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活日常“茶颜器式”的味象与律则

2020-12-22袁乐辉郭秋玥

福建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茶事饮茶美的

袁乐辉,郭秋玥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403)

关于茶的起源,《茶经》有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蒂如丁香,根如胡桃。”[1]饮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茶”字本身来看,便已经有了倡导人们行于草木之间、回归质朴本性的意义。陆羽通过亲历与实践,教人识茶、种茶、品茶,从茶中获得醇厚口感、纯正汤色以及简雅的自然之气,让人们从茶叶的生长环境、生产发展开始了解,在普及饮茶方式与茶道技艺的同时挖掘出茶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寄托于茶之俗事本身,再延伸至人的日常行为,从而发展出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以此来美化生活、寓教于人。

1 用之宜人

茶道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朝诗僧皎然所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提到了关于饮茶的三种不同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品茶,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觉体验,令人得以神清爽朗。二则可以消除人们的浊燥之气,内心得到片刻宁静;最后,品茶的过程可以让我们逐渐领悟出其中的深层境界,品出茶中所延伸出的哲理性思索。这三个层次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从感官影响到精神升华,无不体现着茶的功能性。

首先,日常意趣的生发。生活之物,以用为主。“用”建立了生活与美之间的联系,好用的东西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日常需求,还可以在用的基础上进行色泽、形态的不断改进,让用的人更加舒适。美是用的外在延续,用与美的结合才能将茶趣更加完善的展现,不同种类的茶饮用不同式样、颜色的茶具,以此呈现出茶最好的状态;夏饮绿茶,冬啜红茶,人们亦可根据时令、节气、不同的体质差异以及个性喜好在茶事中进行选择。生活中一切美的源头都来自于人们对日常之事的体验与平凡之美的发现,唯有“用”,方可宜人。

其次,平凡之美的开掘。茶,有朴实的外在,也有优雅的气质,一沉一浮间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内涵。在日常饮茶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清醒,在茶的滋味中得到文化的熏陶。首冲洗茶,洗去浮尘生涩,再冲泡饮,闻香、观汤色、饮之甘醇。饮茶的过程,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体验,同时也能洗涤人们浊燥烦闷的心灵。由观物相到观心性,简单、平常的茶事行为,从饮到品,从生活化到审美高度的提升,形成雅俗共赏的思维模式,使美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渐成一种行为习惯,得到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意趣。

最后,自然律则的领悟。品的过程即是悟的过程,这一过程让人可以在沉寂的氛围中学会思考,在茶天然的清香与苦涩中感受人生的平淡之美。泡茶的过程是为了成就品茶的意义,让人学会在自然冷静的状态下对生活有所醒悟。洗净茶盏,存几片叶片,冲泡饮之。在清净的环境中醒悟,体会平凡的幸福感,这不只是纯粹喝茶,更是提升对其物趣本味的探寻以及对本色的审美。当人的审美诉求不断强烈,感官上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得以产生哲学相关的理性思考,寻常的茶事也逐步衍生成为茶道。由此,自然朴质的生活让人保持理智的判断,也能以茶之境界深化人的思想境界,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至美。

2 涩之利人

茶,历经从药用到食用的过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饮文化。茶之滋味,先苦而后回甘,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啜苦咽甘,茶也。”许多人因无法耐心体会这个由苦到甜的过程,而错失一次简单的心灵修行。修禅即修心,饮茶对于禅修亦是有所助益,涩以利人。中国人饮茶之风由来已久,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自秦后,始有茗饮之事。”饮茶从先秦至今,无时不刻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人在简单平凡的生涩滋味中按捺心性,在嘈杂的外部环境中找寻片刻安宁,也得以学会了苦中作乐。

首先,茶禅苦涩,明心见性。涩之味,即茶之味,味感由弱渐强,由淡转浓,苦涩感包含着舌根的甘甜,打破了人们对茶甘滋味长久性的单调无趣。打破平衡之后又给予新的平衡。茶虽涩,却掩不了回味之后的丰富性。茶与禅修相结合,普通的茶味也被赋予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释光泉法师在《禅茶的界定与意义》中认为:“禅茶”并非普通的一杯茶水,而是僧人以茶悟道,用以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艺术。[2]茶,以其简单、朴质的形态,存在于不同人群的生活之中,它既能对参禅悟道的过程有所助益,令人时刻保持清醒,也能让将普通人的生活充满哲思的艺术气息,体现出禅宗里所要表现的净、静、境三种状态,让人在自省的过程中不断强调明心见性、提升精神境界。

再者,常能自省,修心养性。茶是表象,禅是深意,禅常常借助茶的物化形态,将禅的精神特征由浅入深的融进人们的生活意趣之中。所谓修禅习道,所要体悟的无非是最朴素的‘平常'之美。佛家讲究除杂念、修心性,而茶饮清心淡雅的功效恰能助人抛诸繁杂世事,但求内心平和。事实上,这正是茶与禅的共同之处,二者相互浸润、相互滋养,让普通的生活也能富于禅意,一次来获得内心的自在顺意。倘若对于修行之人而言,茶不仅仅是用来解渴之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禅的意味。茶之涩味的高级感,自然形成一种别样的感知之美,教会人们常常保持着自省的态度,从茶中提炼出清净、朴素的意味,摒弃浮华与欲望,在空寂的环境中品沉静内心,体会茶与禅的在生活中的自然与纯澈。

