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湖北旅游名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4期
关键词:名村民俗文化湖北

袁 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1 湖北旅游名村项目的创建宗旨与目标

湖北山川秀丽,丰富的自然景观是开发旅游名村的依托;区域内民众智慧勤劳,是建设旅游名村的主体。2009年3月,湖北省启动100个试点旅游名村的建设工作,旨在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精准扶贫。

实践证明,自开展旅游名村创建工作以来,湖北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旅游名村通过政府、民间、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间工艺、有机特色餐饮和与城市迥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而游客也为这些曾经贫困的乡村带来无限生机,在物质上解决了农民的生存之难,在精神上激发了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涌现了以罗田燕窝垸村为代表的众多成功案例,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效日益凸显。

相关统计表明,在2009年底,100个旅游名村共接待旅游者14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23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和间接从业达到67300人,村民自主经营农家乐数量达到1560个,总收入达2.6亿元。而十年后的2019年,在强劲的市场需求驱动下,旅游名村的投资力度和渠道不断扩大,建设内容从观光农业等单一产品向综合业态发展,休闲农庄、乡村民俗和民宿等投资快速增长。认真分析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寻求今后建设拓展的空间,对湖北旅游名村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湖北旅游名村的建设现状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把乡村各种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考量湖北旅游名村的旅游资源类型和丰度[1],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自然生态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工业带动型、民俗文化依托型。

工业带动型是指依托工业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依托型则是指依托湖北境内土家族的民俗民风,得到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这两种乡村旅游在100个湖北旅游名村中占比分别为2%和4%,因其旅游资源具有先天优势和特殊性,近十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体量最大的是自然生态依托型,占比近60%,历史文化依托型和特色产业带动型占比分别28%和6%。这三种类型的旅游名村体量大,而且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呈现出相互影响与融合的趋势。以下是本次调研的5个典型案例。

2.1 自然生态依托型—武圣村

武圣村位于鄂州连接黄冈的长江大桥桥头,南蹟湖和七蹟湖首尾环抱,自然环境优美;村内有武圣宫旧址、陈家方祠堂等人文景观。2009年在政府扶持下,武圣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2013年,鄂州市政府引进台湾杏福农业生态园,成功实现村企帮扶,生态旅游很快成长为全村新的产业支撑,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9700元。

武圣村属于自然生态依托型旅游名村,自然观光与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是其成功发展的内因;而外资的引入成为它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成为自然生态依托和历史文化并荣的名村。

2.2 自然生态依托型—燕窝垸村

燕窝垸村位于罗田县,10年前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大别山区深度贫困村;以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为契机,开始旅游振兴乡村。2011年罗田人徐志新回乡创办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公司,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运作模式,四年时间完成了从大别山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把国家级贫困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2019年上半年旅游营收高达1100万元。

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公司深入挖掘大别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引进偏远山村的贫困匠人,,创建燕儿谷乡村工匠学校,开设磨豆腐、扯油面、打糍粑、做篾器、做木器、打铁、织布、绣花等体验式项目,激发了乡土工匠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同时,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张靓丽名片。

2.3 自然生态依托型—杜堂村

武汉黄陂区的杜堂村,与5A级木兰山风景区毗邻,成为其特有的自然景观依托优势。2014年,政府投资525万元建成出行道路、污水管网、公共活动场所,村子环境得以极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杜堂村人葛天才回乡,投入2000余万元流转近7000亩荒山荒地,建起华中地区最大的鸟语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园当年即实现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同时大力发展花生、土鸡蛋等农特产品,2019年村民年均收入达到6万2千元。

2019年底杜堂村成立农村合作社,将村里113户空闲房屋整体设计,统一规划、装修、管理,打造成荆楚民居特色的民宿,成为增收致富新来源。杜堂村依托乡村旅游这一主导产业,集观光、娱乐、康体旅游于一体,形成了乡村特色鲜明的产业链。

2.4 历史文化依托型—大余湾

大余湾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古村始建于1369年,村内的明清时代古民居有600多年的历史。整体布局及建筑风格映射了安土重迁、固本守已的中华农耕文化,体现了儒家厚德载物精神和安居乐业民风。从近十年大余湾的旅游开发来看,一方面依托历史文化遗存,力图通过打造民俗文化演艺和体验,多维度全方位再现大余湾民俗文化历史风情,成为永不消失的村庄[2];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保护历史遗存为前提,提档升级建设工作也在持续进行。

2.5 特色产业带动型—万秀村

万秀村位于鄂州梁子湖区,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民居为典型的鄂南风格,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些天然优势一直未得到开发。2009年初,以“湖北100个试点旅游名村”为契机,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交通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村内实施村庄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太阳能、星级公厕、沼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绿化等全覆盖,一跃成为湖北发展生态旅游的示范村。

万秀村位于著名的梁子湖畔,“武昌鱼和梁子湖大闸蟹”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产业,但从现状可以看出,该村也是有效贯彻实施了自然生态依托型旅游名村的举措。今后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巨大,如能有有效利用产业优势—梁子湖,依托梁子湖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利于当地居民增收。

3 湖北旅游名村的发展对策分析

以上几个案例显示出十年来湖北旅游名村的经验、不足和未来可谋划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全域化特点,模糊了原有旅游资源界限,要求开发者要以全盘化思维来应对;而要使旅游名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几下四点:

3.1 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宏观规划

湖北旅游名村近十年所取得了巨大成就,契机是是2009年的湖北省政府推出的“100个旅游名村试点”工程,顶层设计是乡村旅游振兴的航标和保障。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政府更应发挥引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好宏观规划,促进美丽乡村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同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湖北省钟灵毓秀的生态人文优势,优化旅游业态结构,不断提升旅游名村的旅游发展质量,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3.2 多渠道募集资金投入,保证资金支持

湖北旅游名村的开发建设,政府主导的投资平台投资起到了引擎作用,而民营资金和各种资金的投入,则是推动名村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述燕窝垸、杜堂村、大余湾的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湖北旅游名村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垃圾和污水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没有充分落实,乡村民宿卫生状况、农家乐等产品不达标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吸引民营资本等多渠道资金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

3.3 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构建“一村一品”新路径

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文化根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特征又能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开发。构建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良性路径,发掘乡村文化新创意,有效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能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为来自城市的游客提供精神层面的享受,在旅游名村建设中,可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理念,即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一个村庄标志性的、可以让村民引以为傲的土特产品或者旅游项目,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将其培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产品和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农特产品,也可以是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项目,能够充分提高农村的活力和村民的文化自信。

3.4 加强旅游名村建设人才的引进工作

旅游名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靠实干才能实现乡村的振兴和旅游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吸引”能人回乡”,是促进建设旅游名村计划落实、落地的创新之举。“能人回乡”不单纯是资本回乡和产业回乡,更深层次的是思想、凝聚力和智慧的回乡,这对于农村建设能够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引进高素质人才进行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也是保证旅游名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4 结语

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整个旅游行业面临着业务重启和销量低迷的困境。在这一形势下,乡村旅游以距离较近、自驾方便、旅游时间短和大众化特点,会对疫情之后的旅游恢复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政府、旅游界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殊性,做好相关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充满挑战,但又机会并存的旅游新时代。

猜你喜欢

名村民俗文化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陈承宝长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