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禅文化背景下茶席设计中的茶器境选配研究

2020-12-22周辉煌

福建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茶席茶器茶壶

周辉煌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自汉朝开始就有饮茶行为的记载,喝茶这样的经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无所不在的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精神文化洗礼。

1 茶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佛教坐禅饮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至晋代,饮茶生活进入到僧人的禅坐世界,在《晋书·艺术传》中有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1]借助茶苏防止睡眠、提神醒脑,有利于静心思考,认为茶有助参禅。茶与禅两者相提而论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晋代,佛教僧众藉茶来提神、以助禅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中记载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2]开元时期僧人坐禅饮茶以助修行,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

茶与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由于两者调性相同,所追求的本质精神不谋而合,两者都追求清心沉淀、静心思考,茶道是禅的具体呈现,而禅学也是茶的精神指标,于是,以茶入禅、以禅品茶的茶禅文化也随之产生。茶与禅结下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茶文化与禅宗思想便如此相生相息、共荣共存的源远流长、发展至今。

2 茶席的起源及概念

“茶席”一词在中国茶文化古籍中并无直接记载。古文中对于“席”的解释指用草、苇、竹等材料编制的坐垫,后又将“席”引申为席位、座位。[3]在唐代,人们将茶席与自然环境中的美景结合。宋代,茶席不仅置身自然,也将其它艺术形态融合进来,使插花、焚香、挂画与点茶合称为“四艺”。[4]而近代“茶席”一词的出现,是在2002年1月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童启庆编著的《影像中国茶道》,书中解释茶席“是泡茶、喝茶的地方,包括泡茶的操作场所,客人的坐席以及所需气氛的环境布置”。[5]后来,茶道专家乔木森所著的《茶席设计》一书,从物质形态和艺术形态对茶席设计进行了阐述:“所谓茶席,是以茶为灵魂,通过茶具这个载体,结合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在特定的空间场所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整体。”[6]这一界定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后续,茶文化专家们又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茶席设计做出了一些规范,确定了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包括茶品、茶器、铺垫、花器、焚香、挂画、玩赏摆件等,并将茶席上升为审美客体,茶席设计艺术也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

3 茶席设计的技巧

(1)实用性:茶席基本功能是供泡茶饮茶的场所,茶具的选择与搭配应考虑实用性,摆设时要注意合理,顺手好用的原则,其他摆设也应以不干扰行茶的动线为考虑重点。

(2)契合主题和茶叶的特性:茶席设计内容,先从茶席的美化着手,凸显茶席设计主题。风格塑造方面要契合茶叶的特性,茶器的搭配也应符合茶性的释放、主题的凸显和茶人的涵养,用心观察与大格局的思考,便能成就精采的茶席。

(3)简洁素雅化:茶性宜俭,应用的素材不可太多,以免造成混乱感,或喧宾夺主的情况。

(4)完整性:茶席经整体设计,才能显现主体及美感。摆设茶席时,要考虑色彩、材质和造形的要素,把不同的茶具、茶巾、茶盘、茶花调和成一个整体的、幽美的画境,具有和谐的层次感。如此茶席才能引人入胜,为品茶增加许多滋味和情趣。

(5)艺术性:“茶席”指泡茶人为呈现茶艺美感与意境所摆设的一个泡茶空间。在品茗艺术中各元素的搭配为讲求呈现最佳的美感,茶席摆设的的画面,须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之境,才显露主题的生命力。

(6)创意性:当今时代,茶席设计也可以以茶道艺术为中心,融合古今中外的相关创意元素,鼓励全新的设计与创作,将茶的美味与境界推出新的高度。

(7)变化性:茶席设计以淡雅切题为原则,将茶、诗、画、书法、茶花、盆景、雅石、焚香等搭配布置在品茗空间,并视季节、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加以改变,适情随性的表现茶与艺术、生活相结合的自然及亲和力。

至于茶席摆设的灵感,可从茶会、茶席主题,茶特性、茶具形制、生活百态、诗词书画中去寻找,多观摩练习才有设计概念。

4 茶席设计中的茶器境选配

茶席设计的构成元素包括多种,概括来说,主要包括茶、茶器、茶境。在设计茶席时,受个人情感、爱好、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使用的元素也会有所差别。

(1)茶的选配

茶是茶席设计的必备之品,缺少茶,则谈不上茶文化和茶席设计。茶是茶席设计的源头,不同的茶叶类别其表现思想不同,冲泡手法不同,茶席的设计灵魂体现也千差万别。茶的种类繁多,陆羽《茶经》将茶叶以产地区分,如:西湖龙井、云南普洱。也有依採摘时节分为春茶、秋茶、夏茶、冬茶,一天当中清晨摘取和日正当中採下的茶,在风味馀韵上也会略有不同。另外,依烘焙时间的长短,分为轻火、中火、重火,培火较轻的为生茶,焙火较重的即为熟茶。最为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是以制茶发酵程度与成茶颜色来做区分。茶菁生叶自茶树上採摘后,便一直不断的进行发酵作用,经过炒菁、萎凋、揉捻等流程,直到完全乾燥、停止发酵的这一段期间,是制成各类绿、白、黄、青、红、黑茶的关键差别:未发酵的有绿茶,包括龙井、碧螺春等;部分发酵的有白茶、黄茶、青茶,其中像白毫银针就属于发酵比例较低的白茶,而铁观音、白毫乌龙等茶属于发酵比例相对较高的青茶;条型、碎型红茶是全发酵红茶;普洱茶是后发酵的黑茶;另外还有再加工制成的茶叶,如:花茶(茉莉绿茶、桂花乌龙)、果茶(柠檬绿茶、梅子绿茶)、萃取茶(袋装茶、速溶茶)等。

