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名茶“神泉小团”产地辨析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昌明东川名茶

邹 勇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神泉小团,唐代名茶,历史上首次提到神泉小团的是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除了神泉小团,此书还列举了其他18种唐代名茶。另外《中国茶经》在“茶类篇”“历代名茶”之唐代名茶一节中,根据相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计有: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薪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等50种,文中还给出了这些名茶的产地,其中神泉小团的产地说明是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1]《中国茶经》是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的一本茶叶著作,被誉为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本书是由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的。该书1998年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迄今,该书已重印21次,销售超过7万册。由于该书的巨大影响力,此后各种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著作和文章在谈到唐代名茶神泉小团时都采用了产于云南东川的说法,同时云南东川在介绍本地特产时也采用了此种说法。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从《唐国史补》成书时间、提到神泉小团的语境、历史上曾称东川之名的地方还是云南东川名称的流变,都说明神泉小团的产地只能是四川绵阳的北川和安县(今安州区)一带地区,而不是现在的云南东川区。

1 历史上曾称东川之名的地方

通过查阅历史典籍,我们发现历史上曾有东川之称的地方和行政区划有以下几处:

1.1 今成都以东地区

此东川主要曾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是与西川相对应。一般认为东川是指以汉中为中心及周边地区;西川是则指刘焉父子治下的益州,包含益州的中部、西部等地区。

1.2 四川东部地区

此东川也就是所谓的川东地区。民国二年,即1913年,当时曾在四川置川东道,1914年6月改名东川道。治巴县(今重庆市区),辖巴、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铜梁等三十六县,1927年废。

1.3 唐代“剑南东川”的简称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今成都)等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益州,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首次将剑南道分为剑南东道和剑南西道并分置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其后也曾多次分分合合。时人多简称剑南东川为“东川”。元和四年(810年)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途中作者曾以“使东川”为题写下多篇诗作,如《使东川·江花落》、《使东川·南秦雪》、《使东川·江楼月》、《使东川·百牢关》等。另外唐代的薛逢也曾作诗《席上酬东川严中丞叙旧见赠》,其中严中丞就是时任剑南东川节度使的严武。诗人姚合曾作诗《送杨尚书赴东川》,诗的前两句是这样写的“却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2],其中梓州就是当时剑南东川节度使的治所所在。这种情况甚至在宋初仍然存在,宋代诗人魏野曾作诗《送唐肃察院赴东川提刑》,原诗为“按察东川十四州,几多山水似蓬丘。清时应喜无冤雪,赢得乘骢到处游。”[3]诗中的唐肃(?-1030),字叔元,钱塘(今杭州)人。大中祥符六年(1013)曾以监察御史为梓州路提点刑狱,而梓州路的治所就是原剑南东川节度使的治所,诗作中提到所辖的十四州其范围也与唐朝剑南东川道大致相当,因此当唐肃前往梓州路任职时,作为蜀人的魏野仍使用了唐时的简称。无独有偶,同样是宋代,元佑三年(1088)七月,御史周正孺被朝廷任命为梓州知府,他的好友苏东坡也曾写下《送周正孺知东川》的诗作一首。由此可知,在唐代和宋代,人们在提到东川时,大多是指原剑南东川道所辖的区域。

1.4 云南东川区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的皮罗阁统一云南,建“南诏国”,东川属南诏国管辖,后蒙世隆在此设东川郡。这也是云南“东川”作为行政区域名称首次出现在史料中。

2 历史上云南东川名称的流变

历史上的云南东川辖区包括现今的昆明市东川区、曲靖市会泽县、昭通市巧家县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东部的沿金沙江的部分地区(大体相当于现今的老君滩乡、满银钩镇和野牛坪乡)。其疆域东以牛栏江为界,西至普渡河、金沙江分界,北到牛栏江与金沙江的汇合处,南连寻甸。这也是广义上的东川。狭义上的东川,则仅指现今的昆明市东川区。

一般认为云南“东川”得名,始于南诏。《东川府志·卷之三》建置沿革有言:唐虞荒服地,夏商梁州域,汉置堂琅县,唐蒙东川郡。[4]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禹贡》梁州南裔,代为蛮獠所据。唐时属于南诏,伪置东川郡。既而蛮复据其地,曰閟畔部《志》云:故名东川甸,乌蛮仲牟由之裔骂弹得之,改曰那札那夷,属于南诏蒙世隆,置东川郡。”[5]

