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香四溢:我国早期图书馆学家杨召悊生平活动考评

2020-12-22陈佩华

福建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书籍图书

陈佩华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图文信息中心,江苏南通 226007)

目前的图书馆方面的教科书上几乎没有提到杨昭悊,对于他的介绍是少之又少,然而他确实是一位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图书馆学家。之所以会有这些的言语,完全是因为他在图书馆学方面确有不少的研究活动和成果。

1 杨昭悊简介

1.1 杨昭悊学习初露锋芒

杨昭悊,字悊明,出生于1891年5月,卒于1939年11月。杨昭悊在青年时期便有种刻苦专研的精神。他在北大时期的同学,也是他后来的嫂子曾经这样形容他:有才,在文章写作方面比较突出,学校杂志经常刊登他的文章。在20多岁的时候,很多女同学都听说过他,并且还听过他讲课。他比较腼腆,所以讲课的时候总是不敢抬头。因此,很多女同学拿他开玩笑。杨昭悊毕业于北京的法政专门学校,但是他却对图书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20年自己竟翻译出《图书馆学指南》来学习,同时参加了高等学府举办的图书馆培训班。此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图书馆学的讲训还是非常少见的,而当时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基地也是成立于这一年。

1.2 留学归来,创馆编著

后来杨昭悊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专心学习图书馆学。在美国,他遇到了今后的妻子王京生女士,同时也结识了后来能够合作翻译书籍的李燕亭先生。在美国,要想学习图书馆学,必须已经具备了其他学科的大学水平。而当时三人均符合这样苛刻的条件。杨昭悊和李燕亭合作翻译的《图书馆员之训》于1929年出版,该书和杨昭悊之前的《图书馆学》均为尚志学会丛书刊行。当时在尚志学丛书当中,几乎均是翻译国外的著作,唯有杨昭悊的《图书馆学》为自己编著,还有另外两部为“编”和“编纂”,由此可以看出该书的作者水平极高。当时为此书作序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蔡元培、林宰平、带之骞等人。蔡元培就是的职务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总长和首都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之所以被这些大教育家所看重,是因为他的系统性、学术性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部图书馆学专著。在我们学习图书馆学专业教科书中,我们都熟知李平心,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所推崇的第一部书籍就是《图书馆学》,可见该部著作对我们学习图书馆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地位。

1.3 英年早逝,扼腕叹息

1925年,杨昭悊因病提前回国,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回到了交通部门工作。在1927年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次年回到了谷城创办了图书馆。杨昭悊曾经担任过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江西省立图书馆长。在1929年参加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首届年会,并在会中有两项议案被通过。一项涉及图书馆教育方面的提议,另一项则是关于编目方面的议案。根据现有资料的记载,当时杨昭悊是三名江西省会员中的第一位。杨昭悊一直都有散步的习惯,不管天气的状况如何都要散步。在1939年冬天的一天,刚下过雨,杨昭悊在院中散步,突发脑溢血。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想到要先给妻子写信。为了先养病,只好将他就近安排在了谷城附近的郊区,然而杨昭悊在发病后仅仅一周就因病过重去世,享年48岁。杨昭悊的死对于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是巨大的损失,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2 杨昭悊家人的介绍

2.1 杨昭悊的妻子王京生

王京生,因出生于北京,故取名京生。杨昭悊和妻子共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王京生也是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她留学是的时间要比杨昭悊早些,高中在美国教会学校学习,后来被公费安排到了南加大学学习生物学知识,再后来才在伊利诺斯大学接触到了图书馆的工作。1938年,王京生所在的南京遭遇了日本的轰炸,只好暂时回到了福建的祖籍避难,而这时他完全不了解丈夫的情况。在福建,王京生在一所中学暂时做起了教师,教授学生地理、生物等多门课程。王京生极爱看书,买书,她曾经对子女说,一旦有钱了就要多买书,这一点倒是跟他的丈夫杨昭悊十分的默契。即便后来回到了北京之后,她仍旧是经常到旧书店买书看书,各种杂志和人物传记等都看。解放前王京生曾经出版过一本书,是关于儿童图书馆的书籍,目前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1972年,王京生去世,享年76岁。

2.2 李燕亭

介绍杨昭悊的友人就不得不说李燕亭,他不仅仅是杨昭悊合作编译书籍的伙伴,友人,同时还是亲戚。李燕亭的妹妹是杨昭悊各个的妻子。李燕亭是河南人,曾经在北京大学攻读化学学位,毕业后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方面知识。在国内任教于河南大学化学系,并同时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

2.3 兄长杨昭恕

杨昭恕字心如,1887年出生。杨昭恕是杨昭悊的兄长,之所以提及杨昭悊时不得不提及他的哥哥,是因为他们共同创建了图书馆,而杨昭恕在其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由于兄弟二人常年不在谷城,所以,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完全是由族人进行打理的,其中的费用完全由哥哥杨昭恕来承担。杨氏兄弟的祖籍在湖北谷城县,父亲杨懋贵,是一名中医,属于知识分子,母亲张氏虽然出身于名门贵族,但是其实没有文化。他们的父亲死的较早,当时杨昭恕才10岁,而杨昭悊就更小,只有6岁。杨昭恕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并在学校从事工作。次年由学校派遣到日本学习伦理学和教育学。

