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嫦娥奔月》:传统神话的全新演绎
2020-12-22邓小惠
■邓小惠
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在2016 年重新演绎的大型神话木偶剧《嫦娥奔月》,是2015 年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公演以来,深受观众,尤其是少儿观众的青睐。2017年7月16—17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这是扬州市属剧团首次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在传统神话之外,《嫦娥奔月》重新讲述了一个新颖动人的故事:上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有一天,他们任性地飞上天空,燃烧世间万物,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在众人的期盼中,嫦娥陪伴英雄后羿,踏上寻求西王母,解民倒悬之策。他们历尽艰苦,终于在西王母处,受赐神弓神箭。面对太阳的挑衅,后羿射杀九日,仅剩的太阳躲入东海不出,大地顿时陷入黑暗之中。众人祈求神灵,得知:唯有将世间宝贵之物——人间的生命,献祭神灵,才能唤回太阳。为了众生,嫦娥毅然投入火焰。太阳升起,而嫦娥也在火中涅槃飞腾。她牵挂后羿和人间,不肯远去,遂奔入月宫。从此千年万载,嫦娥只能在月宫中凝望她深爱的人间和丈夫后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主席仲呈祥说:“我是要唱赞歌的。一个传统的木偶剧团精心排演这样一个经过实践证明,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木偶剧,是功在当代的”。《文艺报》原副主编钟艺兵说:“看完戏,很激动,这是最近几年我看过的最精美的一台木偶剧”。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赞扬该剧“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还是观赏性上,都达到了令人兴奋的高度。是一台融现代审美与木偶技艺于一体的佳作。”国际木偶联会亚太委员会主席唐大玉高度评价新版《嫦娥奔月》:“这是一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上乘作品,最值得称道的是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和现代科技,为古老的神话传说注入新的内涵,达到思想格局、艺术形式新高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木偶剧是综合艺术。《嫦娥奔月》在编剧、导演、造型及运用现代科技方面,都达到了令人赞叹的水准。首先编剧方面,作者罗周重点写了嫦娥的两次舍弃。第一次是当嫦娥得知只有舍身投火,才能换回太阳重生,拯救万民时,她毅然舍弃了生命;第二次是为了爱情,哪怕只是遥遥相望的爱,她舍弃了神仙世界,毅然飞入月宫。因为月宫离大地较近,她可以在浩渺的天空中,看到她的家乡和心爱的丈夫后羿。在这里,作者也舍弃了人们熟悉的有关嫦娥奔月的故事和传说,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为我们呈现了一台崭新的神话传说和涅槃重生的嫦娥的新艺术形象,颇具现代意义和观赏价值。
艺贵创新,新版《嫦娥奔月》获赞的焦点和重点就在于此。总导演李春燕是一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导演。在导演二度创作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称赞:
一、综合运用各种表演手段,演绎故事。导演将原有的木偶表演手段进行大胆创新,将剧中人物的唱、念与音乐、歌舞元素进行揉合,增加舞蹈画面,以缓解木偶表演时有大段念白及缺乏张力等问题。
二、融入皮影表演。皮影戏与木偶戏同属傀儡艺术。在剧情进入嫦娥、后羿骑马西行时,用皮影戏表演,呈现骏马的缓行、快行、飞奔等精彩场景,加上皮影屏幕上云翻云卷,树木等景物不断向马后移动,为观众营造了一副生动形象的骏马载人西行图。皮影戏夸张、灵活的手法为全剧增加了新的色彩,别有一番欣赏情趣。
三、新创作傩面连体偶。在重点场次“嫦娥舍身投火”一场中,导演运用四排二十个击鼓的木偶乐手,他们动作随着音乐节奏,忽慢忽快,忽轻忽重,表演时动作整齐划一,宛如真人一般,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和动效,营造了一幕场面壮阔、气氛庄严隆重的祭祀场景,为嫦娥投火的壮举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太阳形象新表演。太阳是剧中重要的形象之一,根据剧情发展,它们每次出现都新意迭出,如有以手代足跳激情桑巴舞的“金乌太阳”、有上下翻飞极具有视频效果的“太阳火球”、还有金光闪闪长嘴喷火的金乌偶及视频对接的巨型金乌等。这种形式多变,创意十足的画面处理令观众为之震撼。
我们熟知的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塑造,多是以演员自己的身体为材料,去刻画一个个性格各异,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木偶剧则以木偶作为创作材料,去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演绎故事。所谓:木偶戏者,木偶演戏也。木偶艺术的构成有两大支撑点:一为木偶造型艺术,二为木偶表演艺术。前者乃木偶戏角色创作的基础。试问若无木偶造型,何来台上木偶角色?换言之,木偶造型艺术乃构成木偶戏的重要元素之一。木偶造型艺术包括头部形象、身腔和服饰等。其中头部造型是关键所在。实践证明,从事造型艺术的木偶设计制作师,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注重发扬木偶表演的本体特色,突出不同的个性,在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剧目中,创作出不同风貌和个性特征,才能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