(2)茶器的选配

茶器是茶文化的载体,茶佳、水好、茶器美,是紧扣茶饮品质的要素,茶器在冲泡的过程中创造出茶饮的风味,透过茶器将茶叶舒展、转化成迷人的茶水,透过茶器的样貌,可以了解茶与人之间的协调共存,建立起茶与人之间的桥梁,同时也展现出了使用者对于生活的感性美学与生活品味。

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器的使用都是非常讲究的,茶席设计常用的茶器有:茶罐(储存茶叶,以保持干燥不走味)、煮水器(装水煮沸加热,有的材质可以改变水质、过滤杂味)、茶壶(加水冲泡茶叶的容器,壶小可以锁住香气,壶型矮胖可使茶叶舒展)、茶杯(饮用茶水)、杯托(放置茶杯以免烫手)、茶则(可装载乾茶叶,调整用量)、茶匙(将茶叶拨入茶壶中的工具)、茶巾(擦拭水渍、保持整洁)、壶承(承接泡茶时所溢流出的茶水)、水方(用来盛放用过的水及茶渣)、茶盘(可将整组泡茶用具放置其上),其中,茶壶一般都是茶器中的主角,茶壶造型讲求壶身、壶把与壶嘴成一直线,达到使用及视觉上的稳定,除了美观之外,同时还具有持壶稳定、助水流畅的功能。茶壶对应到不同的茶类,在器具的材质挑选上也有所讲究,其中的吸水率与散热性成正比,越高者较容易引出茶的香气,但壶内茶水也较容易冷却。红茶、绿茶宜用白瓷茶壶,质感精致,高温烧结表面无气孔,可以品尝到茶最原始的味道;白茶、花茶都不需要高温冲泡,使用具有视觉穿透感的玻璃材质茶壶,能观茶水温润的色泽、赏茶叶舒展的姿态;乌龙茶宜用紫砂壶,密度较高,能使茶水味道更佳;普洱茶则需使用岩泥茶壶,能软化水质,有利于茶香、茶韵持久保存,使茶水更为甘醇顺口。

(3)茶境的营造

自古以来,茶席设计都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的境界,茶席氛围是由雅致的茶器与环境配合而形成图画般的整体美和独特性,创造出贴近自然的意境。在茶禅文化背景下,营造茶席主题氛围时应体现孤寂、清幽以及古朴为主的意境,不管从器具造型、色彩方面而言,还是从整体风格上来讲,都应体现出禅宗文化中的“和”、“敬”、“清”、“寂”,而茶席台面的设计、茶席上的茶器、茶花的搭配、茶席设计中环境氛围的营造等等,都需契合整体品茗氛围,传达茶席设计的主题及情感。茶席台面是整个茶席设计的载体,主要由摆放器具的案几和铺垫组成,茶席台面上的茶品、茶器、花器植物等,都应该以典雅为主,其形态避免过于突奇或繁盛喧闹,需强调人与自然的交融,营造浓浓的禅昧。茶席设计中环境氛围的营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设计主题和意境。现代的茶席设计中,除了茶席台面上的茶、茶器和茶食的组合,还应融入插花、书法、礼仪等元素。在装饰茶空间时,装饰主体物、字画等,应以静、禅等为主题,家具装饰尽可能精致而又不失为简单为主。外部庭院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同时营造浓郁的禅境气氛。并融入背景音乐、投影显示、故事背景等元素,让人们在一个特定茶文化空间内,有更好的文化精神熏陶。

5 结束语

在进行茶席设计时,我们需要先深入地去探讨饮茶的行为。茶禅同一调性的设计当中,通常喝茶的步骤和秩序都在讲求“心”的平静,所以茶席设计应该特别注意了解到在喝茶当中所追求平静的本质,而平静的本质最终会回归到使用者对于器物所产生静谧、和谐的感受,设计师们可以将禅的概念、茶元素,应用在茶席设计上,抽象的意念经过转化后以具体实物来呈现,打造透过喝茶交流彼此之间情感的情境氛围,较能让使用者更为快速地进入禅的情境之中,进而让使用者感受禅的精神意义。

猜你喜欢

茶席茶器茶壶
茶席设计的美学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在舞焱柴窑室
基于我国茶文化谈陶瓷茶器与信阳茶传承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浅谈紫砂《宝菱壶》的君子风范
择一处创意的茶席入座
茶席·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