于饮食无节制而把自己撑死,因此后人用“饕餮”比喻贪婪,“饕餮”继而又发展为美食家的意思,而“饕餮盛宴”指美食众多的宴席。在今天的游戏、动漫及影视作品中均能看到各类饕餮的形象,极具魔幻色彩,着实有趣。此外,青铜器中常见的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和几何纹样等也被设计师们运用到了现代文创设计中,成为青铜文化的典型符号。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自颈部至圈足以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纹;腹部为卷耳大眼之夔龙;下段饰匐牛纹,两两相望。通体以云雷纹为地[3]。“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在巴蜀青铜器中实属罕见的上品,在当时绝非古蜀国的普通人所能享有,应为古蜀君王祭祀所用之物。其造型对称沉稳,纹饰瑰丽繁缛,浮雕、圆雕等工艺卓绝,极具巧思与创造性,设计感与未来感十足,富有迷人的艺术魅力,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绝对称得上四川博物院最具有文创开发价值的典藏精品之一。这件铜罍还曾远渡重洋,在美、日、法等国展出,令老外叹为观止,收获好评无数。虽然此罍俘获了国内外众多青铜器爱好者的心,但目前大众仍对其知之甚少,院方还需要进一步对公众科普其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同时重点打造与其相关的系列衍生产品,用当代巴蜀图语和文创载体向年轻一代传播巴蜀青铜文化,弘扬巴蜀文明,践行文化自信。

3 结语

巴蜀青铜器兼容了中原青铜器的部分特征,但在形制和纹样构成方式上却有自身的特点。“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是商周时期巴蜀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古蜀人独特的艺术审美和高超的工艺的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它出土时与另外三件罍成对相列,并且在形制、体积、纹饰上大体相似,可视为列罍,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其主人应为蜀国的君王,体现出巴蜀地区明显不同于中原地区以鼎、簋为主要礼器的列鼎之制,彰显出巴蜀青铜器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猜你喜欢

礼器饕餮巴蜀
山海经之凶兽狍鸮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饕餮吃掉了春天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它就是饕餮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