新版《嫦娥奔月》是一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神话木偶剧。剧中主要人物嫦娥、后羿、西王母、土地神等,在作者罗周的笔下,颇具个性色彩。担任本剧木偶造型的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戴荣华。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木偶戏的人物形象,长期受到世俗审美影响,其风格鲜明的形象基调,成为木偶戏造型艺术的显著特征。戴荣华却认为,在设计剧中人物形象时,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观众需求,本着创新的理念,基于现实与剧情造型,木偶本体艺术造型手法以及视角感官体验造型,突破性地进行剧中主要人物造型设计和制作。
《嫦娥奔月》的木偶造型,是全团木偶制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勇于创新,攻克难关,创作出一批个性突出色彩艳丽的木偶角色形象,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剧中女主角嫦娥是一位美丽善良,敢于舍身为民的古代美女形象。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奔月”前后有两个不同的造型。奔月前设计者赋予她一副俊俏的脸庞,纤细的眉毛下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演员在操作表演时给她装上一副能左顾右盼的活动美目,体现了角色“一脸神气两眼灵”的神韵。加上乌黑的发髻,两颊两根小辫和头上缀有古代特点的月牙形的装饰品,以及粉红色为基调的服装,显得俏丽大方,体现了一位出身于山区农家的美少女形象。奔月后,随着身份的改变,嫦娥一袭白色广袖纱裙,长袖翩翩,清冷圣洁,腰间饰有月牙吊坠,与月宫主人身份相符。她头上盘起乌黑发髻和装饰的白色月牙,并戴有月牙额饰,显示出神仙身份端庄的气质。
后羿的形象是一名山区青年猎户。他体格健壮,英勇洒脱,擅长骑射,艺高胆大,富有斗争精神的个性。设计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国字脸”上嵌有一副浓黑的剑眉和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长有浓密黑发的脑袋上,戴着富有古典韵味的金色头箍;坚挺的鼻梁下,嘴巴棱角分明,再配上一身经过艺术加工的猎户装束,显得十分精明强悍,神采奕奕,体现了这位“小鲜肉”勇武彪悍的可爱性格。
木偶剧中的人物在造型上,可以胖、瘦、大、小、高、矮不一,可以根据剧情要求,任性随意地进行塑形。故《嫦娥奔月》中“西王母”一角,设计师大胆突破原有杖头木偶身高限于1米左右的惯例,把她身高定位在160公分,她端庄的面庞、高耸的发髻,加上大红为主的服饰,生动塑造了这位西王母娘娘雍容华贵、令人敬仰的神仙风采。而另一位“土地神”,实际他的身高是60 公分,那圆圆的脸,大大的鼻子,小小的眼睛,长长的白眉和厚厚的大嘴唇,体现了这位身处“基层”的老神仙的爽朗、风趣、厚道的性格特征。
此外,剧中十个三足金乌(太阳)的造型上,设计者吸收了动漫元素,其金色的长嘴巴,金光闪闪的大翅膀和犀利的双眼,体现了其调皮又顽劣的神鸟形象。
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形式,塑造剧中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演员的天职,木偶剧亦然。而演员在木偶剧中“人与偶”、“艺与技”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会影响到角色形象塑造的优劣,乃至成败。本剧中嫦娥的表演者骆燕(国家一级演员)凭着她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对嫦娥一角的塑造交出了令专家、观众满意的答卷——
一、“人与偶”。中国是戏剧大国,种类繁多,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木偶剧中的木偶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它的生命全靠真人演员赋予,有则木偶剧戏联说得好:有口无口口对口,似人非人人弄人。每个木偶角色,都是由演员去体会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通过操纵表演技巧传达给木偶的。在《嫦娥奔月》“奔月”桥段,在嫦娥飞向月宫时,有段飞舞长袖的舞蹈。只见骆燕操纵的木偶嫦娥,舒展长袖,时而上下翻飞,时而旋似车轮,变化万千使人目不暇接。再配合音乐节奏,嫦娥不时向下眺望,展现了嫦娥身飞太空,心系人间的依恋之情,令观者为之动容。
二、“艺与技”。戏谚云:“艺不离技,技不压艺”。我的理解是:任何一出优秀的剧目,都离不开高超、精湛的技巧,但再高超、精湛的技巧,也不能脱离剧情和塑造人物这一原则。否则,技巧就会成了单纯的卖弄,这是不可取的。换言之,演员的责任不是简单地表现技巧,而是运用技巧塑造人物。在重点场次“朝月亮飞去”中,嫦娥舍己为民,她在投火前,有一段和丈夫后羿生离死别的戏。骆燕在表演中十分投入,她借鉴了其他的艺术形式,用“看”(和后羿的四目对视)、“牵”(互牵手背)、“抱”(相互拥抱的方式),运用手、眼、身、步一气呵成的舞台动作,把嫦娥面对亲人后羿生离死别之际的细腻情感,层次分明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艺与技”的紧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精彩传神的舞台艺术瞬间。演员如没有对人物深刻的体验和精湛的表演功底,是不能产生如此感人的舞台效果的。
在演员阵容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表演后羿的演员梁苏荣(国家一级演员)。作为一位青年女演员,要胜任对男子汉、大英雄后羿的塑造,困难可想而知。但她迎难而上,刻苦专研,虚心向老艺术家请教,终于把一个英俊勇敢,帅气多情的后羿,栩栩如生地呈现于木偶舞台。此外,表演西王母、土地神和十个金乌的演员以及所有舞台工作人员都能恪尽职守,值得称赞。正因为这种戏剧上的“一棵菜”的集体主义精神,才使《嫦娥奔月》得到较为完美的呈现。
新颖呈现,炫彩舞台,艺无止境。《嫦娥奔月》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嫦娥奔月》会越改越好,越演越火。令人牵念的嫦娥作为主人公的木偶艺术形象,会更加丰满感人。这不仅是广大观众的善良期许,更是人们对美好梦想的期盼。