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如茶,慢慢品
——谈散文学习和欣赏

2020-12-22张荣华曹秀红李晓梅张景霞张春霞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眼榕树写景

张荣华,曹秀红,李晓梅,张景霞,张春霞

(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15)

人到中年,喝茶渐渐成了生活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每天下午,一杯清茶在手,不仅能够起到生津止渴、润喉保健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取得提神清心、怡情养性的效果。多年来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我常想,如果允许以茶喻文的话,我想说散文如茶,而且最像茶品中的绿茶。

众所周知,散文篇虽然幅短小,不像小说那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那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也不像诗歌那样有优美的韵律,但是,在中小学和职业中专《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章法自由,表面上看起来材料内容零乱不整,实际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它就像未经发酵本色加工的绿茶一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的原貌本色和悠悠清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和欣赏,整个过程类似于茶文化中的洗茶、泡茶和品茶,具体说来,内容如下:

1洗茶——分析题目,判断其散文类型。茶文化中,喝茶之前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用八、九十度的开水将茶壶中或茶杯中的茶叶进行清洗,滤除掉其中的茶沫杂质和残存农药成分,以保证茶叶的茶质和茶味。散文学习和欣赏,也像洗茶一样,首先要从作品的题目入手,通过分析题目的含义,迅速判断出其散文类型,以达到分门别类、去芜存精、留存精华的目的。

众所周知,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类型。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所谓抒情性散文,主要是景物描写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为主的散文;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着重于对事理的议论,并由此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的散文。

具体说来,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往往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塑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偏重于记事的散文,大多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来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抒发作者真挚的感情。抒情性散文,多是在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的描绘景物的同时,或者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而议论性散文,多是借助于事件、景物等,抒发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重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根据这些相关的知识,通过分析散文的题目,判断出文章的散文类型后,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和特点,也就略知一二了。比如,在山东省中等职业《语文》教材散文教学篇目中:毕淑敏的《我很重要》,题目含义明确,应该是一篇是说理散文,由此推断,其内容大体要阐述“我很重要”的理由;老舍的《我的母亲》、肖复兴的《永远的校园》,前者写母亲,后者写校园,两篇应该是记叙性散文,由此推断,前者会通过几件典型事件,表现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后者会围绕校园写和校园有关的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题目即是景物景色,这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会抓住景物特点,按照顺序来描写荷塘、月色,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明确了以上内容后,还要重视对作家生活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是破除阅读障碍,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以及作家情感的理解一把钥匙。比如,张洁的哲理散文《我的四季》,全篇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幻化为一个农夫形象,把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当作人生四季。文章虽然受时代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不了解张洁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所抛弃的生活经历,不了解她和母亲俩人曾经在极度贫困和颠簸流离中挣扎度日,以及在艰难生活的磨难中培养出来的坚强、独立、自尊的性格特点,就很难理解“我”在人生的春天,“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而不是去抱怨抱怨命运的不济;如果不知道她一生婚姻生活坎坷不幸,也就很难理解她在人生的“秋天”流露出来的人生感慨:“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由此看来,一篇作品往往是一个作家灵魂的自传,它通常蕴含着作家更深层次的东西,只有走近时代,走近作家的心灵,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

2泡茶——寻找散文的“文眼”和“线索”。茶叶洗净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泡茶:水倒进茶杯的一刹那,片片茶叶在杯中上下翻滚,或起或伏,等到经过恰如其分的浸泡之后,杯中茶叶才能慢慢浸润舒展,缕缕茶香才能飘溢而出。这就好比是散文欣赏,刚一开始文章内容材料看似散漫不羁,细心品读,实则形散而“神”聚。散文作品中的“神”,可以用清代学者刘熙载的“文眼”之说来解释:“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艺概·词概》)“文眼”是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是窥视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它能够把众多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使得文章表达的思想高度集中。文眼可以是一个词,比如《故乡的榕树》中的“榕树”;也可以是最精彩、最传神的一句话,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可能出现在篇首,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可能出现在篇中,比如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还可能在篇末,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斯蒂芬·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的结尾:“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散文作品中的文眼,找出它的点睛之笔,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深入到文章的深处,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脉搏。

另外,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还决定了散文的行文内容会有一种内在的脉络和结构,即贯穿全文的线索,它能够把若干分散的内容串材料组织在一起,使文章组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可以是作者游踪、思绪:比如:“过万重山——漫想”(《过万重山漫想》);可以是某种景物,比如“榕树”(《故乡的榕树》);可以是某个地方,比如:“校园”(《永远的校园》);还可以是感情线索,甚至是双重线索等等。学习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结构,是找出文章线索的关键。

3品茶——欣赏散文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散文如茶,尤其是写景散文,观来有“佳色”,品来有“芳香”。下面,我仅就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来谈一下散文的学习和欣赏。

首先,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对故乡榕树四周的景物描写:“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这段景物描写,1、从写景的角度来分析:a、按照逻辑顺序写景——两个主景“小溪”和“石桥”,先写水,后写桥;b、多种角度写景——从视觉角度写景:“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从听觉角度写景:“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汩汩的溪水”;还从触觉角度写景:“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2、从景物描写的技巧来分析:a、动静结合;“少女”、“鸭子”写其动,“小溪”、“石碑”等写其静;b、虚实结合:前面实写看得见的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景色,后面虚写“流走的童年岁月”、“记忆里的故事”。

其次,散文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这样的论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事实上,不仅诗词如此,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也同样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还是以上文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为例,作者笔下的故乡:小溪是清澈的,鹅卵石是彩色的,鸭子是追逐欢笑的,少女在洗衣汲水,石桥是洁白的……这些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故乡景色,是如此的真切美好,清爽恬静,其背后必定是作者对故乡之景、之人、之事的念念不忘,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魂牵梦绕,是其浓浓的爱乡、思乡之情的真情流露。没有不浸润作者情感的景,反言之,也没有凭空抒发的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景物描写最基本的特点。杯中的茶叶不经过合适温度的开水浸泡,叶子就蜷缩不展、形如干草,其香气、香味就难以散发出来;同样的道理,景物描写中如果没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其景就不会鲜活灵动萦绕于心,也就难以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景物描写在散文作品中作用巨大,感染力极强,是学习和欣赏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除此之外,景物描写在散文作品中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总之,散文虽然取材广泛,写法多样,成篇自由,但是,它形散神聚,有文眼有线索,且文中富有真情实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只要步骤正确,方法得当,定能有条不紊地把握作品的脉络结构,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散文如茶,只有细思慢品,才能品出个中隽永的清香味道。◇

猜你喜欢

文眼榕树写景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榕树的美髯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榕树
写景的妙招
小学生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散文阅读有方法
写景成语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