3 礼之待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法教化,从古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开始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待体系,儒、释、道等传统思想中所形成的秩序感,也促生了“礼”的长期存在。茶作为其中一种物化的媒介,也被人赋予了“有礼”的身份。而这种以礼待人的习惯也伴随至人们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中国茶常作为座上宾的待客之礼,或仪式、或表演、或闲谈,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抹韵味。上至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宴饮,下至民间百姓的日常社交、婚丧嫁娶,茶礼影响着不同阶级审美思考与精神气度的各个层面。

一壶茶,从叶的采摘、水的选取、泡制的手法、器皿的选取,到宾客在饮茶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心态上的逐渐平和、只专注于品茗诸事、主客之间优雅且富有情趣的互动等,无处不体现着礼之下的艺术化审美,以及日常仪式感的普及与渗透,给人带来审美的秩序与规则意识的体验。“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3]显然,茶常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待客之道,主客之间的茶事互动,也显现出主人的自身修养。净手,焚香,用茶匙取茶叶,以雅器呈茶汤,用好水煮好茶,并且双手奉上。再则,依据客人的日常喜好对茶饮进行选择,奉上适合他们口味的茶,让茶杯中包含着友人之间的敬意与尊重。反之,客人也将以礼回应。双手接过主人奉上的茶杯,用心体会茶的色、香、味,细细品之,并且心存感激。

4 凡之近人

饮茶,不仅使人们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放松,还能形成文化生活的信念,亲近于人,时常给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启发。日常生活中的茶事,拥有人们最熟悉的生活常态,包含着人对于美趣最直接的喜好。饮茶这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易获取自然的生活滋味,找到真实的自己。

味之寻常。茶,之所以得到人们的青睐,在于它给予人们的平凡亲近之感。饮茶是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大众皆可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茶事升华于生活日常的饮茶习俗,最终让习茶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并且时刻引领人们在这种平常却高雅的习惯中,既能获得茶的滋味,也能增加美对人的吸引。同时,它让习茶之美潜移默化的融入人们的生活,由俗到雅,激发出茶的寻常与亲和,且善美享乐。从精神层面来看,寻常之味,最易长久的陪伴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依赖于人们的精神感悟。它可以将人与物进行最自然的衔接,让饮茶成为寻常的趣事,帮助人们熟悉并接近生活的本真。

近之安宁。喝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形成平和安逸的相处模式。茶事活动的形成,汇聚的是人们的雅俗意趣,因茶之易得,味之不凡,才得以俗世中聚集起有共同爱好的人们一同感受茶事过程的趣味。除此之外,饮茶也可让人身心愉悦,茶的滋味寡淡,就如同平常的生活,不必标新立异,只求平淡本真。盛茶之器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器物,它们随着时间早已融入生活的点滴平淡。茶是雅俗共生的事物,在不断地探寻与磨合中,人们形成了充满仪式感的生活惯性,也从诸多的俗事中凝练出“雅”的文气精神,将茶之生活看似寻常化,却富有品饮滋味的生活美感与器道教化,更使人心更加贴近真、善、美的本质。

5 美之育人

从茶给人的外观感受,到茶禅结合之后对人心品德的影响教化,茶之美育是一个通过人的感官去体会,从外到内、再到外的过程。茶,馥郁清香,一闻沁人心脾,观色明亮清澈,啜饮含于口中,茶香苦味游离于唇齿,而后舌根生津回甘。佛道修行离不开茶之滋味,以茶味养禅心、以茶道助禅修,丁以寿在《中国茶道义解》中提到:“中国茶道是一种修行的艺术,目的是以茶静心、证悟佛法、升华境界。”[4]茶与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作用间映衬了中国人精神发展的高度与内心世界的升华。

其一,美化生活。生活是美育的起点与源泉,不论是雅与俗,都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喝茶是生活的日常,从中延伸的茶文化则是将生活俗事升华至具有艺术性的雅事。二者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一脉相承,让“雅”与“俗”能够相互依托。茶文化离不开平淡生活这一载体,不论是茶事表演还是品茶论道,都可以将传统茶文化在平常的生活中进行普及,立足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体悟创造与自觉实践;反之,它让美在自然生活中不断发散,久而久之形成日常的仪式感。

其二,修与身心。茶与禅,作为两个各自独立的文化方面,却可以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教化人心。茶事本是常见的俗事,当茶的生活常态,加之禅宗精神层面的领会与实践,让身心精神得以放松,倾听内心的声音,重视纯粹的感悟,最终可以达到饮茶悟道的高度。将茶事与禅宗的超脱自由相结合,也将这种又如《茶与禅》中所言:“茶道的本意,在于清净六根。”[5]禅宗的虚无通过茶的物化,更加直观的向人们展示它想要表达的是人精神方面的修为境界,这种“空”与“无”,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品茶的过程也是涤荡内心、回归平和的过程。摒除一切繁杂,将世事万物归结于饮茶普遍的日常时刻,用最素净的器皿、茶、水包罗万象,只为遵从内心最简单、寻常的声音。

6 结束语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寻美的灵感来源。通过喝茶,逐步了解茶事中所蕴含的生活之美、自然之乐以及茶趣之境,这不仅规范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境界,增进了人们互相之间的交往,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寄托于精神需求。茶之意境,生发于人们的内心,又激发出自我对于美的喜爱,在最平实的生活中渐老渐熟地寻找到“物我与物心”统一的善茶事趣,让茶之律则能约束我们对待事物的欲望,也能更好的适应日常的生活节奏。

猜你喜欢

茶事饮茶美的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事春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记丁俊之教授的茶事人生
崂山茶事
回到公元800年,探寻晚唐的茶事
四季饮茶与健康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