1929年回国参与筹建武昌省立高中并担任校长一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昌女子中学任校长一职。1948年因病去世,享年59岁。杨昭恕的一生都投入到了教育工作当中去,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他看到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落后,便想要通过开办图书光的方式把教育思想工作搞上来。而在当时,创办图书馆完全是政府部门的事物,归教育部门管辖。可是杨昭恕认为创办图书馆刻不容缓,图书馆也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杨昭恕不仅学习了伦理学,而且他本人也非常擅长该方面的学问,他的字“心如”正印证了伦理学的实质。杨美玲家中曾有一张杨昭恕的照片,给人的形象完全是严肃端正的感觉,身边还有一架七弦琴。据杨美玲透露,杨昭恕即使在最后战争爆发后的避难时期也要带着这架琴,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艺术修养。杨昭恕之所以创办图书馆,不知道是否跟他学习伦理学有关系,而他的儿子杨正典提供的资料完全认证我们的猜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图书馆创办之初的一些情况和兴衰的具体原因。

2.4 杨正典和杨太图书馆

2.4.1 杨正典

杨正典是一个比较不喜欢与外界接触的人,他也很惊讶我们能够找到他。之所以想要通过杨正典来了解杨昭恕,不仅是因为他是唯一的儿子,同时也是因为他一直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这一点可谓是子承父业,想必他也能够了解到父亲当时的想法。而且杨正典在小的时候有关于图书馆的记忆,当父亲不在的时候都是族人进行打理的图书馆,而杨正典也参与到了图书馆藏书的整理过程中。

2.4.2 杨太图书馆的介绍

①图书馆兴衰历程

杨正典家中有一张杨太图书馆创办之初开馆的喜庆合影照片。说起那张照片,杨正典回忆起了父亲创馆之初的“得意”心情。然而,1938年,杨正典和父亲为了避难回到了谷城老家,看到了破旧不堪的图书馆,不禁十分心痛。经过战乱,图书馆的后院围墙已经倒塌,人人都可以随意进入图书馆,而图书馆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人管理了,珍贵图书损失不小。

为了能够减少损失,杨正典开始清点剩余的图书。杨正典回忆道,他曾经在很多户人家看到过杨太图书馆的书籍,应为都盖有印章。由于工作的原因,杨正典在后来调任郧阳,同时他也将所有图书带到了郧阳,并将图书捐给了郧阳高中,而该高中的图书馆正是在这一批图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由于土地改革,杨昭恕被划为地主阶级,因此书籍被认为是封建财产,全部充公。后来,杨正典曾专门回来谷城寻找杨太图书馆的踪迹,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曾经杨太图书馆的书籍,不仅谷城县有,襄阳县有,湖北的很多地方图书馆中都可以看到曾经的书籍,这使得杨正典感到很欣慰,这表明杨太图书馆并没有消失,它的生命力在这些书籍中得到了延续。

②图书馆很受乡里欢迎

在当年筹办图书馆的时候,杨正典已经16岁,正处于求知、好学的年龄。他也能够明白父亲创办图书馆的良苦用心。父亲创办图书馆,取名为杨太图书馆,也是为了感谢祖母的栽培养育之恩,在当时的情况下,叔父和父亲同时留学国外,这是很少见的。同时,创办图书馆不仅可以纪念先者,同时也是要为后人提供受教育学习的机会。杨昭恕当时留学归来,能够兴建一座图书馆,也算是学有所成,造福于家乡。图书馆开办之初完全是为了改善乡里学习的风气,全馆图书可以随意借、随意看,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图书馆在创办之初的两年时间里非常的热闹,看书借书的人非常多。

③杨太对后世影响长远

杨太夫人对后代的影响也是较大的,40岁便一人抚养孩子。她虽然出身与旧时代,没有什么文化水平,但是她却不同于旧时代的妇女思想。她认为知识比什么都重要,把钱财看的很低,竭力想要让孩子们都学习更多的文化。她曾今为了让孩子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让孩子们回家看望她,而是自己不远万里去北京看望孩子们。正是杨太这种重教育的思想,也对杨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杨昭恕创办图书馆的时候,就花费了大量的钱财购买图书,但是他们认为钱花在了有价值的地方。后来,由于战争连连,图书馆中很多有价值的图书都损失掉了,图书馆被迫停办。

④杨太图书馆的价值

关于杨太图书馆在目前的很多资料中也有着记载,虽然有的会以谷城县公立图书馆等名字代替。杨太图书馆的创建,要早于明交管图书馆,虽然两者在很多地方都有着相似的地方,使用相同的分类方法,收藏很多相同的书籍,明显是后者效仿前者所为。杨太馆中不仅文库,还有《四部丛书》。

3 总结

杨昭悊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在我国的图书馆学方面也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我国较早期进行图书馆学研究的领头人,为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杨昭悊和其兄长创办的图书馆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书籍图书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鲁迅与“书籍代购”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班里有个图书角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