根据《东川府志》和《读史方舆纪要》,我们知道大约于公元前221年左右,东川以今巧家县为中心设置了堂琅县。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撤销堂琅县,改设“唐兴县”。后来以彝族为主体的东爨乌蛮占据了滇东北后,废唐兴县名,改称那扎那夷。

公元738年,皮罗阁灭了五诏,建立了南诏国并归附于唐朝。公元844年,皮罗阁第八代孙蒙世隆即位。蒙世隆即位后,恰逢唐宣宗李忱驾崩,南诏没有派人去长安吊唁,从而惹怒了唐懿宗李漼,便不再册封南诏。这正中蒙世隆下怀,于是南诏随即叛唐。公元860年,蒙世隆改元建极,改国号大礼,自称皇帝。改元后,蒙世隆还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区划重新做了调整,把“那扎那夷”改名为“东川”,设立了东川郡。

云南和平解放后,为更好地开发、建设东川铜矿,于1954年4月划出会泽县第五区、第七区的汤丹、因民、集义、碧谷等14个乡,成立由省直辖的东川矿区政府(驻汤丹)。1958年10月,成立地级东川市,1999年2月,撤销地级东川市,正式成立县级东川区划归昆明市,辖区不变。2004年4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东川设立再就业特区,辖区不变。

3 《唐国史补》的成书时间和行文语境

3.1 《唐国史补》的成书时间

《唐国史补》是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又称《国史补》,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各个方面等的重要历史琐闻笔记,对于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此书李肇于元和年间开始撰写,长庆年间初稿写成,后有增补。其中元和(806年-820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长庆(821年正月~824年十二月)是唐穆宗李恒的年号。因此《唐国史补》最晚成书应该在公元824年,而云南东川得名最早只能在公元860年,那么《唐国史补》中的东川就不可能是后来云南的东川。

3.2 行文语境

在《唐国史补》中谈到神泉小团时,原文是这样写的“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蕋、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一作生)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㴩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6]该段文字实际上是在谈各地都有什么样的名茶,其中剑南也就是剑南西川有蒙顶茶,号称第一,湖州有顾渚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另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春尽日》诗中也曾写道:“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并在诗后自注“绿昌明者,蜀茶之名也”。说明唐代四川有产昌明茶。昌明茶即昌明兽目茶,产于昌明县的兽目山。昌明县(原称昌隆,后因避唐玄宗名讳,称昌明)在今江油市彰明镇,辖区在今江油市南部,隋炀帝大业三年设置,至五代时改为彰明。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记载:“兽目山在彰明县北,有百汇、龙潭上下凡三潭,其水长流,有茶品格亦高,土人谓之兽目茶。”[7]另外《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及《彰明县志》也有相似记载。考白汇龙潭皆在匡山之麓。明叶松《游天仓山记》云:“至白汇溪,西循兽目而上者,即此。其地在江油县西三十里,今名赵家沟。”笔者曾亲自到赵家沟、白汇溪考察,其地在今江油市大康镇境内,大匡山之麓。百汇龙潭至今尚存,其山仍名兽目山,这一带至今仍产茶。就此昌明兽目茶已公认产地就在今天绵阳的江油彰明镇一带。因此和昌明兽目并列的神泉小团产地也应该与它们来自同一地域。其中神泉小团就是剑南东川所辖神泉县所产的一种团茶。在《茶经》卷下八之出篇,在谈到各地名茶时,陆羽认为剑南:以彭州上,(原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原注: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八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眉州、汉州又下。(原注: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8]虽然在《唐国史补》中,蒙顶茶被列为第一,而陆羽认为四川最好的茶产自彭州,但他们都认可了绵州西昌、昌明和神泉三地所产的茶。很明显,《中国茶经》的编者,在介绍唐朝名茶神泉小团时,并没有考虑当时的行文语境,在看到东川二字时就望文生义直接附会于云南的东川。

结语

《中国茶经》作为一部关于茶文化的权威著作,它对整个现在茶文化的学术研究都有极大的影响,但在神泉小团原产地上却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对学术界产生极大的误导。希望通过本文的辨析,能够在学术界对神泉小团的产地形成共识,并在以后的再版中予以修订。同时,也希望曾经作为全国重要产茶区的绵阳,能够挖掘本地的茶文化历史,继承和发扬这些名茶的制作工艺,推动本地茶叶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昌明东川名茶
基于DBSE-Net的大田稻穗图像分割
我与风的故事
太阳是个理发师
太阳是个理发师
浅谈贵州的历史名茶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
话题互动
孟昌明作品
完形填空两则
同步阅读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