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大戏中的文化旋律
——浅谈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
2020-12-22翟永军
■翟永军
涟水县淮剧团,是江苏省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剧团,可十年创作演出出“村官三部曲”,翻山越岭上北京,披荆斩棘奔上海,继《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后,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村里来了花喜鹊》再获佳绩,再度飘红。
近三年,全国许多院团都在上演扶贫大戏,有些剧目近乎应景,老套的故事情节、陈旧的矛盾冲突、空洞的人物语言,使戏失去了艺术的鲜活与烟火气。而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则别开生面地在人物的个性化上开掘,主人公花喜鹊是一个乡镇文化站代副站长,二十五年临时工,没编制、没转正,每个月二千多块钱工资,还要抚育女儿读书,生计艰难,然而,在时代的扶贫大潮中,她被派到老家喜鹊村扶贫……一个自身需要扶贫的人,却要去扶贫别人,这个独特的人物设置,让人感受到文化的苦涩、文化的坚韧和文化的自信。花喜鹊在回村扶贫的日子里,不唯上、只为下,凭着文化人的职业敏感、职业自觉和职业担当,保护古村落、挖掘“淮海锣鼓”、搭建乡村戏台、开辟民间特色文化乡村游……用文化作品牌,用文化作项目,用文化作产业,在扶贫路上勾勒出“诗和远方”。
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充盈着文化气息和文化温馨,导演在二度创作上,大量运用现代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风格,让现代戏迸发出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音乐以地方民间曲艺“淮海锣鼓”为基调,大调如高山流水,小曲似鸟鸣树上;舞台美术似一幅湿漉漉的水墨画卷;灯光与服饰洋溢着村庄与农家色彩。主演许晴,把握人物准确,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个基层文化人的心路历程和灵魂呐喊。尤其是她的表演,既有彩旦的喜剧性,又有青衣的悲情性,程式化运用出神入化、信手拈来,这在当下现代戏演绎中非常难得。其它如村主任侯山、副镇长郑爽,以及村民庄一手、常老五、贾小锤人物也各具个性,形成了一组风格迥异的人物群像。
艺术来源于民,服务于民。近年来,涟水县淮剧团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深入基层,面向群众,主创团队与主演到乡村采风,与农民交心,与村干部交谈,关注他们的所期所盼,关注他们生活的热点和难处。剧本初稿完成后,再请戏剧专家“挑理”,请村干部“挑刺”,请农民“找茬”,请领导“把关”,然后再投入舞台排练,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鲜活生动。
县级基层剧团是离农村最近、离农民最近的剧团,反映农村生活,宣传农民风采是县级基层剧团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近年来,涟水县淮剧团秉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农民的同时,始终坚持精品战略定位,克服人员老化、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等诸多不利因素,创造性地实施“剧组制”模式,打破地域、人才、设备等制约,采用租聘结合、强强联合等方式,聘请名编名导,租赁灯光设备。细致化管理,精准化排练,力保完美化呈现,努力使排练上演的每一部作品都能不负人民的希望、不负时代的重托,成为受领导肯定、专家好评、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